李桂花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實驗學校 河北 邯鄲 056500)
信息技術賦予小學習作教學新的內涵,使教學方式的實施、教學目標的制定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轉向學生,呈現出習作教學特有的價值和魅力,增加習作教學的吸引力。教師借助圖畫、視頻、聲音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外化文本的意蘊與內涵,對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提出新的挑戰(zhàn),讓語文習作教學活色生香。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運用談一點看法。
興趣在學生的寫作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很多學生一到寫作就開始唉聲嘆氣、眉頭緊蹙,沒話可寫,如果再沒有興趣,寫作就會成為他們語文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圖畫、視頻等優(yōu)勢,刺激學生的多感官系統(tǒng),使學生在寫作中始終保持興奮的狀態(tài),撥動求知的心弦,從而想寫、樂寫,活躍思維,發(fā)展智力,鞏固寫作能力的效果。
例如,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彩的活動》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他們掌握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為素材,用攝像機從不同的角度將活動場景拍攝下來,有遠景、近景、特景,從遠處看校園里一片沸騰的景象,學生有踢毽子的、有丟沙包的、有……玩得不亦樂乎。走進看,踢毽子的學生一個個屏息凝神,眼睛隨著毽子不停地移動;丟沙包的學生隨著沙包的滾動不停地跑著、喊著……特景有對某一名學生的鏡頭聚焦:李艷踢毽子時身輕如燕,一會兒用左腳踢、一會用右腳踢,毽子忽而高、忽而低……教師將錄制好的鏡頭做成微視頻和課件,上課時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展開細致地觀察。熟悉的場景、色彩的渲染、流動的畫面一下吸引了他們的眼球,學生目不轉睛地盯著畫面觀看。教師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李艷踢毽子時的心情如何?從哪里可以看出?丟沙包的學生看到沙包被人搶走時會怎樣想?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交流,清楚地說出人物的心情、表情變化。就這樣,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習作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還讓他們掌握描寫場面的方法:有人物、有環(huán)境、有情節(jié)、點面結合、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等方面進行細致描寫,把場景寫具體、寫生動。
素材是寫作的建筑材料,是構建文章的細胞。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再好的寫作方法沒有素材的積累也只能是空中樓閣?,F在的小學生每天生活在“家庭—學校”兩點一線中,生活見識少、缺乏素材積累,以至于寫作時胡亂抓,文章成為簡單的文字堆砌。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只要一臺電腦,大千世界近在眼前,寫景時可以搜索相關圖片、寫事時可以打開“時事新聞”、抒情時可以點擊“散文美站”……一切所需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文、聲響資料,彌補學生的認知不足,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搜集、整理寫作素材,指導學生將網上閱讀到的好詞好句“粘貼”到自己的文章中,為文章添彩添色,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豐富語言儲備,培養(yǎng)語感,提高寫作能力。
網絡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廣闊的、自由的平臺,網絡信息的五彩斑斕構成了學生快樂的元素,使學生借信息技術之翼,在寫作的世界里盡情遨游。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關于這方面的積累非常少,只知道長城、故宮等幾個有限的地方,照這樣寫下去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會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紤]到此,教師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技術收集整理資料。莫高窟、兵馬俑、布達拉宮、避暑山莊......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一篇篇生動的文字,為學生呈現了一個更加廣闊、精彩的世界。學生的眼界開闊了、思路也有了,寫出來的文章各具特色?!氨R俑是一道輝煌的歷史文明,它承受住了歲月千年的考驗”“頤和園是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榮耀和驕傲”“長城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的遼闊大地上”......洋溢著贊美和喜愛之情的文章就這樣依托信息技術呈現在我們面前。看,學生描寫的多精彩、表達的多真摯。這樣的文章怎能不被閱卷老師所青睞?
總之,信息技術開辟了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新途徑,優(yōu)化了寫作環(huán)境、改變了寫作模式、豐富了寫作內容、激發(fā)了寫作興趣、提高了寫作質量。語文教師要做時代的弄潮兒,不斷創(chuàng)新、勇于改革,不斷尋求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的結合點,從而使學生下筆如有神,引來源源不斷的作文之“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