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佰偉
(山東省日照市濟南路小學 山東 日照 276800)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中并不存在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工作者也要與時俱進,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是使學生學會從多方面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1.1 抓住思維空白點。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接觸社會的社會經驗有效,心理尚未成熟等原因的存在,通常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上,并不能理解問題本身或看不清問題所反映的某些內在更深層次的意思。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根據(jù)學生所具備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抓住學生的思維空白點,對學生思維中所存在的空白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學生未能充分理解的教材內容,幫助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挖掘,通過挖掘更深層次的教材知識點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思辨能力,讓學生能夠自主對問題進行思考,對所存在的潛在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在學習《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時,可以以《家是什么,這就是家》這樣一段視頻來進行課堂的導入,通過視頻,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家是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回憶爸爸媽媽為我們都做了些什么?而我們又能為父母做些什么?在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時候是父母的小麻煩還是小棉襖?讓學生進一步進行思考,有些時候我們不能從父母的角度想問題,是不是無意中給他們增添了很多的麻煩。學生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懂得了如何少給父母添麻煩,懂得了要主動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父母分憂。
1.2 擴大矛盾沖突點。雖然小學生的年齡小,但是他們在活動的體驗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內心感受,教師在活動進行中就要抓住學生不同的內心感受,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思考,而在不同的思維進行不斷地碰撞這一過程中,就會逐漸擴大沖突點。
例如,在學習《我們班 他們班》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兩個班級之間相互合作的活動,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使我們班學生回憶與他們班學生合作的經歷,開展一場“班級間的競爭”分享會,從學習、紀律、衛(wèi)生等方面進行競爭。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從方方面面開始交流,大家各抒己見,將自己的看法和態(tài)度都表達出來,交流出去會出現(xiàn)不同班級之間矛盾的激化,大家都認為自己班更優(yōu)秀。教師要在此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以公平公正的角度進一步進行思考,互相說出對方班級的優(yōu)點和讓你欣賞的點,抓牢這一時機,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辨,讓學生學會為他班喝彩,不僅是欣賞他人在競爭過程中的努力表現(xiàn),還是對我們自身的一種督促和鞭策。
2.1 立足教材內容進行辯論。教師要在對學生進行教授之前,對教材進行認真、細致的研讀,在教材中找尋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養(yǎng)成的有關知識點,并對知識點進行擴充,幫助學生對教材的內容進一步進行思考的同時,還可以以此來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辯論的活動。運用實踐活動和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組織辯論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將知識點吃透,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道德思想。
例如,教師在講解《網絡新世界》一課時,可以針對“網絡游戲的是與非”開展一次辯論活動,使學生在交流和辯論分析中明確網絡游戲的利與弊。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點自由進行分組,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對網絡游戲的利與弊進行充分思考和交流,提升學生思維發(fā)散性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2 關注生活資源進行辯論。一切知識都源于生活,而學生思維活躍的前提就是豐富的生活內容。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更加注重學生在生活中所積累的體驗和感受,將其看作最珍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教導學生留心關注生活中瑣碎的點點滴滴,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和老師、同學、家人之間發(fā)生的令人感動的事或者有意義的事都記錄下來,不僅僅是記錄事情的發(fā)展過程或者是結果,還要記錄下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師要合理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要做到多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也要多組織一些小組討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都可以進行思維的碰撞,在交流的過程中,就可以有限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從小學階段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養(yǎng)成,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自我、他人和社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參與到社會中去,不僅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成為一名無論是從品質、行動還是思想上都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