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柔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關于武術文化概念溫力在《武術與武術文化》中講到武術文化是以技擊為核心,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為基礎,包括與武術技擊密切相關的器械,傳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們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組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1]。本研究所指武術文化更貼近于“武技”范疇,文中涉及武術文化皆以此定義展開論述。
本研究在吐蕃王朝之前歷史脈絡劃分階段采用西藏考古學時期劃分方法?;谖鞣娇脊艑W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出土物的質(zhì)地把史前期劃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的前提下,西藏考古學對于史前期劃分雖有三種不同解釋,但綜合現(xiàn)今西藏考古學通用時期劃分,認為童恩正老師提出的“早期金屬時代”這個概念最符合考古學時期劃分。“根據(jù)最概括的推測,這一時代可能開始于公元前一千年代,而結(jié)束于公元六世紀,即吐蕃王朝興起之前”[2]較為符合考古學分期法銅器、鐵器時代,加之石器時代統(tǒng)稱為西藏史前期,即吐蕃王朝興起前期為西藏史前期。
2.1.1 石器、金屬器械
西藏史前屬于荒無人煙的大地,猛獸頻現(xiàn),人們因為生存發(fā)展需要與野獸搏斗,面對危險自衛(wèi)是人類生存最原始的本能,只有保全自身安全才可求發(fā)展。這與武術本質(zhì)“技擊”、起源不謀而合,因此史前文明的發(fā)展帶動了武術的發(fā)展?;粑∠壬谖鞑卦缙谟文撩褡蹇脊胖邪l(fā)現(xiàn)墓葬中多打制石器標本,部落居住遺址的結(jié)構(gòu)、布局均存在高壘石臺,地勢處于險峻半山腰處以及有著明顯的軍事色彩的高聳護院圍墻、暗道,這些痕跡與遠古時期軍事武術有著多方面重疊[3],領地意識的出現(xiàn)是部落文化“大雜居小聚集”的萌芽;在關于早期金屬時代中闡述到阿里札達皮央東嘎墓葬、西藏浪卡子縣查加溝古墓葬、貢覺香貝、城北石棺墓出土遺物、昌都卡若遺址熱底壟石棺墓出土等多處墓葬發(fā)現(xiàn)青銅、鐵器制作的刀、劍武術器械,[4]由徒手搏斗到使用冷兵器是人類社會向文明邁進的一大步;人類的演變在西藏大地上有著非同尋常的記載,進而也推進著西藏武術器械的進程,分別有弓箭、刀斧、叉矛、拋石跳板、匕首、投鎖繩、棍棒、劍、鎧甲、盾等傳統(tǒng)武術器械,給我們探尋西藏武術印記帶來了一定的指導價值[5]。
2.1.2 石刻印記—巖畫
探索西藏西部早期文明中考古發(fā)現(xiàn)墓葬中存在一批古代巖畫,巖畫均由堅硬的工具鑿刻在大型礫石的表面,圖案有動物、武士、狩獵場面等。[6]巖畫是在沒有文字情況下,為記錄同時期、同地域的生產(chǎn)生活、體育娛樂等而衍生出的石刻形式,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xiàn)給后人,是探討所屬時期武術文化的重要載體。
2.1.3 北嘎—藏摔跤
在西藏廣為流傳的北嘎(今為藏式摔跤)據(jù)考證出至石器時代,分布在雅礱河谷,但也有學者研究后認為源于《格薩爾》史詩記載,傳說格薩爾王與牧羊漢秦恩角力時說“我們作為朋友可以,但咱倆比比力量,摔一摔好嗎?”[7]格薩爾是民間傳唱的一種史詩,充滿了神話色彩主要表達藏族人民對于英雄的崇拜,對于這個論斷還有待考證。內(nèi)地最早文獻記載的西藏藏式摔跤為釋道宣的《續(xù)高僧傳》,大意講述藏族人在擂臺上角力比賽,無人能敵,隋文帝震怒全城尋找高手擊敗藏族人,只可推斷其早于唐朝,并未能證明北嘎源流。[8]雅礱河谷、《格薩爾》都提到北嘎摔跤,可以認定為西藏有史料記載的第一種以技擊為本質(zhì)的武技。
吐蕃時代大約從公元六世紀到十世紀,包括從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贊干布的祖父達布聶賽興起于山南地區(qū)到“邦金洛”奴隸大起義這一段歷史。從社會關系來看,這是西藏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zhuǎn)化的時期;從宗教方面來看,這是佛教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苯教的時期[9]。吐蕃時期屬于古代西藏文化最為核心部分,因其久遠的政權周期、與內(nèi)地交流互通造就了集大成的藏族文化。吐蕃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宗教體系逐步完善,滲透于其中的武術文化也在潛移默化豐富著傳承載體。針對吐蕃時期的武術文化傳承載體將從七個部分展開論述,分別為壁畫、史書典籍、唐卡、同時期勇武將士、吐蕃王朝興盛到衰落的歷史走向、唐蕃聯(lián)姻促進藏漢文化融合、藏族巫舞與祭祀舞蹈。
2.2.1 畫中繪武——壁畫、唐卡
一個民族所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必然受其地域母體文化影響,也是民族歷史的見證、所處時代的寫照。藏族藝術文化深受宗教影響底蘊深厚,在《青藏武術文化研究》中作者寫到在拉薩布達拉宮中一副《歡慶圖》刻畫了六隊壯漢在藏式摔跤,處于吐蕃時期最為權威的布達拉宮中記載的壁畫我們可以解讀出:藏式摔跤活動在貴族中也廣為流傳。阿里古格遺址壁畫中也殘留著一副少女挽弓習箭圖,古格王朝屬于吐蕃王室后裔逃到阿里所建立的強大王朝,在同時期三個王朝中“拉達克、布讓、古格”中,古格王朝最為強盛。[10]橫向?qū)Ρ葍?nèi)地唐朝在男尊女卑的環(huán)境下,女性一般不會從事看起來如此野蠻的活動,這正是藏族文化獨特的魅力所在。山南桑耶寺一副雜技壁畫也有武術內(nèi)容,有如倒立、疊羅漢、爬桿、“履臥鋼刀”等表演,但這與后文中提到的舞蹈表現(xiàn)形式有重復,具體是屬于舞蹈還是武術有待考證。[11]唐卡與壁畫有著深厚的淵源,我們把畫在墻上的稱為壁畫,繪制在卷面上的稱為唐卡,唐卡做為記載的獨特形式存在,其與宗教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其便于攜帶所以在遠古時代被游牧民族廣為流傳。其中唐卡杜松芒贊“七壯士”展示了贊普驍勇善舞,人民對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唐卡中期直貢贊普在極力打壓苯教,與大臣產(chǎn)生分歧,直貢希望用武力解決爭端問題,結(jié)局并不盡如人意直貢贊普被射死。[10]
2.2.2 巫舞、祭祀舞
在藏傳佛教被大眾逐漸接受的情況下,藏傳佛教所帶來的祭祀儀式舞蹈中也發(fā)現(xiàn)酷似武術動作的表演,羌姆是藏族的一種祭祀舞,戴面具手持武器進行舞蹈,舞者帶著盔甲,手持矛和盾舉大刀,腰系弓箭,在鼓、蟒號聲中作劈刀、矛刺的動作。其中動作舒緩,剛?cè)嵯酀?,刀、劍似太極風度;兇神之舞,迅疾狂悍,叉飛棒旋;徒手者縱、跳、撲、跌,且進退有序。[11]
2.2.3 以書記武
對于武術文化的傳承不僅在藝術方面,還有理論論證,如《舊唐書·吐蕃傳》《新唐書·吐蕃傳》《通典·吐蕃傳》,但這些文字均是內(nèi)地唐朝及以前專家記載,書中寫到吐蕃軍隊武藝高強,且有眾多種類的兵器。[10]
2.2.4 吐蕃的野心、唐蕃友好建交
贊普英勇善戰(zhàn),建立政權后依舊征戰(zhàn)四方,野心勃勃想稱霸中原。即使在唐朝友好聯(lián)姻建交情況下,仍想趁機吞并唐朝,并與周邊朝代頻發(fā)戰(zhàn)爭沖突。為擴充領土,增強本朝綜合實力,藏族人民通過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jīng)驗,吐蕃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有目的的練習術:弓箭術、使矛術、騎術、泅渡術、駕馭術、馬術、劍術、搏斗術等,均被列為了軍事訓練內(nèi)容”。[12]吐蕃人有著濃厚的尚武精神,以及具有歷史考證的角抵。唐蕃的友好建交,使我們無法忽略其兩位唐朝公主在對西藏軍事武術提升方面做出貢獻。例如冶煉技術的傳播,使藏刀技術更加完善;禮記翻譯成藏文,禮記中有大篇幅的“武藝”技術;文成公主為西藏帶來雜技,雜技中多為中原武術的身影,進藏時陪嫁中也有“堅硬鎧甲”三百,鋒利兵器諸多種。[12]
2.2.5 英雄人物
其中不乏有著卓越軍事素養(yǎng)的將領,噶論弓仁,出生于山南,是唐朝一名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勇猛兼?zhèn)涞能娛骂I袖;英武贊普,藏文譯為英勇尚武的雄強男子,并大都以勇武有為著稱。[10]
2.2.6 《格薩爾》史詩
提及藏族史書典籍、英雄人物不得不提的是《格薩爾》史詩,這部被稱為“東方的荷馬史詩”的偉大著作,它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藏族文化的瑰寶,更是集藏族人民數(shù)百年來的精神財富。格薩爾王的高強武藝,戰(zhàn)場上器械使用的爐火純青,身形矯健似游龍,力量其大無比,被后人傳頌至今。[11]追隨格薩爾征戰(zhàn)的30員大將也均持有不同的兵器,武術器械的產(chǎn)生也反映出武術技術的出現(xiàn)。由于其傳播群體的獨特性,格薩爾被藏族人采用唐卡的方式記錄下來,在說唱的同時展示格薩爾唐卡,素有“一畫一世界”的統(tǒng)稱。格薩爾唐卡因此也成為了唐卡藝術的一種新形式—仲唐。相對于“德唐”“協(xié)唐”而言,仲唐藝術較為粗糙,因此給后世考證格薩爾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吐蕃王朝沒落受制于元朝管轄之下,元世祖忽必烈設置宣政院專門管轄西藏宗教、地方事務,強化元朝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此部分按照西藏歷史脈絡劃分對應元、明、清、清朝—1951年四個時間節(jié)點,整個跨度涉及我國武術從冷兵器時代到火器時代的轉(zhuǎn)變。當然在晚唐時期火藥已產(chǎn)生,并運用于軍事,在宋代產(chǎn)生了管制火器,元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元朝若干體育項目成為藏族男子必備技能,身技30種屬于武技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清朝期間五世達賴設立學校開設“武技”課程,間接創(chuàng)立了藏武學制度;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一生浪漫,追求自由,但不可忽略的是其武藝高強;清朝藏族愛國名族英雄頗羅鼐的出現(xiàn);清朝駐藏軍隊注重武技操練,清朝在武術文化發(fā)展階段是集大成的一個時期。[11]近代晚清政府備受壓迫,1904年民間組織起義在抗英戰(zhàn)爭中,藏族人用“古朵”把英國侵略者打的狼狽不堪,在電影《紅河谷》中就有生動的展示;康巴、門巴族男子一直延續(xù)的佩刀習慣,也是武術文化滲透于民間的一種表現(xiàn)。[12]
西藏于1951年解放,時至今日再去探尋西藏和平解放后的武術文化傳承載體,僅可在藏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一探究竟了。西藏加查縣和林芝地區(qū),以刀箭出名,其中林芝的工布響箭在各大節(jié)日慶典中都有延續(xù)至今;珞巴族仍然保持著剛勇好武的民風,他們的刀舞威武壯觀,充滿著實戰(zhàn)演練的技擊性,值得關注的是珞巴族男子一生攜帶長刀。[11]隨著國家政策對西藏經(jīng)濟和文化的扶持,武術在西藏的發(fā)展有著質(zhì)的改變,武術納入大中小學課程中,但由于地理、武術人才缺失、發(fā)展較落后于內(nèi)地等條件制約,武術在西藏推廣發(fā)展并不盡如人意。
西藏的武術文化主要通過考古手段和歷史脈絡去考證、挖掘整理,但也存在爭端的考古解讀。從石器時期到早期金屬時期,衍生出遠古時期為了生存、抵御野獸、部落穩(wěn)定問題的軍事武術。大雜居小聚居的背景下促使部落文化應運而生,而部落征戰(zhàn)器械的轉(zhuǎn)變,側(cè)面反映出農(nóng)業(yè)文明的初創(chuàng)期。史前人類雖滿足了生存、部落種族的問題,但仍無法磨滅史前人類生產(chǎn)力低下的局面。人與獸、部落之間的搏斗催生了“武技”。對于西藏武術文化而言吐蕃時期是西藏武術文化量變到質(zhì)變的積累,吐蕃王朝的繁榮鼎盛造就了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西藏后,重用藏族人使其臣服于自己的強大中央集權之下;清朝對西藏整體武術的發(fā)展是一個關鍵的時期,此時西藏武術文化更多容納了清朝的武術文化,藏傳佛教對藏族人思想的教化使其漸漸失去了自身原有的狼性文化,這也是西藏武術文化在此階段沒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藏和平解放后體育體系逐漸完善,武術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仍有不足之處。前所有研究均只是西藏武術文化的宏觀表達,對于單一載體的研究并不深入;研究中未橫向縱向?qū)Ρ葒鴥?nèi)外同時期武術發(fā)展對西藏武術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西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眾多學者研究西藏史前文明僅單純依托考古學發(fā)現(xiàn),但未深入探討基于象雄文明下西藏早期金屬時期的武術文化,具體落實可從史料記載象雄文字出發(fā)研究;早期金屬時期出土文物與同時期商周文物有相同之處,大膽猜想史前西藏武術是否受商周“禮樂文化”影響?西藏考古學家曾指出巖畫呈帶狀分布,西部早于東部,我們在研究史前巖畫對西藏武術文化的影響應該按照巖畫分布特點去探究。[13]元朝統(tǒng)一政權后,被吐蕃時期極力打壓的苯教藝術得以重現(xiàn)。丁青熱巴舞就是其中代表藏族苯教藝術用于祭祀的一種舞蹈形式,是集說唱、舞蹈、雜技、氣功、武術于一體的民間鼓舞,“丁青熱巴”也稱之為“瓊波熱巴”。[16]在上文中有提到丁玲輝老師把此舞蹈動作看作是武術動作,具體歸屬有待考證;西藏曾流傳喇嘛之間的拳術—西藏喇嘛密宗拳,但現(xiàn)在無從考證流向何處?在南拳流派中俠家拳提及發(fā)源于西藏喇嘛密宗拳,但也僅是傳承人口頭講述。
武術是歷史發(fā)展下的產(chǎn)物,西藏武術文化應基于中國武術史料研究基礎上展開,歷史走向?qū)ξ湫g發(fā)展呈正相關影響。在政權不同的情況下,所產(chǎn)生的母體文化會帶有時代的印記,應運而生的文化載體也會受到當下大環(huán)境的影響。其中武術文化傳承載體深受西藏史前時期的苯教、流傳至今的藏傳佛教宗教文化影響,尤其在元朝大一統(tǒng)時期有突出表現(xiàn),藏傳佛教教化藏族人民本性向善,繼而使得藏民狼性文化的缺失,由此導致西藏武術文化的弱化;奴隸制時期西藏經(jīng)濟社會兩極分化嚴重,內(nèi)亂困擾對西藏武術文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