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紫薇 張麗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長沙 410006)
隨著語言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語言的學習已經(jīng)不再僅僅為了滿足語言交際的自身需要,而是更多地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離開文化的土壤,文化不可能獨立存在。語言學對文化的研究對教學法也產生極大影響,教師及學生都越來越重視文化在教學中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積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大學英語的教學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進行的。面向中國大學生這一受眾群體的大學英語教學,如果脫離中國文化的基石,無異于舍本逐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也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英語這一媒介向西方傳播中華文化。
大學英語課程所面臨的教授對象均是我國的在校大學生,他們正處于人生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是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階段。目前,我國的在校大學生大部分都沒有走出國門,真正感受西方文化,更沒有機會利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在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注重英語文字背后的西方文化,會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引入更加深入的西方思維、民族習慣和信仰。不難看出,這樣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現(xiàn)象。但是,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和中國自身發(fā)展需要,我們不僅僅需要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才,更是需要能夠用外語傳播中華文化的人才,如果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將西方文化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行很好的結合,那么學生自身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就會相對薄弱,更是不能夠同西方文化自覺形成對比,不能感受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新的高等教育目標要求大學英語教學能夠培養(yǎng)出了解中西方文化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同中華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個沒有思想的民族是無法長久發(fā)展的,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比如愛國將領岳飛的故事、孔孟之道、詩人李白、杜甫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等,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意識。目前,籃球領域的佼佼者姚明也被編入教材之中,這不是普通的語言現(xiàn)象,更是傳播民族意識的現(xiàn)象,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英語相結合的典范。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新時代傳播中華文化的主力,特別是新時代的大學生。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形成民族意識,在今后的語言實踐中,這種意識可以轉化成為具體的行動,為中華文化的輸出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更多地強調目標語言國文化的學習,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是被忽視的。如此導致的結果,不僅是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掌握有所欠缺,有很多英文不錯的學生漢語水平也令人擔憂。從叢教授是最早認識到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的缺失現(xiàn)象,并提出“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術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教材改革進程較慢,教材中的中國元素缺失。目前,大部分大學英語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了解西方文化為教學目標,很少在教材中涉及中國文化。這就給教師及學生一種錯覺,認為在大學英語這門課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重要,通過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的學習,大部分學生仍不能夠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第二,社會環(huán)境浮躁,學生學習功利性較強。據(jù)了解,受當前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都是在短期內尋求利益最大化,校園里考證過級,學生不注重自己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在學習大學英語這門課程中,學生容易忽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第三,教師缺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大學英語教師一般都具有碩士及以上的學位,基本都是英語專業(yè),他們所接受的英語教育都是以英語和西方文化為主,在求學及授課過程中,往往更看重英語語言知識和其背后的文化知識,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教師本身也比較匱乏,自然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增加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第四,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不足。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較多,接受西方文化的機會也比較多,而傳統(tǒng)文化卻漸漸被學生忽視,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沒有動力。
目前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講述西方文化民俗風情,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卻非常少,也就是說,目前,在大學英語教材中中西方文化內容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為了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因素,應該在教材中增加這一部分的內容。首先,選擇合適的篇章內容更換現(xiàn)有的文章。比如,在學習《Learning to Work Together》這部分內容時,雖然目前的兩篇文章《What Does Teamwork Really Mean》《Help Wanted:A Team Player》也講述了團隊合作的意義以及如何進行團隊合作,但團結一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諸多團結合作的名人軼事,比如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影響深遠,故事中趙國的兩大功臣由嫌隙矛盾走向團結友好真切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團結合作、一致對外的精神品質,編者可以選取這一歷史故事編入教材。學生在篇目學習過程中對中國歷史又會有進一步的了解和理解;其次,增加課后閱讀的模塊,擴展中華文化內容。大學英語教材也是根據(jù)不同的主題劃分了不同的章節(jié),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可以根據(jù)不同的主題,在閱讀模塊增加相應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比如,在《The Value of life》這一模塊中,在學習完兩篇文章之后,可以安排課外閱讀,選取中華民族歷史上在面臨抉擇選擇民族大義、犧牲小我的素材作為閱讀內容,通過中華民族英雄的故事讓學生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當然,除了對于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進行革新,大學英語教材應該不斷得到豐富,相對應的口語、聽力等教材中也應該適當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因素,從而全方位增強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的覆蓋面,為廣大師生提供學習的材料。
雖然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因素,更是需要教師作為領路人。面對目前大學英語教師受自身專業(yè)所限,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認知不足的現(xiàn)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作為課堂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師應該利用一切資源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以保證自己的授課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有效輸出。目前,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諸多學習渠道,教師應該多加利用;其次,教師應該革新教學理念,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重要的授課內容。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容加入授課內容。比如,在學習《Sports》這一內容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歷史上體育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一代又一代運動健兒為中國體育發(fā)展做出的貢獻。讓學生了解體育對于國家發(fā)展的積極意義,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最后,教育部門、學校應該重視對教師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加強這一方面的考核。為了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學校應該出臺相應的獎懲機制,將教師的績效考核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相掛鉤,以此來激勵廣大教師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同時,教育部門及學校應該定期舉辦相關講座、論壇等,為廣大教師提供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在教師選拔的過程中,除了專業(yè)知識的考核,可以增加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考核,以此方式促使教師形成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習慣。因此,學校和教師均應達成共識,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任務除了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增強其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更是使學生具備用英語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而這個目標實現(xiàn)的前提是大學英語教師必須首先具有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一旦這種認知在社會上形成共識,那么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進程也會得到推進。
為了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培養(yǎng)出真正適合當今社會需要、能夠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高素質大學生,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是必然選擇。英語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在授課過程中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重要的課堂內容之一。為此,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更有內涵的大學英語課堂,同時,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完善評價機制,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中華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不斷探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