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灣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赤崗小學 廣東 廣州 511447)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注》2019年最新修正版中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強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以全面提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核心,發(fā)揮語文學科特點,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且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新課改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打造高效、活力的合作探究式課堂成為了一線小學語文老師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小學語文傳統(tǒng)教學中通常老師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以單項灌輸的形式將語文知識一股腦的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重知識而輕能力,重教法而輕學法,將關注的重點都集中在語文知識學習上,學生在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不僅無法有效激發(fā)起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也在被動學習和機械記憶中對語文學科產生了枯燥乏味的印象。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沉悶的課堂氛圍,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由于缺乏互動的空間和時間,老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實情,而學生也在學習中效率低質量差成為了常態(tài),導致雖然老師在講臺上講的熱鬧,但是語文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甚至嚴重阻礙了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更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使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出現了嚴重的背離現象。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打破傳統(tǒng)封閉式教學模式,用更加新穎高效的開放式教學,增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成為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在傳統(tǒng)教學基礎上探索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秉承學生為本的新教育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fā)開展教學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深層次探究中,使學生享受學習過程,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也在互動性合作學習中輕松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是在傳統(tǒng)教學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新型高效教學模式。
合作探究教學法是老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自主學習,促使學生通過互助性學習來完成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對老師而言是一種教學方式,對學生而言卻是全新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占據主導開展知識學習的一種新型學習策略,更加注重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解放學生雙手、頭腦、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合作探究模式能夠彌補學生自主學習的不足,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在知識探究中能夠少走彎路,通過優(yōu)勢互補和取長補短學生更加輕松高效的完成知識學習。其次,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互幫互助、團結協(xié)作,體會到合作的滿足感,使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培養(yǎng)。第三,合作探究模式能夠縮短學生的能力差異,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組內成員間的互幫互助,使能力差的學生也能夠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完成知識理解吸收,彌補了個人能力不足,使小學語文課堂整體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1]
3.1 科學的劃分小組是有效合作探究的前提。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合作探究小組劃分尤為重要,對接下來的合作探究活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在進行小組劃分時要避免能力強的學生分到一組,能力差的分到一組,或者隨意按照座位進行小組劃分,這種具有隨意性的小組劃分不僅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甚至有可能打擊能力差的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抵觸參加合作探究,長此以往容易導致班級內兩極分化現象。因此老師首先要深入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如能力水平、知識儲備等情況,然后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科學劃分成不同的小組,使每個小組間的能力相對均衡,組內包含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樣更有利于開展互助性學生,達到好幫差、共同進步的教學效果。[2]
3.2 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環(huán)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發(fā)揮組織引導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心情愉悅的跟隨老師的啟發(fā)和引導對知識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進而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合作探究環(huán)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借助合作探究形式展開深入思考和探究,從而在互助性學習中完成了語文知識的理解吸收,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這課時,老師為學生播放中國各城市春節(jié)前后的熱鬧場景,調動起學生的思想情感,使學生產生想要表達和互動的強烈愿望。老師引導學生圍繞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展開合作探究,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交流,豐富學生對春節(jié)的理解,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本篇課文的探究興趣,然后水到渠成的對課文《北京的春節(jié)》展開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脈絡,并在互動交流中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答問題,使學生不僅了解了北京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同時也掌握了作者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獲得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3 開展問題導學指明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合作探究的有效性,老師可以采用問題導學的方法來為學生指明探究方向,使學生圍繞老師層層深入的問題展開課文的深層次探究,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均得到積極的提升,從而發(fā)揮出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最佳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習《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時,為了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高效的完成本篇課文學習,老師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設計了問題導學:課文中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的老班長做了哪些事讓人感動?課文中有幾次描寫老班長外貌神態(tài)的句子?這幾次描寫老班長外貌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了什么?在描寫老班長感人事跡的段落里有哪些句子感動了你?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為什么明明是長滿了紅繡的魚鉤卻說是金色的魚鉤?作者在本篇課文中采用了哪些寫作方法?你通過閱讀這篇課文從老班長身上學到了什么高尚品質?學生結合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導學展開合作探究,圍繞問題展開層層深入的深度學習,通過組內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學生輕松找到了問題答案,完成了本篇課文的自主學習,同時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深刻體會到老班長身上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為學生帶來了思想熏陶,打造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3]
3.4 借助組間競爭感知合作探究學習的優(yōu)勢。合作與競爭并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巧妙的借助組間競爭來增強學生合作小組的凝聚力,使學生樹立起團隊意識,從而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合作學習中,發(fā)揮出個人優(yōu)勢,與他人進行互幫互助團結協(xié)作,使學生真正團結起來形成合力,相互取長補短增強團隊整體實力,使小組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組間競爭喚醒了學生的好勝心,使組內形成了高昂的學習熱情,相互激勵,相互幫助,不斷地在互動交流中展開思維碰撞,使合作探究學習呈現出一片熱烈的景象。比如六年級學習《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老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合作學習,并開展組間競爭看哪個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結合課文提出更多的問題,并找到問題的答案。組間激勵的競爭促使學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全神貫注的投入到課文合作探究中,從聯系文章上下文、時代背景、文章結構、人物形象刻畫等多個角度去積極的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答問題。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群策群力,彌補了個人能力有限的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整篇課文完成深入探究,并條理清晰的將發(fā)現的問題進行整理羅列,使學生由點及面、由淺入深的完成了本篇課文的合作探究式學習。老師巧妙設計的組間競爭既增強了合作學習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魅力,強化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推動學生更加主動的投入到合作探究中。[4]
3.5 傳授學習方法強化合作探究學習有效性。在小學語文合作探究教學中老師的科學指導直接影響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發(fā)揮組織引導作用,結合教學內容傳授學生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將科學學習方法運用到合作探究學習中,從而全面提升了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有效性。以《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為例,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來為學生傳授探究式學習技巧,使學生跟隨老師的引導梳理出本篇課文的學習思路。老師首先為學生展示了本篇課文的故事背景,使學生在閱讀本篇課文前了解故事發(fā)生的社會背景,然后走進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去開展本篇課文閱讀。然后老師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梳理文章脈絡:“課文寫了什么事?”“作者按什么來記敘的?”“哪些段落詳寫?哪些段落簡略?”“詳寫的部分有哪些是重點語句?”“如何刻畫的人物形象?”“他們有哪些勇敢的表現和壯烈的舉動?”“你感知到五壯士身上什么精神?”老師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帶領學生梳理出一篇課文要如何完成深度閱讀,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不僅找到了問題打完,完成了本篇課文的學習,同時也在無形中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引入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不僅能夠輕松高效的完成語文知識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同時也能夠在合作探究中得到自主學習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使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