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貴英
(江蘇省徐州市振興路小學,江蘇徐州 221000)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及智能終端的進一步普及,在過去幾年,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又迎來新的實踐方向。居家學習期間,被迫開啟的長時間線上教學證明了其大規(guī)模應用的可行性?;謴蛯W校課堂教學后,如何保留線上教學的精髓,將其與傳統(tǒng)線下教學相結合,構建混合式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成為目前語文課程的重要議題[1]。
合作是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技能?!皩W講計劃”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創(chuàng)設多個課堂討論的中心,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展示和表現(xiàn)的機會。同時,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幫助他們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價值。
以學生為本,面向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進行教學,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生本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信賴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努力讓學生的參與、探究、感悟滲透到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最終使每位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都能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多維度發(fā)展。
語文源于生活,最終要回歸于生活。以往語文課堂死氣沉沉、缺少生機的一大原因,便是缺少生活氣息,難以使學生產生共鳴。只有將生活這股活水引入語文教學中,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與內在價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延伸課堂的范圍,使語文學習有機融入學生的課后生活中去;同時,要在課堂上積極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為學生搭建起語文知識與生活經驗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
推動語文教學從知識優(yōu)先轉向素養(yǎng)優(yōu)先是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的核心目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含文化理解、審美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與語言運用四大板塊。教學時,教師應從這四大板塊的要求出發(fā),努力推動學生情感、知識與技能的綜合發(fā)展。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隸屬于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單元主題為“勿忘國恥”,因此本課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借圓明園從輝煌到覆滅的過程,讓學生反思其背后的根源(清政府的腐朽與侵略者的殘暴),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培育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擔當[2]。
1.線上微課輔學,掃清基礎障礙
微課輔學環(huán)節(jié)是混合式教學中線上教學部分的核心,亦是與傳統(tǒng)教學之間最大的區(qū)別點。通過微課教學的引入,學生在課前就自主完成了部分知識內容的學習。這使課堂上師生地位的翻轉成為可能:教師可以在保證教學進度的基礎上,在實體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參與的機會,用實踐代替灌輸,更新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邏輯,釋放學生的天性。
微課來源豐富,網絡上有名校名師錄制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同樣,教師也可自行設計和錄制微課,結合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與興趣特點,細化微課的內容。本課時的學習中,筆者嘗試自主制作微課,在本課線下課堂學習開始的三天前就上傳至家校群中,讓學生自行安排時間在線瀏覽觀看。為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微課時常嚴格控制在15分鐘以內。本課時中,微課包含兩大主題,一是幫學生清理基礎的字詞困難,二是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提前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為課上的學習鋪平道路。微課最后為學生布置自主朗讀課文的任務,要求學生錄制視頻上傳到家校群中,保證微課輔學的效果。
2.線上小組交流,收集相關資料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有過一個經典的論斷:“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毖酝庵馐侵附處熢诮虒W時,不能局限于讓學生“學課文”,而是應打破教材的限制,為學生構建立體的學習情境。《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描寫的場景距今已超過百年,教學時筆者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實現(xiàn)校外實時交流的特點,在課前融入線上小組交流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深入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
在本課線下學習開始的兩天前,筆者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為每組學生創(chuàng)辦一個獨立的線上微信交流群,安排他們利用微信交流平臺,共同開展學習。筆者作為群主,也積極地參與到各小組的討論中,鼓勵他們自由交流,為他們答疑解惑。學生的線上資料收集環(huán)節(jié)分為四個方向:“圓明園的布局與建筑風格”“圓明園中的文物”“圓明園被毀的時代背景”“圓明園被毀滅的過程”。這四大方向對應文本中的四大段落。資料的整理過程也是學生梳理文章內容的過程。豐富文本信息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后續(xù)走入文本情感。組內成員每人負責一個方向,整理完畢后在組內進行分享,匯總本組的學習成果。在后續(xù)的線下課堂上,筆者會邀請小組代表走上講臺,向全班同學展示本組的勞動成果,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與成就感。這一過程,充分利用了線上交流無阻礙的優(yōu)勢,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校外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同時給予了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探究的空間,為線下實體課堂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3.課上充分探討,實現(xiàn)共同提升
課前助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混合式教學的課上階段,教師需要主動放權,基于生本理念設置課堂環(huán)節(jié),讓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滲透到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充分釋放學生的潛力,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最終推動語文教學實現(xiàn)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的華麗轉型。
《圓明園的毀滅》課上教學從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開始。影視作品的引入直觀再現(xiàn)了那個屈辱的年代,讓學生“穿越”歷史的時空,“目睹”了圓明園是如何從“萬園之園”變成一片廢墟的。然后,筆者使用電子白板對圓明園“昔日各景點”進行重現(xiàn),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思考清王朝沒落的根本原因,并組織學生以“文章中為何說游覽圓明園‘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為主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圓明園的壯麗景觀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對文章脈絡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文章的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而作者卻使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是否有文不對題之嫌?”課堂的最后,筆者以此為交流主題,將班級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開展班級辯論賽。辯論的過程亦是學生重新閱讀、審視文本的過程。在熱切的交流中,學生認識到作者是有意運用對比的手法來為讀者營造強烈而難忘的沖擊感:曾經的圓明園越完美,它的毀滅就越讓人痛心。學生在對文章的反復品讀過程中,內心自覺萌生了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及對外來侵略行為的憤慨,教學目標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得到了有效落實。
混合式教學是教育信息化2.0 時代的必然結果,代表了未來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囿于傳統(tǒng)教學邏輯的束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探索技術賦能教育的路徑,通過信息化手段的輔助打造靈動、有機、平等、和諧、遞進的語文教學模式,最終推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