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調
(浙江省瑞安市外國語學校 浙江 瑞安 325200)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由于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閱讀的基礎上開展,所以要通過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可以迅速找到有價值的信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閱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習認知,在性格上活潑好動,習慣用直觀的形象思維思考問題,在課堂上也是如此,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缺乏語文閱讀興趣,特別是面對篇幅較長的文章,小學生無法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不能從閱讀中獲得一定的啟示。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借助思維導圖,將閱讀中復雜的內容,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排除學生的閱讀障礙,引起學生對閱讀的好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1]。
例如,部編教材三年級《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閱讀教學,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在朗讀過程中體會秋天的水泥道的美景,感受作者對秋天門前水泥道的喜愛,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從文章勾畫喜歡的語段,總結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手法,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羅列出來,讓學生體會文字的魅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思維導圖具有較強的“可視化”特點,在使用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整理閱讀思路,強化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在清晰的閱讀思路支持下,學生會快速的領悟文章中蘊含的道理,有利于發(fā)散學生的閱讀思維,突出閱讀教學的有效性[2]。
例如,在部編教材四年級《飛向藍天的恐龍》的閱讀教學中,文章主要由五個自然段組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將五個自然段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主要描寫的內容是大量化石顯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第二部分是3、4自然段,概括了科學家們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然后5自然段為第三部分,流露了科學家對未來的展望,希望能夠從化石中重現(xiàn)這一歷史過程。用這樣的方法能夠使學生的閱讀思路更加清晰,從而幫助學生快速度理清文章結構。
思維導圖作為新型的筆記記憶方法,能夠提高學生記憶力,促進學生大腦的發(fā)育,在應用過程中,學生會在腦海中自主形成一定的框架結構,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框架的填充,能夠有效的強化學生的記憶。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后總結,能夠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方便學生用來復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扎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3]。
例如,在部編教材六年級《只有一個地球》的閱讀教學中,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認知,在學習上不再需要教師過多的幫助,能夠靠自己的自覺性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回顧課堂上的講課過程,將認為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課后總結,包括生字、生詞、修辭等,在課后總結中進行細化,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為學生日后的復習奠定基礎。
在應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讓學生可以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教師要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掌握便捷的閱讀方式,確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部編教材五年級《手指》的閱讀教學中,文章的關鍵詞就是“手指”,文章對五個手指的不同特點展開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找準文章的關鍵詞,深入探究貫穿文章的主線,學生會在閱讀中形成一定的閱讀思路,在這篇文章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留心生活,善于觀察的習慣,還可以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閱讀技巧。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較大的應用意義,教師要在應用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習慣,并且能夠從閱讀中獲得一定的生活啟示,從而顯著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