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映雪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散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其使用的語言具有樸素、自然、流暢和簡潔的特點,人們通常會用“體物言志,形散神聚”來概括散文的語篇特點,所以在實際翻譯時,對譯者而言,除了原文的寫作風格、主要思想和目標語言外,目標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也是要考慮在內(nèi)的。譯者需在譯文中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組織文章的信息發(fā)展結(jié)構(gòu),進而讓讀者理解原文的思想。主位推進模式作為研究語篇的重要理論之一,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主位推進主要指在話語或者語篇中分析各個句子的主位或者主語是如何構(gòu)建并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以實現(xiàn)語篇的宏觀結(jié)構(gòu)。因而將其廣泛應用在譯文中,來完成對原文信息的保留與傳達。
主位(Theme)和述位(Rhyme)是由布拉格學派最早提出的,后來韓禮德以系統(tǒng)功能學的視角對其進行了發(fā)展,逐漸成為語篇功能領(lǐng)域的重要理論。主述位發(fā)生在交流的任何時候,一個簡單句、一個語篇,或者一段對話,都會產(chǎn)生。主位和述位不單是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代表的信息也不同。主位居首,指談話雙方都知道的信息。述位在主位后面,指的是要傳達給聽話者的新消息??傮w而言,從句子的表面結(jié)構(gòu)來看,位于起點的會被認為主位,后面的圍繞主位加以論述的部分則為述位。
韓禮德接受了布拉格學派對于句子結(jié)構(gòu)的劃分,從系統(tǒng)功能學的角度出發(fā),認識到“主位化”是語篇的一個顯著特征,在從句子層面到語篇層面的過渡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將主位定義為“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message”,即信息的起始點。述位則指“the other part of the message”,要加以論述的信息,他認為從主位結(jié)構(gòu)的安排上能夠分析語義的傳遞。
眾所周知,語篇發(fā)生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許多學科都對語篇進行研究探討。根據(jù)其定義,一般指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它不是由單一的句子構(gòu)成的,而是由一個以上的語段或者句子構(gòu)成。根據(jù)韓禮德所定義的,文本具有概念功能、交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當人們之所以可以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意思,是因為一個語篇要實現(xiàn)它的交際功能,每個句子之間就要有所聯(lián)系,我們稱之為銜接(胡壯麟,2017)。在一個完整的語篇中,前后句不止語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形式上往往也有所聯(lián)系,如前后句的主述位就會發(fā)生聯(lián)系和變化,使之成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整體。在語篇語言學研究領(lǐng)域,我們把這種信息推進過程稱為主位推進模式理論,進而為語篇連貫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主位推進模式理論,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都開始進行相關(guān)研究。布拉格學派Danes提出了線性推進、持續(xù)推進和引申推進三種形式的主位推進模式(張妍,張建,2020)。國內(nèi)學者也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們熟知的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種主位推進模式:平行性、延續(xù)性、集中性和交叉性等四種模式(徐盛桓,1982),胡壯麟也總結(jié)提出了放射型、聚合型、階梯型和交叉型等模式(胡壯麟,1994),朱永生提出了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續(xù)型和交叉型四種模式(朱永生,1995)。每一種理論的產(chǎn)生都離不開學者的努力和深入探討,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模式。
1.連續(xù)性(也稱為梯型)
指語篇中的前一句的述位部分將會是后一句的主位部分。
T1—R1
T2(=R1)—R2
2.交互性
指在語篇中的前一句的主位部分將會是后一句的述位部分。
T1—R1
T2—R2(=T1)
3.主位同一性(也稱為平衡型和放射型)
指在語篇中的一段語句中,所有句子的主位是一樣的,而每一個句子的主位又能帶出不一樣的述位。
T1—R1
T1—R2
T1—Rn
4.述位同一性(稱為集中型)
指在語篇中的一段語句中,所有句子的主位不一樣,但句子中的述位是一樣的。
T1—R1
T2—R2(=R1)
Tn—Rn(=R1)
從整體上看,夏衍的《野草》主要對野草生命力和拼搏力的贊美與肯定,對它身上所綻放出的強大生命力,有非常細膩的描述。所以在譯文中譯者綜合運用了多種主位推進模式,進而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思想,來構(gòu)建全文連貫的語義脈絡(luò)。
原文: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絕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煉。
譯文:The seed(T1)does not choose to fall on fertile land but among debris.If it(T1)is filled with life, it(T1)is never pessimistic or sad, for it(T1)is tempered by resistance and pressure.
上文中采用了連續(xù)性的主位推進模式,都將seed,it(seed)作為句子的主位成分,在原文中后面的句子都省略的主語成分,但是在譯文都將其翻譯為it,這種通過強調(diào)的表達方式,英文表達中喜用強調(diào)句型,作為一種凸顯主觀色彩的手法。不僅能夠?qū)⒎N子堅韌不拔的特征傳達給讀者,也保留了原文的風格和整理效果。
原文: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xiàn)。
譯文:It(T1)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R1),the force(T2=R1)will show itself(R2=T1)as long as there is a life.
上文中采用了連續(xù)性和交互性的主位推進模式。在漢語散文中邏輯關(guān)系不太明顯,文字呈現(xiàn)散落的排列方式,句子的關(guān)聯(lián)性不高是因為關(guān)聯(lián)詞不大會被作者采用,以此來符合中文寫作的習慣。而英文較中文而言,句子的關(guān)聯(lián)性更高,因為英文中擅用連詞或關(guān)聯(lián)詞來組織語言。在譯文中,為了凸顯這種力,接連采用連續(xù)性主位推進和交互性主位推進的模式來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風格和主題思想。
原文: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zhàn)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譯文:The rock above it is not heavy enough to prevent it from growing,because it is a force(T1)that keeps...,because it is an elastic force(T1)that can...,because it is a tenacious force(T1)that will not....
原文:為了達成它的生之意志,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里鉆,它的芽往地面挺,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
譯文:In order to get the sunshine, it will wind its way up irresistibly,its roots drilling downward and its sprouts shooting upward.
上文采用了主位同一型的推進模式。由于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所以體現(xiàn)在語言上的不同性很常見。在語篇構(gòu)建上,漢語多采用短句、省略句或者平行、并列的復合句。而英語中多采用從屬復合句如賓語從句、主語從句等。另外,例如考慮到句子中的修飾語,漢語中會使用長句來做主語,如原文中……力前有許多定語。而在英文表達中,為避免頭重腳輕的情況出現(xiàn),會采用it來做主語,也說明英語中沒有生命的主語通常用it來指代,如在第二個例文中,可以看到頻繁出現(xiàn)it來做主語的情況。那么翻譯時就有必要對英漢的表達進行調(diào)整,因此在漢譯英時,不僅要分析中文句中的主語成分及主位,將話題主語變?yōu)橹魑恢髡Z,還需將漢語中的短句進行重組。
綜上所述,譯者就已經(jīng)充分考慮并看到了中文英漢兩種不同語言在推進句子結(jié)構(gòu)上的巨大差異,不再保留使用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而是通過主述位變化來構(gòu)建了出新的模式,可以給讀者直接傳達原文信息和語篇上的結(jié)構(gòu)(劉富麗,2006)。
翻譯是一種由一種語言過渡到另一種語言的過程,由于兩種語言體現(xiàn)的文化素養(yǎng)、思維方式的不同,一篇好的譯文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對于譯者而言,不僅要保證原文信息的正確傳達,還要組織文章的連貫和銜接。通過文章對于主位推進模式的闡述及其具體應用,發(fā)現(xiàn)這一理論在翻譯散文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用來歸納原文的寫作思路。另一方面,對于構(gòu)建和組織譯文來說,譯者可以輕松把握句子之間的連貫性,進而構(gòu)建具有完整意義的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