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福建福安 355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需要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的角度出發(fā)制訂教學目標。融合文史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綜合性要求的體現。高中語文課程包含大量史傳文學作品,教師在歷史課堂上合理利用這些史傳文學作品是促進文史融合、提升歷史課程綜合性的有效途徑。本文以《崔杼弒其君》一文為例,對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史傳文學作品的策略進行初步探索,以期推動高中歷史課程改革。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史傳作品,教師首先需要分析其史料價值。這些作品大多選自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史學著作,如《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崔杼弒其君》一文選自左丘明的《左傳》。從史料的原始性來看,這些作品屬于“二手史料”,以文字史料的形式存在。史學是一門以史實為基礎的學科研究,史實是客觀的,并以間接的方式“封存”于史料中。作為史料的史傳作品是幫助學生了解“特殊史實”的有效途徑,但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史傳作品,其史料價值最重要的層面是指向“史實”的第二種類型——“普通史實”。
所謂“特殊史實”,是指有關特殊時空點位上的史實,指向的是個別的歷史情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而“普通史實”是有關特定時段、特定空間范圍里的某種流行的史實[1]。高中歷史課堂對“普通史實”的重視程度高于“特殊史實”,這是基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時空觀念養(yǎng)成的要求。時空觀念要求學生把具體的歷史問題遷移至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從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思考問題,一切以條件、時間和地點為轉移。因此,學生只有在理解“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的基礎上,才能準確地解讀個別的歷史情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而“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即“普通史實”,并非“特殊史實”。
以《崔杼弒其君》一文為例,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及個人的研讀能夠獲得關于春秋中后期的諸多“普通史實”。崔杼作為齊國大夫,雖然是個人原因殺死了齊莊公,但其本質上反映出此時諸侯國內卿大夫的勢力膨脹,導致傳統的分封宗法制進一步走向崩潰。春秋中后期,各國卿大夫“在列國君主身邊贊襄政務,在戰(zhàn)爭中借功邀賞,土地和實力不斷擴大,并且往往占據決策者的地位,置君主于不顧,甚至驅君、殺君,廢立君主?!?/p>
秦暉先生曾明確指出:“歷史學的任務就是解釋,去解釋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如果不去解釋,歷史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盵2]在教師引導學生依托史傳史料確定乃至重建史實后,學生的學習任務便不再簡單地停留于此,而是要憑借這些史實對歷史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如此才能完成歷史學科的任務。
以“晏子不死君難”的言論為例,教師可以據此引導學生對儒家的誕生做出更合理的解釋。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其思想是社會“禮崩樂壞”背景下反思的成果。這樣的結論顯然無法圓滿地解釋孔子與晏子思想的相通之處,為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還處于創(chuàng)立過程中,其思想精華已經進入社會了?葛兆光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曾提出“一般知識與思想”的概念。一般知識與思想,是指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識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對宇宙間現象與事物的解釋。這些思想與知識被社會廣泛認可,并通過最基本的教育構成人們的文化底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新的解讀,兩者思想的相通不是因為晏子的思想受到儒家影響,而可能是春秋末年的“一般知識與思想”成為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的文化背景。而春秋末年的“一般知識與思想”是三代,尤其是西周以來傳統不斷累積的結果?;诖酥苯颖尘爱a生的儒家更多的是對上述傳統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此外,史傳作品本質上是一種帶有文學色彩的歷史敘述,“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史傳作品時區(qū)分其中的歷史解釋與歷史事實,并辨識與理解以不同形式出現的歷史解釋,這是歷史解釋素養(yǎng)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區(qū)分二者的難點在于歷史敘述中二者是緊密結合的,往往一句簡單的歷史敘述中既有主觀認知,又包含客觀史實的再現?!蹲髠鳌返臄⑹鎏攸c是以事傳經,直書其事?!洞掼虖s其君》一文也體現了這一特點,但其敘事又通過“寓主于客”的筆法滲透著作者的主觀見解,即如顧炎武所說的“序事中寓論斷”。比如,文中“弒”字的使用已經很好地蘊含了左丘明對該事件的看法及其對崔杼的評斷,這是作者繼承《春秋》“據禮直書”筆法的體現。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選擇性選修模塊一“史學入門”包含“史學的優(yōu)秀傳統”部分,要求學生“知道中外史學發(fā)展的大致經過,了解史籍編纂的主要體例及其編纂特點”。教師可以借助史傳作品對先秦與秦漢史學的發(fā)展進行解讀,幫助學生了解這一時期中國史學的發(fā)展脈絡及其代表史學著作的編纂特點與史學價值。
“崔杼弒其君”其事在《春秋》《左傳》兩書中都有相應的敘述,學生可以通過對比兩書的敘述異同,解讀先秦史學發(fā)展的概況?!洞呵铩分嘘P于該事件的敘述只有一句話:“(魯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將其與《左傳》的“崔杼弒其君”敘述進行對比,不難讀出《春秋》記史的不足與《左傳》的史學價值?!蹲髠鳌贰皩崬楣糯幠晔穼W之偉大創(chuàng)作,不僅表現于揚棄舊流之文辭簡要,兼且尊重事實,隱寓‘事實明則義理明’之觀念要旨,而又在論述方法上能使‘言事合一’——熔記事、記言之法于一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與《春秋》對比的基礎上,逐一分析《左傳》的編纂特點:第一,對歷史事件的敘述更為翔實、內容更加豐富,有助于后人了解事件的細節(jié)與歷史的全貌;第二,左丘明一改《春秋》為尊者諱的筆法,尊重客觀事實。《崔杼弒其君》一文對莊公被弒的直接原因做了較為詳細的交代,而孔子為尊者諱,對莊公與崔氏的私情則不做說明。
綜上所述,文史融通是中國古代治學的優(yōu)良傳統。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充分挖掘史傳文學作品的教學價值,既是對這一傳統的致敬與回歸,又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升高中歷史課程綜合性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