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嫣
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山東日照 276800
東岳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集“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為一體,在中華文化形成之初,就被崇拜為神山、圣山,就開始形成泰山文化[1]。泰山的文化資源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游客,為泰山周邊帶來了經濟發(fā)展。長期的經濟發(fā)展中,形成了泰山文化資源開發(fā)和保護之間的矛盾。為了尋找解決矛盾的辦法,為了更好地認識泰山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本文在遺產旅游的價值認知基礎上,定性分析其文化資源經濟價值。
1987年,泰山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以下從自然地理特征和人類歷史文化兩個方面闡述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的形成。
泰山,又稱岱宗,居五岳之首,位于東經117°6′,北緯36°16′,在山東省東部占地2.42萬公頃。最高主峰是玉皇頂,其海拔1532.7米[2]。泰山在海拔高度上比不上恒山、華山,位居五岳第三,但是屹立于齊魯平原的泰山,西是華北平原和滾滾東去的黃河,東沿浩瀚無邊的大海,南臨汶、泗、淮,其與平原丘陵地帶豎直高度相差1300多米,形成強烈的落差,看上去顯得泰山格外高大,正如杜甫的描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也就形成了人類文化歷史中“穩(wěn)如泰山”“重如泰山”的形象。泰山自然風光雄偉壯麗,具有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特征,有十二座著名的山峰,七十八座崖嶺,十八處巖洞,五十八塊奇石,十二條溪谷,五十六處潭池瀑布,六十四處山泉,有黑龍?zhí)丁⑸茸友?、天燭峰、桃花峪等十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等十大自然奇觀。
至今,泰山保留較好的古建筑群20余處,總建筑面積14多萬平方米,其中石坊有十二處,石橋有六座,石亭有七座,銅亭有一座,鐵塔有一座。泰山有2200多處石刻,有中國最早的秦刻石,有“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唐玄宗《紀泰山銘》等,故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泰山有3萬多株歷經百年滄桑的古樹名木,有2100多年的漢柏,有500多年的望人松,有600多年的國寶級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等,故被稱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屹立于中華大地,被譽為“五岳獨尊”,除了自然形象的影響,還有其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文化精神形象的影響。
據現代考古學論證,泰山周圍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其人類文明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就已經出現。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形成的大汶口文化、北麓形成的龍山文化,既對山東的文化有影響,又對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qū)產生影響。齊魯大地,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培育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因此,泰山地區(qū)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3]。
泰山文化和泰山精神,深深植根于人類歷史文化中,震撼著人類的心靈?!秷笕紊偾鋾分校抉R遷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毛主席引用成“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泰山精神文化形象已經深入到人生觀的培養(yǎng)過程中,這種教育上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東方在古人看來,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生命起源,蘊含希望的象征。古人常常將東岳視為神靈,常常向泰山祈求風調雨順、卜測福緣。歷代天子更是把泰山看作是權利、地位的象征,都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在泰山腳下,商王建立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天然屏障建立齊魯;傳說到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七十二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歷史有詳細記載的封神祭祀、刻石紀功,是從秦始皇開始,隨后有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帝王封禪泰山,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在封禪祭祀中,泰山也形成了各種流派的宗教文化。戰(zhàn)國時,黃伯陽在泰山修道,自此歷代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布道,建立道觀。直到東晉,高僧郎公在泰山建立佛教寺廟郎公寺,佛教文化開始在泰山發(fā)展。
泰山也吸引了一眾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比如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他們登泰山感嘆大自然的妙筆神功,他們賦詩撰文頌揚泰山的自然美和文化美。他們留下的詩文引導游人登山不只是祭拜山神,更是從觀賞的角度,探求知識,欣賞美麗,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崇高精神的見證[4]。
泰山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中,經過歷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巍巍泰山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形成了泰山的崇高文化形象,構成了泰山獨特的景區(qū)文化資源。景區(qū)文化景觀是在封禪、游覽、觀賞活動過程中,借助泰山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漸入仙境的天然地勢創(chuàng)作出來,與地理環(huán)境和諧共生。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中最具代表的路線是泰山中路,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是從帝王駐驛的岱廟開始,經岱宗坊、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到達玉皇頂。
1972年11月1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17屆會議上,通過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這公約的通過,標志著全球保護世界遺產行動的開始,是一個里程碑。它規(guī)定了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基本定義,也是各國申報和管理遺產的基本依據[5]。
世界文化遺產方面,公約第一條規(guī)定了文物,它是指具有突出或普遍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的建筑物、雕塑、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結構、銘文、窟穴、住區(qū)及各類文物的綜合。其中從建筑形式、景觀地位上都具有文物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筑構成了建筑群。其中人造的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及考古遺址等被稱作遺址。
世界自然遺產方面,公約第一條同時也規(guī)定了自然遺產的定義。具有突出、普遍的審美或科學價值的物質或生物結構構成了自然面貌;具有突出、普遍的科學價值和保護意義的地質、自然地理結構、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tài)區(qū)構成了自然生態(tài)區(qū);具有科學、審美價值和保護意義的天然名勝區(qū)構成的自然地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融合,形成了文化與自然遺產。但不是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簡單的組合,而是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的杰作。
文化景觀遺產是在1992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上提出的,它的設立是根據公約中第一條“自然與人類的共同結晶”的規(guī)定,它與文化遺產、雙重遺產的區(qū)分規(guī)范是《執(zhí)行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準則》第36條規(guī)定的。文化景觀遺產是在客觀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人類在社會發(fā)展、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的制約和推動下發(fā)生的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結晶。文化景觀遺產必須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和明確的地理區(qū)域,并能反映該區(qū)域獨特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泰山景區(qū)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其景區(qū)景觀具有文化和自然深度融合的特征,構成了泰山景區(qū)獨有的文化資源。其產生的經濟價值,不僅體現在科學價值方面、歷史文化方面,還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方面。
泰山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有豐富的文明史跡,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的標識。巍峨雄偉的泰山上,悠久的文化長河中,有一群挑山工,不畏風雨、不畏寒暑、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堅韌不拔、勇于擔當、奮力攀登、勇往直前,常年為泰山搬運物資?,F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泰山上的職業(yè)挑山工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即使如此,挑山工精神仍然存在,人民大眾特別是青年學生更要學習和傳承挑山工一步一個腳印、咬定青山一往無前的精神。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對泰山挑山工精神給予肯定[6],提倡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以挑山工精神加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挑山工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考古學挖掘鑒定的遠古文化遺存表明:四五萬年前,泰山自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即泰山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傳說,伏羲、黃帝、舜、顓頊依泰山而生。秦始皇大一統(tǒng)之前,已經有七十二位君王登泰山刻石記號。秦、漢、唐、宋、清等各帝王封禪泰山,建筑廟宇,塑造雕像,刻石題字。伴隨佛、道教入住泰山,廟宇、道觀遍布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泰山古建筑群占地十四萬多平方米,有二十余處,此外還有石坊、石橋、石亭、銅亭、鐵塔。泰山的刻石更具有研究價值,最早有秦刻石,至清,歷代都有,時間跨度大,特別是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設計無與倫比,被稱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書法等的重要實物資料。歷代文化名人朝山攬勝,揮毫潑墨寫就了浩如煙海的贊譽泰山的詩文。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人類建造的古跡、設計的刻石、詩歌美文,都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是珍貴的研究史料,這就是豐富的、珍貴的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泰山文物古跡。
泰山的文化價值體現在泰山歷史、泰山祭祀、泰山宗教、泰山文學、泰山民俗文化、泰山風水文化等方面[7]。因為東岳泰山是大汶口文化、龍山原始文化、上周文化的發(fā)祥地,所以泰山被神化,古時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將泰山看作神的象征。自先秦至清王朝,記載有十二位帝王先后封禪泰山,以維護、鞏固政治統(tǒng)治,前后延續(xù)數千年,形成世界歷史上特有的文化現象。
魏晉時期,道教、佛教、儒家三教共存于泰山,泰山從帝王封禪到宗教活動的盛行,被進一步神化。泰山上大多宗教建筑都是道觀,而且道觀經常建在登山的必經路段,道教成了泰山宗教的主流。這就是泰山的宗教文化現象。
唐、宋、金、元時期,泰山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到了高峰,形成了泰山學派。自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歷代學者留下近兩千首詩歌盛贊泰山的美、泰山的靈,描述泰山自然景觀、文物遺跡、古建筑等。泰山刻石,以及描寫泰山的小說、游記、散文、戲劇等都展現了泰山的歷史文化底蘊。
民間信仰和登山祭祀形成了泰山民俗文化,有民間信仰碧霞元君、東岳大帝、泰山石敢當等。到明清時期,百姓登山進香發(fā)展到了高潮。而民間信仰的范圍擴大,南至福建沿海等地。這就是具有泰山文化獨特風格的泰山民俗。
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科學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最終導致了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改革開放以來,產業(yè)結構的升級,第三產業(yè)旅游業(yè)興盛起來。一帶一路的建設為旅游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帶來了保障。經過城鎮(zhèn)化發(fā)展和精準扶貧工程的實施,百姓大眾的生活物資需求種類和數量上得到滿足。此時,當人們在工作勞動之余會自發(fā)地追求精神上的給養(yǎng),會選擇有文化價值追求的活動項目。更多的人走出家門,感受城市文化,甚至走出生活的城市,探尋其他有文化涵養(yǎng)的地方,泰山景區(qū)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不僅能為游客提供在自然風光中享受歷史文化古跡的盛宴,而且通過游客到泰山景區(qū)旅游消費,帶動泰安及泰山附近城市的經濟發(fā)展,發(fā)揮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
世界雙重遺產的泰山文化的產生伴隨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整個過程,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泰山景區(qū)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底蘊,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旅行,帶動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但是景區(qū)的旅游管理工作出現了很多有損景區(qū)的問題,比如游客數量過載,對文物造成了或輕或重的損壞;城市化的建設對景區(qū)文化遺產的完整性造成了破壞。如何在文化資源開發(fā)與保護之間尋求平衡,成了景區(qū)發(fā)展的關鍵問題。
上述問題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對景區(qū)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不清楚,從未進行過價值評估。在本文定性分析景區(qū)文化資源經濟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定量分析,評估出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經濟價值。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形式闡述其經濟價值,既能讓游客從感性上認識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又能從理性上認識景區(qū)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從而引導人們既能自發(fā)自覺的保護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又能激發(fā)人們提出和實施更好的保護措施,更好地保障泰山景區(qū)文化資源的可持續(xù)、綠色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