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嬈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獅嶺鎮(zhèn)振興第二小學 廣東 廣州 510850)
在以往的寫作教學中,只要提起寫作評改,很多語文教師都會感到頭疼。教師為了幫助學生修改好一篇作文可謂是花盡了心思,但學生卻收益甚小,由于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到評改過程中,無法進行有效的修改,進行再多的寫作練習也是沒用的。由此可見,修改是寫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同時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對學生進行自主評改習作能力培養(yǎng),將修改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能夠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到寫作教學中,寫作能力的提升將會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如何基于自主評改習作能力培養(yǎng)開展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成為了教師們關注的問題之一,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及實際案例,提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案。
由于學生的年紀比較小,知識視野和思維邏輯還不完善,教師如果在寫作評改中突出了“改”,很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面對眾多的錯誤使學生變得迷茫,不知該如何提高寫作水平。因此,語文教師應當遵循“多批少改”的原則,讓學生可以享受到寫作帶來的成功喜悅,認真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這樣的寫作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受到鼓舞,明確要努力的方向。[1]例如,在習作練習《我的拿手好戲》時,一名學生寫的是自己喜歡捏泥人,但整篇文章的邏輯非?;靵y,前面還在寫自己從捏泥人中獲得了快樂,后面就開始講述老藝人捏出的各種形象的泥人。面對學生這樣的作品,語文教師并沒有進行大面積的修改,而是選用了啟發(fā)式的評語:“捏泥人是你的拿手好戲,你在捏泥人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樂,那你在捏泥人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趣事使你獲得了快樂呢?”經過簡單的點撥,學生明白了自己在寫作中的問題,對整篇文章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以后,中心突出、條理清晰。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的點評重點不是對學生的批評,而是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主評改習作能力。
在習作點評中,語文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樣才能使習作評改更有效,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評改習作能力。在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的評價與引導。[2]例如,進行《家鄉(xiāng)的風俗》習作練習時,對班級中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的評價更加側重選材與表達防線,要求學生選材新穎,盡量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家鄉(xiāng)的風俗,對風俗的描寫要生動、具體;面對寫作水平比較一般的學生,教師則要求學生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描述清晰,通篇邏輯不出現大問題,對家鄉(xiāng)的風俗的來歷、習俗介紹要條理清晰,段落之間的過渡不要太生硬;對于寫作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教師的評價更加注重文章的基本方面,力求文章語句通順,避免出現錯字及詞語的錯用,將風俗的基本信息進行介紹即可。這種因材施教的寫作教學方法,可以保證不同情況的學生的寫作水平都能得到提升,而且學生不會因為太過于超前的評語而失去自信心。當學生得到相應的鼓勵以后,自己的個體差異受到教師的尊重,自主評改習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養(yǎng)。
有些教師發(fā)現這樣一個問題,在學生進行習作自主評改時,學生的積極性并不高,自主評改的效果不是很好。學生出現這種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學生沒有感受到評價作文的樂趣,不懂得修改作文和評價作文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模式,讓習作評價充滿快樂,調動學生的自主評改積極性。[3]例如,進行習作練習以后,語文教師先隨機抽選一篇作文進行朗讀,讓學生以“評委”的身份進行評價,教師再進行相應的補充。等到學生具備一定的評價能力以后,再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中的成員進行互相的評價。學生在相互的交流過程中,會感受到習作評價的快樂,而且由于學生擔心自己的作文受到“差評”,會努力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和評價作文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主評改習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作文寫作水平也大大提高。
俗話說:“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想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學生進行自主評改習作能力培養(yǎng)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思路,將修改評價習作的權利還給學生,教會學生自改習作,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