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張琴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和課后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它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但是這些練習題有一定的單調性和思維局限性,學生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為了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可以設計題組形式進行練習,它既可以避免學生題海戰(zhàn)術,又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糾正錯誤,降低學生犯錯概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小學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抽象性的數學概念或定義等,理解得不夠透徹,尤其在運用概念解題時,更是容易混淆,出現因概念不清或公式記憶不準確等而犯的錯誤,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設計有針對性的題組,將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定義等通過題組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分清數學概念,準確掌握概念的本質。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一課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清平均數的概念,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組:
(1)三(1)班總計45人,在期中考試中,20名男生取得1800分,25名女生平均分為90分,請問三(1)班平均分為多少分?
(2)三(1)班總計45人,在期中考試中,20名男生取得1880分,25名女生平均分為90分,請問三(1)班平均分為多少分?
這兩道題目中,題目(1)非常容易計算,男生女生平均分數都是90分,題目(2)中男生平均分為94分,女生平均分為90分,這就需要進一步計算全班的平均分數,需要找到其中存在的數量關系,并正確應用平均數的概念。
上述案例,通過教師設計針對平均數的題組,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在應用解題的過程中不會再出現概念混淆,大大提高了解題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本技能,學生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錯誤,教師往往認為這是由于學生的粗心大意造成的,但是粗心只是學生出現錯誤的最大借口,究其本質,是因為學生進行的單一的,沒有關聯(lián)性的練習對于提高計算質量起不到有效作用,因此,教學為避免這些錯誤,可以設計對比型題組,讓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加深知識理解,提高計算效率。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一課中,教師為了加強學生對小數除法的認識,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組題目:
(1)600÷300= 60÷30=
6÷3=
(2)20÷4= 2÷0.4=
0.2÷0.04=
(3)150÷30= 15÷3=
1.5÷0.3=
這三組題目,教師將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綜合到一起來計算,學生通過對比和分析,可以實現由整數除法到小數除法的遷移,而且學生通過對比可以理解,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出現計算錯誤。
上述案例,通過教師設計對比型題組,可以讓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發(fā)現規(guī)律,避免計算錯誤,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質量,讓數學計算練習更加高效。
小學數學練習要從不同層次、不同思維角度來設計,它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并結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來設定。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遇到難題時束手無策而出現錯誤,教師應該設計遞進型題組,由淺入難,由簡單到復雜,由舊知到新知,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探索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減少錯誤出現概率。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一課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遞進型題組:
(1)有一片果園,長60米,寬30米,請問這片果園的面積是多少?
(2)有一片果園,長60米,寬30米,如果每2平方米可以種1棵蘋果樹,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蘋果樹?
(3)有一片果園,如果果園長不變,寬增加10米,它的面積增加600平方米,如果寬不變,長增加5米,面積增加150平方米,求這個果園原來面積是多少?
這是一組層次性非常明顯的題目,教師通過這組題目讓學生由易到難來解決數學問題,減少學生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面積知識來解決問題。
上述案例,通過教師設計遞進型題組,能夠加深學生對面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領悟到數學學習的本質,減少錯誤出現頻率,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干預,巧用題組進行錯題干預,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減少學生出現錯誤的概率,提高學生解題質量,讓數學課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