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鵬,韓懿靜,朱麗娜,高劍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52)
血管肉瘤起源于血管或淋巴管內皮細胞,是一種少見的侵襲性惡性腫瘤,發(fā)生于中縱隔合并肝臟多發(fā)轉移者更為罕見。現(xiàn)回顧性分析1 例原發(fā)性中縱隔血管肉瘤合并肝臟多發(fā)轉移患者的臨床及影像表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44 歲,因“咳嗽、咳痰伴胸悶、氣喘4 d”來院就診?;颊? d 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咳嗽、咳痰,咳白色痰,痰量不多,伴咽痛,咳嗽時胸悶、氣喘,上腹部觸痛,伴面部水腫、全身乏力?;颊呒韧w健,無相關家族史。體格檢查:心濁音界擴大。實驗室檢查:D-二聚體1.31 mg/L,纖維蛋白原5.08 g/L,B 型鈉尿肽前體101.20 μg/L,C 反應蛋白10.59 μg/L,CA125 128.30 kU/L?;颊咦园l(fā)病以來精神、飲食、睡眠、大小便正常,體質量無減輕。超聲檢查示右心房外側見大小7.4 cm×5.6 cm 低回聲團塊,邊界欠清,內部回聲欠均勻,團塊向內擠壓右心房,致右心房變?。▓D1a)。CT 檢查示中縱隔及心臟右緣見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平掃CT 值39 HU,腫塊大小7.5 cm×7.8 cm×8.4 cm,與上腔靜脈分界欠清,包繞升主動脈(圖1b);增強掃描后邊緣實性成分動脈期CT 值67 HU(圖1c),靜脈期CT 值85 HU,呈漸近性不均勻明顯強化,內見無強化壞死區(qū)(圖1d),肝內見多發(fā)類圓形低密度輕度強化結節(jié)(圖1e);診斷為中縱隔及心臟右緣腫塊并心包侵犯,肝臟多發(fā)轉移?;颊咝锌v隔穿刺活檢術,于病變內取灰黃條狀組織2 條,病理示腫瘤細胞呈巢狀彌漫性排列,襯覆于血管壁,腫瘤組織由內皮細胞圍成不規(guī)則相互吻合的血管腔,管腔大小不一,核異型性明顯,核分裂象多見(圖1f);免疫組織化學:細胞角蛋白AE1/AE3(AE1/AE3)(-)、上皮膜抗原(EMA)(-)、SMA(-)、結蛋白(Desmin)(-)、波形蛋白(Vimentin)(+)、CR(-)、WT-1(膜+)、細胞角蛋白7(CK7)(-)、甲狀腺轉錄因子1(TTF-1)(-)、P40(-)、抗黑素瘤特異單抗(HMB45)(-)、S-100(-)、CD34(-)、CD31(+)、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6(STAT-6)(-)、CD99(+)、抑制細胞凋亡相關基因-2(Bcl-2)(-)、Ki-67(60%)、ERG(+)、角蛋白8/18(CK8/18)(-)、高分子角蛋白(CKH)(-)、FLI-1(+)。病理診斷:(中縱隔)血管肉瘤。
圖1 女,44 歲,縱隔血管肉瘤 圖1a 超聲圖像示右心房外側低回聲團塊,邊界欠清,內部回聲欠均勻 圖1b CT 平掃示中縱隔及心臟右緣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白箭),CT 值39 HU 圖1c 增強掃描動脈期腫塊CT 值67 HU,內見無強化壞死區(qū)(白箭)圖1d 靜脈期冠狀位圖像示腫塊CT 值85 HU(白箭),與上腔靜脈分界欠清,包繞升主動脈(白箭)圖1e 靜脈期圖像示肝內多發(fā)類圓形低密度輕度強化結節(jié)(紅箭)圖1f 病理圖像示腫瘤血管內皮細胞圍成不規(guī)則相互吻合的血管腔(HE,低倍放大)
討論:血管肉瘤起源于血管內皮細胞,是一種少見的、進展快、惡性程度高的腫瘤,也稱惡性血管內皮瘤,可發(fā)生于不同年齡段,多見于60 歲以上,男女比例2∶1,可發(fā)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皮膚、軟組織及其他臟器各占1/3,常見于頭面部,其次為肝臟、胸腹壁、心肺及四肢等,不同部位的血管肉瘤異質性大[1-4]。臨床表現(xiàn)與發(fā)生部位有關,可表現(xiàn)為腫物腫大、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及由此引起的繼發(fā)癥狀。本例發(fā)生于中縱隔,位置較隱匿,臨床癥狀不典型,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伴胸悶、氣喘,早期確診困難。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認為引發(fā)該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長期的慢性淋巴水腫、放射治療、接觸電離輻射化學物質等,也有文獻報道血管肉瘤中有3%是基因誘發(fā),有家族遺傳傾向[4-6]。本例患者既往體健,無相關危險因素。血管肉瘤鏡下特征為腫瘤由內皮細胞圍成的相互吻合的血管腔,管腔大小不一,表面被覆著不典型內皮細胞,瘤細胞形態(tài)多不規(guī)則,核深染,分裂象多見,有明顯的異型性。免疫組織化學檢測CD31、CD34 對血管內皮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7-9]。
血管肉瘤發(fā)生于縱隔時多位于前、后縱隔,中縱隔罕見[10],關于縱隔血管肉瘤影像征象報道少見,厙映霞等[4]報道1 例后縱隔血管肉瘤影像表現(xiàn)為左側后上胸壁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病變部分凸向肺野,鄰近骨質溶骨性骨質破壞及肌肉受累。朱慶強等[11]報道1 例后縱隔血管肉瘤影像表現(xiàn)為右后緊靠脊柱旁邊界清楚的類圓形腫塊,有包膜。本例超聲表現(xiàn)為右心房外側邊界欠清的不均勻低回聲團,CT 表現(xiàn)為中縱隔及心臟右緣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包膜不完整,有較強的侵襲性向心包內生長,邊界不清,平掃未見脂肪和鈣化成分,增強掃描呈漸近性不均勻明顯強化,內見無強化壞死區(qū),考慮與血管肉瘤生長快、極易出現(xiàn)壞死、囊變有關。肝內見多發(fā)類圓形低密度輕度強化結節(jié),考慮腫瘤組織通過血性擴散的侵犯方式轉移。以上3 例影像表現(xiàn)各不相同,易誤診。CT 結合MPR 可準確定位縱隔病變,提供其大小、形態(tài)、內部結構及生長特征等,在觀察有無鄰近組織器官侵犯淋巴結及遠處轉移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縱隔血管肉瘤惡性程度高,易復發(fā)和轉移,完全根治性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法,但預后很差,5 年生存率僅10%~35%[12]。該病需與惡性神經鞘瘤、神經節(jié)細胞瘤等相鑒別:惡性神經鞘瘤多發(fā)于30~50 歲人群,臨床表現(xiàn)多為疼痛和神經麻木,CT 表現(xiàn)為浸潤性生長的類圓形腫塊,內部密度不均勻,腫瘤侵及椎管內外時,CT 可清楚顯示病變呈啞鈴狀;MRI 上T1WI 呈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瘤內囊變T1WI 呈更低信號,T2WI 呈更高信號,增強掃描瘤體明顯強化,常通過血行轉移至肺。神經節(jié)細胞瘤多發(fā)生于兒童和青少年,CT 上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的均勻性稍低密度腫塊,增強掃描呈輕度強化,腫瘤內出現(xiàn)脂肪密度是其特異性表現(xiàn),內可見斑點狀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