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榕琍
(福建省永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永安 366000)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比缃瘢鐣呀洺浞终J識到了學生素質發(fā)展的重要性,教學的重心從過去的只集中于知識上,逐漸開始向素質、技能和思想上傾斜,各學科教師的關注點也變得與過去不同。就音樂學科來說,落實美育教育成為了最主要的目標,學生是否能夠在學習中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成為了教師更為關注的要點。
美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可以概括為審美教育,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要素。新時期,學校的教育工作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yǎng)素質型人才而服務的,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五項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美育主要作用于“德”、“智”兩項素質的發(fā)展,其重要性及地位可見一斑。
美育是一個抽象的詞匯,有效的美育應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具體學科中而形成的具體教學方法,從形式轉化為實質,從無形轉化為有形。美育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心靈美,并且將其轉化為行為美,促進他們優(yōu)秀道德情操的建立和發(fā)展,增強他們的藝術感知、欣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能夠從生活角度出發(fā)理解藝術作品的美,并且將生活中的某些元素轉化為藝術,促進生活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融通。美育的基本要求是:將教學內容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結合起來;將學生的情緒體驗與思維相結合;將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元素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兼顧他們全面發(fā)展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1]。
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生活化教學的落實遇到了許多阻礙性問題,問題的出現(xiàn)源于多個因素,擺脫以下問題才能順利達成美育教育的目標。
2.1 教師思想性問題。教師的生活化教學意識薄弱,不能將教材中的信息和學生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還在按照最傳統(tǒng)的思想和方法照本宣科,學生最后的收獲僅僅是局限于書本中的內容,缺少更具深度的啟發(fā)。
2.2 教學方法問題。音樂教學一直以來都陷入了一個授課方法單一,課堂流程固定的怪圈當中,無非是教唱歌曲,或者讓學生欣賞樂曲,背誦一些技巧性的知識,缺少創(chuàng)新。生活化教學的實踐需要多種教學方法作為支持,但這很顯然在傳統(tǒng)課堂上有一定的實施難度。在死板的學習方式下,學生很難產生內心的情感波動,很無法將音樂藝術與生活元素相聯(lián)系,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和想象[2]。
2.3 教學材料問題。音樂教學的主要材料是課本,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絕不是唯一。長期以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考點,將教材作為了唯一的教學材料,很少將眼光投放于課外,學生們的學習內容受到了很強的局限,拉遠了與生活的距離。對于藝術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均處于有限水平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很難通過教師的描述或者自己的理解充分進入到音樂的藝術情境中,特別是在沒有輔助材料的情況下,這會造成理解困難的問題,降低音樂教學和美育教育的效益。
2.4 主客體不明確的問題。學生是課堂主體的觀點已經明確,這在課程標準中不斷被強調,但是在課堂中,一些教師卻并未真正將這一要求落實下去。藝術鑒賞是一個自主性的感悟過程,教師只能起引導作用,真正的理解還要依靠學生自己,因此在課堂中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感悟的機會是十分關鍵的。然而部分教師往往會剝奪學生的自主權,占用大量的時間來宣講理論,殊不知這樣的教學獲得的效益是最不理想的。
3.1 創(chuàng)設情境化專題活動。每一首歌曲或樂曲都創(chuàng)作于特定的場景下,作者將自己的情緒和創(chuàng)作時的環(huán)境、氛圍全部融入到了作品中。如今,我們在鑒賞音樂時,只有將場景最大程度的還原才能更精準的理解,與創(chuàng)作者感同身受,擁有情感共鳴。創(chuàng)設情境化的音樂專題活動是還原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重現(xiàn)作者情感最好的方式,由于情境具有直觀性,小學生融入其中會產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和情感波動,符合他們的學習特征和理解能力,也能令課堂充滿無窮的魅力。
為了使情境更加逼真,教師可以利用到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通過展現(xiàn)圖片、動態(tài)場景等方式來還原音樂作品的原貌。比如,教師為學生播放《雪花帶來冬天的夢》,先讓學生閉眼聆聽,感受平穩(wěn)曲調中的那一絲靜謐,進入到一個溫暖、柔和的意境之中。接著教師讓學生們睜開眼,看到多媒體屏幕上呈現(xiàn)出的畫面:冬日的夜晚,雪花無聲的落下,小青蛙、小甲蟲、小刺猬和小狗熊各自蜷縮在自己的洞穴中,甜甜的睡著,做著美夢……學生瞬間進入到了情境中,此時耳中的旋律與眼中的畫面相接壤,極為和諧。相信此時的學生已經明白,音樂的節(jié)奏、韻律、曲調共同構成了音樂的特色,塑造出了一個具象的情境,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同學們,你們眼中的夏天、秋天、春天都是什么樣子的?如果讓你為夏天的雨、秋天的風創(chuàng)作一首歌曲,你們會用怎樣的旋律呢?試著哼唱一下吧!如此,便將學生在音樂鑒賞中的收獲運用到了創(chuàng)作中,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這也使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4]。
3.2 強化體驗性的專題活動。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編排都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的認知基礎,歌詞簡單易懂,貼近生活,學生很容易即可理解歌詞意思。但學習的重點在于更進一步的體驗和感受,僅僅學唱歌曲,朗讀歌詞是不夠的,還應當多設計一些學生參與性和體驗性更強的專題活動,讓他們在直觀的體驗中進一步增強音樂與生活的聯(lián)系,對歌曲的風格和創(chuàng)作特色有更深的理解。
比如,《春天舉行音樂會》這首歌曲,可以采用活動法展開教學。學生先不打開課本,教師用語言引導:“同學們,春姑娘要舉行一次音樂會,邀請你們來參加,你們愿意配合春姑娘共同譜寫春天的樂曲嗎?”學生們會瞬間產生興趣,大聲給出肯定的答復。接著教師進一步引導:“春雨的聲音是什么樣的?”學生:“嘀嗒、嘀嗒……”教師:“春天打雷的聲音呢?”學生:“轟隆隆,轟隆隆……”教師:“誰聽過春風吹在柳樹上的聲音?”生1:“是呼呼,呼呼……”生2:“不對,應該是沙沙,沙沙的聲音?!薄环雍?,教師讓學生為這些聲音編創(chuàng)動作,比如在“嘀嗒,嘀嗒”的聲音下一蹦一跳,在“轟隆隆,轟隆隆……”的聲音出現(xiàn)時前后擺動雙臂,在“沙沙,沙沙……”的聲音下輕輕拍手。這時教師播放歌曲《春天舉行音樂會》,讓學生跟隨歌曲一同動起來,將音樂會變成一次“舞會”。經過上述活動,學生們先從生活中獲取信息,再欣賞歌曲,更加突出了生活化元素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也讓他們深刻的體會到了音樂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也在愉快的活動中將音樂鑒賞活動推向了高潮。相信在后續(xù)的歌曲學習中,學生會理解的更快,感受更深,很容易與歌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5]。
3.3 編排情趣化的專題活動。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學唱一首歌曲并沒有什么難度,小學生記憶力強,跟唱幾遍就能掌握歌詞和旋律,只是在一些知識性和技巧性的內容中,由于內容具有一定抽象性而難以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作為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征,才能設計出高效性的教學活動,小學生的感知能力強,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薄弱,他們需要依靠形象感知來轉化抽象的事物,那么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當尊重他們的這一學習需要,遇到教學難點,就嘗試編排一些情趣化的專題活動。
在學習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時值時,為了讓學生更輕松的理解,教師可以用一些動作來表現(xiàn)。比如,扮演一名老人,步履蹣跚的走路,用走路的節(jié)奏來表現(xiàn)二分音符。模仿小兔子,用兔子一蹦一跳的節(jié)奏來表現(xiàn)四分音符。用這種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二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的快慢,接著讓他們自己在動作中感受。相信這樣一來也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對看似無趣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
3.4 構建音樂實踐專題活動。從美育教育的角度來說,僅僅讓學生從生活角度去鑒賞音樂還遠遠不夠,更要讓他們充分運用生活中的元素來完成藝術創(chuàng)造。小學生擁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和非凡的創(chuàng)意,我們的音樂專題教學活動完全可以更加自由一些,給學生們一些自主創(chuàng)作的空間,不必完全被課本所拘束。比如,在單元小結時,教師可以留出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和節(jié)奏完成一段兒歌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初步成型后,需要加入伴奏,這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各種物品來制作樂器,創(chuàng)作伴奏。比如,有學生將沙子灌入礦泉水瓶中,搖動瓶子聽到“沙沙……”的聲音;有的用鉛筆敲擊水杯,發(fā)出“叮咚”的脆響;還有的揉搓零食包裝袋,發(fā)出有規(guī)律的窸窸窣窣的聲音。這些聲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交響樂”。
美育教育視野下,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音樂課程對學生德育、智育的促進作用,大力組織豐富多樣的專題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為目標,奠定他們終身藝術發(fā)展的基礎。這無疑需要更多創(chuàng)意性方法的支持,因此加快音樂教學改革的步伐是目前首當其沖的工作??绯錾罨虒W的一步對于改變學生學習態(tài)度,增加音樂教學成果,改變音樂教育的傳統(tǒng)風格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