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茹
(上海市朱家角中學 上海 201713)
審視當下文言文的教與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很低。學生號稱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文言文教學的確積弊甚多,長期以來串講詞句、字字落實、句句分析的舊習,“言文兩張皮”的模式,要么重“言”輕“文”,要么重“文”輕“言”,造成或“死于章句”,或“廢于清議”的種種后果。教師講得細、講得多、講得累、講得苦;學生聽而無味、學而無趣、似聽非聽、學而不實。
如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如何讓學生重新燃起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文言文學習中收獲知識與快樂,真正提高整體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本文要探討和嘗試解決的問題。筆者在探索文言文教學的價值取向的課題研究與實踐中,認識到首要的是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收獲文言文教學的理想效果,在教育部新課標的引領下,面對強化傳統(tǒng)文化和整本書閱讀的要求,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為語文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的主體地位理應是教學思想的體現(xiàn),是課堂設計的依據(jù),是課堂操作的指導,也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同時,用以矯正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和人才觀,對課堂教學起到良性的制約作用。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從理論上講是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以講析為主而置學生于被動地位的狀況依然存在,尤其在文言文教學中更為突出。教師一字一句地精心講解,字字落實,句句分析,可謂到了繡花的程度。其結(jié)果必然是“言”和“文”的剝離。教師的初衷是讓學生學得扎實后方能應對考試,但實際結(jié)果是學生未能“內(nèi)化”,也許即時效果尚可,隔了一些時段便不記得。葉圣陶先生生前曾反復說及此事:“語文教師以講解為務者不乏其人,今日而言教育,此一點首宜打破?!庇终f“學習的主體自己,千古不易。教師無論如何高明,只能從旁啟發(fā),盡切磋之責任,代替學習是不可能的。”確實,閱讀的本質(zhì)是一種心理活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這是教師的理解和講解所無法替代的復雜的語文實踐活動。
主體性理念體現(xiàn)在教學中,首先是充分自讀。教師必須提供充分的時間指導學生對文言文進行誦讀,而且務必出聲閱讀。學生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開展復雜的思維活動、情感活動。清代桐城派劉大櫆的說法很是真切:“積字成名,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jié)見矣;歌而詠之,神氣生矣?!庇衷啤胺残形亩喽涕L,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學者求神氣而得之于音節(jié),求音節(jié)而得之于字句,則思過半矣?!蓖┏桥芍v究“因聲求氣”是符合中國語文學習特點的。課堂教學理應重在主體的體味和領悟,即所謂涵詠功夫。葉老指出:“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誠然,熟讀成誦,從學生的個性愛好出發(fā),口至、耳至,恬詠密誦,浸淫其中。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傳統(tǒng),無論何種教學設計都不應忽視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主體性理念會讓教師在備課時不僅僅關注自己教學內(nèi)容的包容、教學設計的嚴謹和教學進度的完成,而是如何找到教學中符合學生認知需求和思維流程的突破口,引導學生感悟、質(zhì)疑、體驗、點評、思辨、討論、梳理,最后作出水到渠成的歸納,達到“內(nèi)化”的目的。鑒于每個老師都經(jīng)歷過的教訓,由于提問引導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無以應對,造成教學空氣的壓抑沉悶,其結(jié)果是情不投、意不合的低效率。實際上,不同的學生讀了文章總會有不同的體味,總會有不懂的地方,總會有興趣點,教師的課堂機智就是要及時抓住興趣點“引而不發(fā)”,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質(zhì)疑、討論,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以《琵琶行》的課堂設計為例,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其課堂導讀可設計三部曲:
其一,白居易忠而被貶江州,潯陽江頭偶遇長安倡女。一個失意京官,一個京都名妓,因命運雷同而情生共鳴。于是交集為全詩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其核心詞是一個“同”字。引領至此,引而不發(fā),讓學生自主歸納梳理。預設的八同為:同來自繁華京師;同才華出眾,名噪一時;同受人嫉恨;同流落荒僻江州;同心境寂寞悲涼;同心酸滴淚;同酷愛音樂,精通音律;同在天涯望明月,苦度年華。
其二,此詩最美之處是聲音描寫。歐陽修《秋聲賦》亦有聲音描寫,以聲賦形,以實寫虛,但要描寫難度更高的樂曲聲,本詩達到藝術(shù)的頂峰。人們把它與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稱為“摹寫聲音至文”。
琵琶女的演奏內(nèi)涵豐富,跌宕起伏。彈奏之前,有一句看似不經(jīng)意的提示語“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就是讓讀者關注樂中之情。要求學生思考討論:①作者是怎樣描摹聲音的?②曲中何處的情感最為豐富而強烈?③個中流露宣泄的是怎樣的情感?
預設①:作者以聲賦形,展開聯(lián)想,運用比喻、疊字、頂針、通感等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急促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語”(舒緩輕柔)→“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悅耳)→“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zhuǎn)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咽冷澀)→“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情濃)→“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驚心)→“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預設②:千古名句“此時無聲勝有聲”表現(xiàn)的無聲之美,情感最為豐富,它融合了前后有聲描寫的情感,把琵琶女之情和白居易之情融為一體,難分你我,最后落實到“八同”共鳴。進而提供今日潯陽樓名聯(lián)品味欣賞:
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意(棖:讀作成,觸動意);
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
其三,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感受無聲而情濃的妙處。
預設①“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寫好友別離,相對無言,移情于寧靜的江月之景,烘托黯然神傷的離情別緒。
預設②“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四周船上的聽眾凝神屏息,陶醉在美妙的樂曲聲中。音樂聲突然消失,江面上寂靜無聲,這寧靜的江月之景,側(cè)面烘托琵琶女技藝高超,出神入化。
預設③“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寫女子獨守空船,只有凄冷的江月為伴,烘托了孤寂凄涼的心情和難以排遣的愁思。
江月是大自然常見之景,一旦著上個人主觀情感的色彩,便成了有情之物,從“看山便是山”,達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同是描寫江月的風光,不同的人物寄托著完全不同的情感,感悟景中之情,要知人論世,要看語言環(huán)境,即使寫別離之情,一百人就有一百種情。從而引導學生懂得,移情是一種聯(lián)想式的審美體驗。人們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感情移置到外物身上,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正如鄭板橋的題畫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p>
主體性理念體現(xiàn)在教學中,其次閱讀體驗的寫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體性作用充分發(fā)揮——充分自讀、探究問題,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過程,對詩文理解逐步走向深入。但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把閱讀體驗訴諸文字,將所得內(nèi)化為自己的審美體驗。課文學雖完了,但此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情共鳴仍激蕩在學生胸中,似蘇軾所說的“桴止響騰,余韻徐歇”,于是筆者相機引導學生“寫出你的閱讀體驗”。下文是周仲文同學課堂上奮筆疾書、一揮而就的文章: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你泛一葉扁舟,從歷史的長河中緩緩駛來。遠遠的河面上,琵琶聲隱約傳來,經(jīng)過時間的洗滌,那聲音依舊,時而清脆圓潤,時而雄壯激越,一攏一捻,扣擊的總是我的心弦。
黑夜中,河面浮起一片薄霧,你舟中的小燈是那么明亮,像是你的到來照亮了整個江州地區(qū)。琵琶聲停了,在潯陽江頭,你與客人離別。四弦聲又起,婉轉(zhuǎn)面悠長。你又撐起竹篙,在漫天的柔波里前行。
你要去哪兒?回長安嗎?去看一看你哀嘆過的‘滿目塵灰煙火色’的賣炭翁嗎?
去馬嵬坡,看著滿地的金釵玉鈿,追思那‘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的楊玉環(huán)嗎?去拜訪你嘆到‘四十三年折太多’的夢得嗎?不過,我相信,你還是會去看看你一直關心的百姓過得怎樣,若你還不放心,你大可立在朱雀門外大聲放號,再次‘為民請命’。
夜深了,天階夜色涼如水,且披上件衣服吧。舟中的光芒漸行漸微,霧又濃了,不妨閉上眼,再聽一曲琵琶行?!?/p>
在老師引領下的讀與寫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文言文“言”和“文”的價值均得以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漢字本意、賞析了古文章法、理解了古人情懷、感受了文言之美”,2020年國家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傳承等核心素養(yǎng),而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通過讀與寫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才能落到實處。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設計教學,給予閱讀與寫作的自由,可以讓文言文教學進入了一個新天地。這不僅符合教育部制訂的語文學科新課標的基本要求,而且在實施的文言文教學價值取向研究方面,使教學效果實現(xiàn)最大化。文言文是中國千年的文化瑰寶,讓學生學好文言文、喜愛文言文才能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