鄶英 王阿菊 大連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狈g課程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承擔育人使命,就要在培養(yǎng)學生熟練的語言應用能力和多視角多層次的知識儲備的同時,樹立學生的對自身文化的信仰和信心,培養(yǎng)傳播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能力。
翻譯課程可以實施全人教育,貫穿課程思政,能使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知識結構、翻譯能力、高階思維、綜合素養(yǎng)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通過各類翻譯任務的強化訓練,使學生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具備信息整合能力、反思探索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論證能力與邏輯思辨能力等,能夠有效對外傳播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翻譯教學,目的在于為多文化多語言交際的現代國際環(huán)境下的國家輸出和國際交流提供各類專業(yè)人才。其中對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以及語言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為翻譯的載體,語言的轉換是一種具有跨文化意義的傳遞活動。當翻譯教學與全國高校全課程育人改革碰面時,這種傳遞的意義更加彰顯。不論何種文體翻譯,都不應拘泥于語言層面的轉換,應從語言的文化內涵出發(fā)探討翻譯的文化構建性質以尋求兩種文化功能的等值。譯者的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自覺變得尤為重要。德國功能翻譯學派Christiane Nord 也曾說過在翻譯中要成功理解他國文化,首先需要理解本國文化。譯者只有深刻地了解并認識了本國的文化才能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準確定位自身的角色并詳盡地向外傳達自己的文化信息。
翻譯教學中的課程思政不是單一地學習政治理論知識,而是在分析翻譯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內容有機結合。翻譯是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是一種跨文化傳播信息的活動。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以及文化的自我認知尤為重要。因為所有的文體翻譯,都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轉換,而是兩種文化功能和文化內涵的等值交流。翻譯課的課程思政必須讓學生避免陷入全盤西化,在漢英比較的同時引領學生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深刻領會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歷程以及當代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舉足輕重,堅定立場的同時充滿信心,明確自身的社會使命。
綜上所述,翻譯課程的思政元素應該包括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弘揚民族文化,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譯者素養(yǎng),即無論職業(yè)是否是專業(yè)翻譯,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本國文化教育和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培養(yǎng)文化敏感性、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語言能力,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包括翻譯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翻譯技巧。
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翻譯教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要體現出翻譯專業(yè)知識和思政元素的融合。
課前,教師在布置學習任務時要考慮好專業(yè)知識和思政兩部分的融合。例如,在“中國翻譯史”部分,課前作業(yè)可以圍繞中國翻譯歷史悠久以及譯者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工匠精神。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翻譯的基礎知識,還受到了思政教育,深入思考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以及西傳的方式路徑,能夠理解翻譯對于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這些預習作業(yè)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長度適中的視頻能夠簡要介紹我國有名的譯者,學生在看完之后可以在網上教學平臺寫觀后感,邀請其他同學討論譯者的素養(yǎng)、基本要求和對翻譯發(fā)展的影響;名家的譯文賞析較有挑戰(zhàn)性,教師精心挑選譯者代表作的經典片段,學生對原文和譯文進行比較,分析譯者使用的翻譯方法、譯者的翻譯理念、譯者素質與翻譯質量的關系等,最后組織語言撰寫賞析報告。通過這些形式的課前預習任務,學生在自學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思考相關的思政元素,對本國翻譯史、本國文化西傳以及譯者的貢獻有所了解,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以及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翻譯觀。此外,在課前準備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平臺進行交流,還可以補充大量的背景知識,為課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堂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提升素養(yǎng)的主要場所,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基本形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知識技能傳授,又要注意文化價值引領。英語翻譯課程作為一門涉及雙語語言與文化的課程,其教學過程中既包含對不同文化的學習,也存在對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對比,具有明顯的思政教育優(yōu)勢。由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通過精心設計,充分挖掘課堂教學的思政元素,并通過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實施以及教學評價將其與知識、技能目標有機結合。翻譯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要正確理解并貫徹執(zhí)行,具備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敏銳的洞察力,嚴肅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具有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質,以“譯”為介,為中國鋪設通向世界的康莊大道。堅持洋為中用的原則,根據我國國情,選擇好作品進行譯介。課堂教學以師生之間的探索性學習以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學習為主。教師可以重點對專業(yè)知識和思政元素設計討論話題或者思考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者直接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回顧預習知識,深化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在課前學習階段遇到的問題。例如,在“中國翻譯史”部分,教師可以圍繞玄奘的貢獻設計討論題,除了譯出大量經書以外,還要突出玄奘對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特別是他外譯的中國典籍對中國文化西傳的貢獻,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深刻理解譯者的重要性。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引導、解惑和促進的作用。在課內教學中,教師的指導能夠協(xié)助學生將預習的知識進一步系統(tǒng)組織,融入專業(yè)知識技能框架,思政教育不再是教師苦口婆心的講授,而是學生在討論中產生的共鳴,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課后,做好第二課堂教育延伸拓展。第二課堂在學生思政教育以及專業(yè)知識技能掌握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可通過推動翻譯教學與學生第二課堂相結合,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教育延伸拓展作用。例如,推動與學校學生社團協(xié)作舉辦英語翻譯大賽,選擇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翻譯資料,通過翻譯環(huán)節(jié)、問答環(huán)節(jié)、大賽反思環(huán)節(jié)以及賽后總結宣傳等,將專業(yè)知識與課程思政進行深入結合,進行線下思政教育。同時,通過教學微信群、信息化教學平臺等為學生分享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中英翻譯素材、講解熱點詞匯背景及中英譯法等推動線上思政教育。教師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同時實現對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包括翻譯技能的反復訓練以及對思政元素的深化理解。課后任務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具有思政元素的內容讓學生提高翻譯能力。例如,可以選取國情、文化相關內容,增強學生對于本國語言文化和國情的了解,在提高翻譯能力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思政教育。教師還可以選取能夠表現兩種語言文化之間差異的材料,引導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處理文化差異,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導向,能夠在重視本國文化的同時,理解他國文化,意識到溝通是解決文化差異問題的重要途徑。此外,翻譯教學中的思政教育需要與時俱進,讓學習者意識到世界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翻譯材料,在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能對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理解不斷加深和發(fā)展。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加上學習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是固定報告的形式也可以是學習日記,讓學生回顧本單元學習內容,并記錄自己的學習體會。
課程思政與英語翻譯教學進行深層次的融合,是新的歷史時期對英語翻譯教學提出的新的挑戰(zhàn)和要求,同時這也是英語翻譯教學進一步國情化的機遇。課程思政和英語翻譯教學的成功融合,將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素養(yǎng),實現英語翻譯課程教學目標,同時也為我國的文化和信息的正確輸出提供有力保障。世界將更加準確和客觀地了解中國。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承擔著至關重要的引導責任,不斷發(fā)掘翻譯教學中的思政資源,讓教授知識技能學習與素質提升雙管齊下,全面發(fā)揮翻譯教學育人功能,為社會培養(yǎng)德、才、能兼?zhèn)涞暮细袢瞬拧?/p>
總的說來,課程思政是高校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融入到大學教育的各個方面和階段,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價值引導,真正做到"立德樹人"。翻譯課不僅是英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其他專業(yè)也多有涉及,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在信息化的當代社會立足本國,放眼世界。新時代賦予了翻譯教學新的時代使命,抓住“培養(yǎng)什么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從實踐中找準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和課程體系這兩個坐標,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