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珊珊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英林中心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56)
“快樂讀書吧”是部編教材中為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而設置的一個新的教學欄目,旨在將課外“收編”到課內(nèi),給課外閱讀這個“邊緣性人員”“安排編制”到語文教材中,根據(jù)單元教學的語文元素和內(nèi)容特點,推薦相關的閱讀書目,對單元閱讀進行拓展和延伸。
曾經(jīng)有一天,在出游的路上看到群山,筆者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突然說了一句話:“媽媽,多看書可好了,就能讓我們上山,修好多好多臺階,越來越往上,最后能上到抱犢寨那么高!”筆者略一思索,啞然失笑:“你是不是想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孩子重重點頭。筆者又問:“你從哪兒知道的這句話?”孩子說:“幼兒園里老師告訴我們的!”筆者趁機教育:“對嘍,多看書可好了。這句話媽媽也學過,是著名作家高爾基說的。多看書能學到各種知識,明白好多道理……”
看吧,即使不太能了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已經(jīng)種下了“多看書、要閱讀”這顆“種子”,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筆者相信被種下“讀書種子”的孩子,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會越來越認識到閱讀的作用,體會閱讀的樂趣。
筆者想,“快樂讀書吧”的存在或許就是這樣的意義。引導學生多看書,在看書中感受快樂,并通過較為系統(tǒng)的、有著科學方法的看書,養(yǎng)成習慣,提升能力,最終在閱讀中受益。
從事教學工作以來,筆者經(jīng)常聽到“教學評一致”這個詞。就筆者自己的理解,教學評一致應該指教師所教的知識、所傳授的技能與學生所學到的內(nèi)容、所掌握的能力以及教師對學生所學進行的評價,這三者應該是一致的,而不是互相獨立,互不關聯(lián),各干各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學評一致主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2.1 緊跟教材,制定目標,把握好“教”。教材可以說是教師教學的一條主線,教師要把握好這條主線,在主線的基礎上“抽枝發(fā)芽”,生出其它有利于學生的枝條,并盡量讓枝條豐富多彩,開出鮮花,最后結出美味的果實,即培養(yǎng)出學生的實際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一直把握好主線呢?筆者的做法是為每節(jié)教學制定一個目標,向目標看齊,衡量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否能到達這個目標。例如二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欄目主題是“讀讀童話故事》”,并給出設置內(nèi)容《沒頭腦和不高興》。對此,筆者就要制定好目標,如最低級的目標是完成教材中給定的內(nèi)容,就是《沒頭腦和不高興》的閱讀教學。但是,這樣就完了嗎?顯然不是,這只是最低級的目標,明顯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也不可能實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筆者還為自己設定了更高級的目標,就是從這篇童話,延伸擴散,將學生引入第二篇童話、第三篇童話,乃至生出對童話閱讀的興趣。
2.2 喚醒期待,引導思考,把握好“學”。閱讀教學的主體從來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淡化自己的影響,而是巧妙的將自己放到一個引導、帶動的角色上,“化自身重量為四兩”,撥動學生閱讀上的千斤之力。
舉個例子,“快樂讀書吧”一年級上冊主題“讀書真快樂”中,教材給出了一個卡通形象——猩猩威利,帶著學生走進閱讀。筆者在教學中,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猜想一下,威利喜歡看什么書呢?”讓學生發(fā)揮主動性,進行思考。學生給出答案,就會希望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這樣就會產(chǎn)生期待,進而凝聚興趣。筆者還會接著給出問題:“同學們是不是也和威利一樣,家里有這么多書呀?那多亂糟糟呀,同學們就和在家整理書籍一樣,也幫威利整理一下好不好?”而后,筆者還會邀請學生講述書籍分類的理由。這樣,筆者不斷拋出問題,學生不斷思考回答,整個過程學生就一直參與其中并處于主體地位,實現(xiàn)教師“高效地教”,學生“高效地學”。
2.3 課堂檢測,課后聯(lián)系,把握好“評”。教師所教的知識和技能有多少是有效傳達?學生對此掌握了多少?哪部分掌握比較好,哪部分還需要進一步講解?這些問題如何明確并得到有效解決?筆者認為課堂檢測是一個好的測評和評價方法。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授課內(nèi)容,給學生出題,“評出”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是否有了一個較為深刻的理解,同時這些題也能幫助學生進行反思,“評出”自己在閱讀中有了多少收獲,實現(xiàn)了哪些積累,以此對自己的現(xiàn)有水平做一個簡要了解。
當然,閱讀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也要和課后的閱讀聯(lián)系起來,讓閱讀走進學生平日的生活中。對此,筆者會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家時也能獨立完成閱讀;筆者還提倡家庭住址相近的同學可以“呼朋引伴”,一起去圖書館或者到某一位同學家一起讀書。
總而言之,“快樂讀書吧”近幾年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個新的欄目,作為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特別多的方法和技巧給我們指路。以上的闡述可以作為筆者拋出來的“小磚頭”,希望能以自己淺薄的見識和思考,吸引教師同仁拋出更多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