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清 濤
主要矛盾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內容。我們黨在實踐過程中繼承并發(fā)揚了這一重要理論,強調只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順利解決一切問題。毛澤東在《矛盾論》一文中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①;“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②。建黨以來,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善于抓住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作為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從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到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另一方面,使得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也是判斷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依據。1922年7月,黨的二大揭示出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這就深刻表明,早在建黨初期,我們黨已經較為準確地把握到社會主要矛盾。1928年召開的黨的六大進一步指出,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的性質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六大比較全面地分析了中國社會矛盾問題,對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土地革命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主要矛盾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深化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比如,1937年5月,毛澤東曾指出,帝國主義和中國之間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是中國很久以來兩種劇烈的基本的矛盾。在長期探索的基礎上,我們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了清晰的認識。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當然還有別的矛盾,例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反動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③
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一是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實現民族獨立;二是推翻封建地主的壓迫,求得人民解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明確了革命的性質、對象和任務,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和人民的徹底解放。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已基本解決,標志著中國社會已處在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敏銳地覺察到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1952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起草的一個文件的批語中指出:“在打倒了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已經是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了,所以不應再將民族資產階級稱之為中間階級?!雹芄と穗A級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本質上就是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只有解決這一矛盾,我國才能順利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事實上,這一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仍然具有兩面性:作為一個剝削階級,它是消滅的對象;作為可以接受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社會力量,它又是可以團結和改造的對象。為此,我們黨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通過采取和平贖買的方式,順利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關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偉大變革,妥善解決了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制度確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我們黨及時察覺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了新的判斷。1956年9月,黨的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雹萦捎谏鐣饕艿淖兓?,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為此,大會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xù)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根據黨的八大精神和黨內外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央決定開展整風運動。在這次整風運動中,極少數人乘機向黨和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動進攻。面對極少數右派分子的猖狂進攻,我們黨對國內形勢作了過于嚴重的估計,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開始出現偏差。1957年黨的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雹撄h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錯誤導致“左”傾錯誤不斷升級,黨和國家工作重心難以真正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延緩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汲取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把全黨工作重心重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心一意謀發(fā)展。1979年3月,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雹?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規(guī)范地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大會進一步強調:“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雹?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其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鄧小平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雹嵩诖撕蟮膸资昀?,我國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基本解決。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長足發(fā)展,我國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人民群眾告別了產品短缺時代,對生活有了更高、更多的追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雹馊欢?,我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同時,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凸顯,成為制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這就表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深刻變化。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标P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發(fā)展主要問題的根本著力點。我們黨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的立足點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影響和制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種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現在方方面面,像民生領域存在諸多短板,人民群眾在就業(yè)、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需要還沒有得到充分滿足,以及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這些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不僅制約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而且成為現階段我國各種社會矛盾問題的重要根源。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繼續(xù)推動發(fā)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方方面面的需要。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近些年來,我們深入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補齊民生短板,使人民群眾“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二是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確保社會公平和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各項制度,努力營造人人都能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讓每個人獲得發(fā)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實現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三是堅持共享發(fā)展,促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實現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100年來,我們黨根據世情、國情的變化,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其發(fā)展變化。在此基礎上,我們黨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明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從而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的巨大成就。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百年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概括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準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是正確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前提
建黨100年來,我們黨始終善于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并以此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出發(fā),準確判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從黨的二大開始,我們黨就明確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制定了正確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解決了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土地問題,從而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為此,我們黨制定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在根據地,我們黨在政治上實行“三三制”政策,在經濟上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而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在解放區(qū)實行徹底的土地改革政策,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踴躍參軍參戰(zhàn)。為徹底推翻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反動政權,我們黨制定了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團結了包括中間派在內的廣泛力量,最終取得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準確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對民族資產階級采取和平贖買的政策,成功化解了二者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恢復了八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物質文化需要基本上得到滿足。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著力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得到顯著提升。概而言之,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現實的社會實踐,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矛盾狀況,尤其是正確認識居主導地位的社會主要矛盾狀況。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中國社會性質和基本國情的總體性把握,確定黨在特定時期的主要任務和中心工作,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當前后今后一段歷史時期,我們要緊緊圍繞社會主要矛盾,出臺一系列政策,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2.實現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進步,是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探索的根本目的和實踐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chuàng)造,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睘橹腥A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努力探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并制定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領導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zhàn),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tǒng)治,取消了列強在華的一切特權,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解決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個主要矛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針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堅持以經濟為中心,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實現了由生產力相對落后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障和物質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再次轉化,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新發(fā)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fā)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基礎上,我們正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
由此可見,正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成功探索,中華民族才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歷史長河來看,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百年探索史,就是一部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史、一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成就史。
3.在解決問題時,要正確處理社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的辯證統(tǒng)一
毛澤東的主要矛盾理論是“重點論”與“兩點論”的辯證統(tǒng)一。所謂“重點論”,就是指我們在認識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分清主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特別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謂“兩點論”,就是指我們在認識和解決問題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只及一點不及其余,而是要全面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重點論”與“兩點論”相統(tǒng)一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論原則。毛澤東指出:“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蔽覀凕h成立以來,不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并花大力氣解決,而且善于抓住次要矛盾并妥善處理。比如,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民族矛盾上升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我們黨堅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與國民黨進行再次合作,同時團結最廣泛的力量,為消滅日本侵略者、奪取抗戰(zhàn)勝利作出不懈努力;另一方面,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片面抗戰(zhàn)和多次反共高潮,我們黨堅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領導權,對國民黨頑固派采取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歷史證明,正是因為我們黨堅持“重點論”與“兩點論”的辯證統(tǒng)一,正確處理好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關系,才保證抗日民族戰(zhàn)爭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現實,如何堅持“重點論”與“兩點論”的辯證統(tǒng)一,正確處理社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也是我們黨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面對矛盾、解決矛盾,還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V而目自張,執(zhí)本而末自從?!痹趫猿趾桶l(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我們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尤其要把高質量發(fā)展作為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著力點。同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明白,“中心”不是“唯一”,在推進經濟建設、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同時,必須統(tǒng)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樣的做法既有利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也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
4.實現社會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利轉化必須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如前所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但事物的矛盾是發(fā)展變化的,如果處理得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會朝著有利的方向轉化;反之,就會朝著不利的方向轉化。毛澤東認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否朝著有利方向轉化,主要取決于面對矛盾時的主體狀況。歷史證明,實現社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利轉化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100年來,我們黨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在我們黨領導的28年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從黨成立到遵義會議的前14年(1921—1935年),由于黨的路線錯誤,中國革命遭受到兩次重大挫折。一次是大革命后期。面對蔣介石集團背叛革命,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將要發(fā)生重大轉變的歷史關頭,黨的領導人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結果,當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反革命政變時,共產黨不能組織人民進行有效反抗,導致大革命失敗。另一次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分不清革命性質和革命對象,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把反對資產階級和反帝反封建并列,主張整個資產階級以至上層小資產階級都是革命對象,甚至把同國民黨反動派有矛盾的中間勢力也稱作“最危險的敵人”,加上軍事上的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而在遵義會議到新中國成立的后14年(1935—1949年),由于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領導,革命力量不斷發(fā)展壯大,先后戰(zhàn)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最后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除某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發(fā)生誤判外,絕大多數時期都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正確判斷,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出黨在各個時期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矛盾向著有利方向轉化,推動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其二,建立以人民為主體的廣泛統(tǒng)一戰(zhàn)線。100年來,我們黨不管形勢如何發(fā)展,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民主革命時期,為了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我們黨喚起和動員廣大民眾,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了反對最主要的敵人,我們也需要和中間力量甚至次要的敵人結成同盟關系,建立起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如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是,一定要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堅持又聯合又斗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戰(zhàn)略和策略。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社會主要矛盾不同,我們黨所要完成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性質也有所不同。比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革命階級的聯盟,目的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這一時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叫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具有階級聯盟的、革命的性質。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隨著我國階級關系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此時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性質已不再具有階級聯盟的、革命的性質,而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所以,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把新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稱為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為我們黨的事業(yè)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去推動不同時期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解決,為實現共同的目標和任務而奮斗。
其三,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社會主要矛盾。毛澤東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痹诎胫趁竦匕敕饨ㄉ鐣闹袊?,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具有對抗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所以,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唯一辦法就是拿起武器,進行武裝斗爭。正如毛澤東所說:“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p>
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再是對抗性的矛盾,由基本矛盾所決定的社會主要矛盾也就不再表現為階級矛盾,而是表現為人民的需要同生產發(fā)展能否滿足這種需要之間的矛盾,而且生產發(fā)展狀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就不再是階級斗爭、武裝斗爭,而是改革或變革,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性質雖未發(fā)生根本變化,并未超出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這個矛盾的本質,但亦有部分質變,即已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yōu)質不足型”供需矛盾轉變。這就要求在解決主要矛盾的方法上,擯棄過去傳統(tǒng)的發(fā)展模式,堅持以新發(fā)展理念為引領,更加強調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加注重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方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才能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產品和服務來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釋
①②《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0頁。③《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1、610頁。④《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1頁。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第341頁。⑥《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18頁。⑦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371頁。⑧《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第113頁。⑩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读暯秸勚螄碚返?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8頁?!读暯秸勚螄碚返?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0頁。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睹珴蓶|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6—327、311頁。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求是》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