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基于新課改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寫作能力成為了語文學科教學的關鍵培育目標之一。對提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對策展開研究,是為了優(yōu)化、完善寫作教學模式,讓小學生能夠在新穎、獨特的寫作課堂上增加語言儲備、積累寫作經(jīng)驗,進而實現(xiàn)知識、能力雙重發(fā)展的目標。以下結合真實的教學經(jīng)驗,探索提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對策。
一、小學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
從小學寫作教學的實際狀況來看,學生詞匯積累量少、閱讀范圍狹窄等是現(xiàn)階段的主要問題。第一,小學生的詞匯量和語言積累量過少?,F(xiàn)階段的寫作教學中,套路化和形式化的問題較為嚴重,學生記憶并背誦寫作模板,在寫作時只需套用模板即可完成任務。長此以往,學生會產(chǎn)生懶惰和倦怠心理,他們失去了主動搜集和積累漢語詞匯知識的欲望,而詞匯儲備量未能達到標準,也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寫作質(zhì)量。第二,未能構建起高效的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應建立在學生擁有充足的閱讀儲備之上,而在現(xiàn)階段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所以小學生的閱讀儲備量明顯不足。除此之外,實踐不足、教學方法固化等都是小學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降低了寫作教學的效率,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對策
(一)萬丈高樓,起于壘土——加強詞匯積累
“萬丈高樓,起于壘土”強調(diào)了打好基礎的重要性,而詞匯作為寫作中的基礎性內(nèi)容,理應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點關注對象。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強詞匯積累,仔細搜尋教材和生活中不同類型的詞匯元素,促使學生掌握豐富的詞匯,并在寫作不同主題、題材的文章時,靈活地運用詞匯儲備,由此,學生運用詞匯知識的能力就會有所提升。三年級是學生打好寫作基礎的關鍵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這一時期加強詞匯積累,有以下幾個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積累詞匯:第一,在教材中發(fā)掘基礎詞匯知識,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要求朗讀鮮艷、打扮、絢麗多彩、荒野、簌簌地等詞匯,按照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分類,歸納和整合上述詞匯資源,并在日后的學習中擴充詞匯儲備;第二,要留心生活,在生活中積累詞匯知識,如食物說明書、廣告牌、文明標語中的詞匯,以此拓展生活詞匯儲備,并能夠在寫作相關作品時將其應用到其中。這樣學生的詞匯積累量就會大幅度增加,在寫作時會更加流暢。
(二)讀書萬卷,下筆有神——開展閱讀活動
閱讀儲備和閱讀水平是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只有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他們才能掌握不同體裁、題材作文的寫作方法,其語言儲備和審美素養(yǎng)等才能得以提升,作文也才更具可讀性。因此教師應牢記“讀書萬卷,下筆有神”的讀寫教學原則,在寫作教學中開展閱讀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作文質(zhì)量。
1.開展拓展閱讀活動
拓展閱讀是增加學生語文知識儲備量、提升其寫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從以讀促寫的角度出發(fā),開展拓展性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方式,學習成熟的寫作技法,拓展素材和文化典故的儲備。借助拓展閱讀的方式,學生的寫作能力會穩(wěn)步提升,知識儲備及人文素養(yǎng)也將不斷提高。例如在“縮寫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要求,讓學生掌握縮寫故事的基本方法,提升學生的縮寫能力,使學生明確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文本的寫作特點和語言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開展故事閱讀活動,引入課內(nèi)文本如《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課外文本如《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等,讓學生在閱讀中增加寫作經(jīng)驗。由此,學生不僅學習了寫作民間故事的基本方法,還能通過閱讀擴充語言儲備、提升寫作能力,進而高水平地完成縮寫故事的任務。
2.開展閱讀鑒賞活動
閱讀鑒賞活動是增強學生語文感悟力和審美力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鑒賞,學生能夠準確認識文本中的思想與主旨,提升審美能力?;诖耍瑸榱颂嵘W生的寫作質(zhì)量,教師可以開展閱讀鑒賞活動,讓學生以專題鑒賞的方式,深度分析和解讀文本中的意境、語言和情感等要素,在增強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學會在寫作中創(chuàng)造美。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創(chuàng)作出的作文才能具備優(yōu)美的意境、深厚的情感以及恰當?shù)恼Z言形式。例如在“—————即景”的教學中,根據(jù)寫作要求,教師可以選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等文章作為載體,開展閱讀鑒賞活動,引導學生細致分析文本中的語言美感、意境美感,學習通過景物描寫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這樣學生不僅在閱讀中收獲了審美體驗,還能在寫作中融入審美元素,進而描繪出一幅優(yōu)美的景色圖。
(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
環(huán)境對人會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辨識能力和認知水平還未達到成熟狀態(tài),所以環(huán)境在他們身上的烙印尤為清晰。教師應從“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這一古代至理名言入手,通過創(chuàng)設作文情境的方式,渲染良好的寫作氛圍,讓學生在環(huán)境和氛圍中,明確寫作方向、提升寫作質(zhì)量,情境教學法能推動寫作教學的發(fā)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依據(jù)不同的寫作題材、體裁等元素,創(chuàng)設符合要求的情境,促使學生在情境的啟發(fā)和引領下,創(chuàng)作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可讀性和閱讀深度的文章。例如在“我來編童話”的教學中,依據(jù)童話體裁的寫作要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表演童話故事的過程中,產(chǎn)生主動創(chuàng)作故事的欲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同一單元或者課外的童話故事,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劇本改編和表演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入解讀了文本的內(nèi)容和主題,還能在情境化的課堂中感受到童話世界的魅力,進而激發(fā)自主寫作的熱情。
(四)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實施個性化指導
“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強調(diào)的是教師應根據(jù)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以及真實需求,合理規(guī)劃寫作教學方案,給予不同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具備不同寫作水平、思維能力以及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能夠在當前水準上穩(wěn)步提升寫作能力,實現(xiàn)共同成長的目標。在實施個性化指導時,教師不僅要明確寫作的要求和目標,還應準確了解不同學生的綜合實力以及真實情況,保證其采取的教學指導方案能夠真正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我和—————過一天”的寫作教學中,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教師可以運用個性化的指導方法,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思維水平以及生活環(huán)境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對于喜歡閱讀中華傳統(tǒng)故事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會選擇神筆馬良、哪吒等神話人物;而對于從小喜歡閱讀外國名著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會選擇白雪公主、海的女兒等童話人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根據(jù)學生不同的選擇,引導他們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準確描述不同神話人物的特征。
(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組織實踐活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說明只有實踐才是硬道理。在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鍛煉其寫作技巧,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驗證寫作理論知識,獲取寫作靈感。例如,在“我的植物朋友”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主題出發(fā)設計和開展實踐類的寫作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狀態(tài),引導他們在大自然采風的過程中產(chǎn)生寫作靈感。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寫出植物的特點,還能將其擬人化,把自己的情感滲透其中。通過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學生的寫作能力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作品也更生動更有活力。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部分,它對語文教學的整體發(fā)展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只有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以及思維能力等才能隨之提升。由此,教師應關注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狀況,著力探索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模式,為學生積累寫作知識、學習寫作技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以提升其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