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鋒
摘要: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最終呈現(xiàn)。在新課程標改革的背景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教學的重點課題,而學生計算能力的弱化、準確率低下是其中的突出問題。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研究更加科學的教學模式,推動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其對計算的重視,進而幫助學生掌握計算的方法,使小學數(shù)學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鋪路石。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計算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引言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小學低年級是學生計算能力形成的關鍵期,計算心理、計算品質、計算素養(yǎng)等,基本都在這個學段內形成。因此,研究小學低年級的計算教學內容,發(fā)掘小學低年級的計算素材,研究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計算心理,展開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基于學生的認知現(xiàn)實,引領計算探索
算理和算法是計算的兩翼。所謂“算理”,即計算的道理;所謂“算法”,即計算的方法。算理是算法的基礎,算法是算理的凝練。算理不通,則算法不明;算法不明,則學生的計算能力難以形成。在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充分應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讓學生的計算能力自然提升。
比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筆者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學習“9加幾”的“湊十法”計算經驗,引導學生探索。為了支撐學生的探索,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小棒,讓學生通過操作小棒來理解算理、建構算法。由于學生思維、視角各不同,所以建構了不同的算法。比如,有的學生先從16根小棒中拿走9根,再將剩下的1根小棒和原來的6根小棒合起來,從而建構了“破十法”的計算算法;有的學生先將16根小棒中的6根小棒拿走,然后再拿走3根小棒,由此建構了“連續(xù)減”的計算算法;有的學生先思考幾根小棒加上9根小棒是16根小棒,由此建構了“算減想加”的算法;還有的學生從16根小棒中依次拿走9根小棒,由此建構了“逐步減”的算法;等等。多元化的算法彰顯了學生的智慧。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算法比較,從而讓學生在多元化算法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梢赃@樣說,只有通過比較算法,學生才能認識到每一種算法的優(yōu)劣,從而選擇自己認為科學、合理的算法。這樣的算法多元化與算法優(yōu)化的探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素養(yǎng)。在小學低年級計算教學中,通常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算理、算法的探索。布魯納認為,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一般有三種形式的表征,這就是動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動作性表征是最重要的表征方式。通過動作性表征,學生能描述、刻畫問題,由此展開積極、有效的探究。通過動作性表征,學生能夠實現(xiàn)從情境到數(shù)學學習的有效過渡。
二、增強常規(guī)性訓練
反復訓練達到熟能生巧是學習活動中的一種重要途徑,其對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數(shù)學計算作為一項常規(guī)的數(shù)學活動,并把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種長期的、連續(xù)的教學任務。
例如,在講授“混合運算”一課時,由于每個內容都離不開計算,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設計相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完成計算練習。在課堂上,教師要留出上課前的10分鐘帶領學生堅持做一定量的口算訓練,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說出答案,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此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布置數(shù)量適中的練習題,讓學生真正做到快速、準確、熟練、脫口而出.長期堅持訓練就能有效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率,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歸納計算題的相關技巧。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家長加入對學生的督促隊伍中來,要求學生每天堅持訓練,及時歸納總結錯題,養(yǎng)成反復做、反復改、主動總結、不斷提升的好習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定期組織學生完成學習成果的展示,讓學生可以交流自己的做題心得,打開學生的計算思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書寫、自覺檢查的好習慣。只要學生能夠長期堅持下來,就可以在其日常的測驗和考試活動中看到進步,從而幫助其克服對計算學習的抵觸心理,保持足夠的學習熱情,并按照教師的計劃一步一步地強化數(shù)學綜合能力,進而推動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教學活動取得意料之外的教學效果。
三、激學學生計算興趣,有效調整評價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只有培養(yǎng)學生計算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克服困難,不斷提升計算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多種方式,例如設定趣味性的生活情境、設計符合小學低段學生特點的小游戲、將學生遇到的趣事轉變成教學素材等。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數(shù)字轉變成生活中的物品,比如題目“5-1=?”,教師可以說:“這位同學有五個蘋果,吃掉了一個后還剩幾個?”巧妙地將數(shù)字轉化為實物,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之前一定要對每位學生做好調研,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及思維方式等。針對內向或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讓學生走出自卑。教師應該隨時關注每位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使每位學生都敢提問、想提問,并有興趣提問。例如考試,教師不應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有效的評價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和優(yōu)勢,從而繼續(xù)努力學習。教師的評價可以分為兩點。第一點為診斷性評價。教師在教學前可以根據學生卷面成績、平時回答問題的頻率、課上表現(xiàn)等方面對學生數(shù)學能力有大體的了解,充分分析學生的掌握情況,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讓每位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后續(xù)的學習。第二點為自身評價。自身評價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以學困生為例,教師可以將這位學困生近幾月的表現(xiàn)列出表格,讓學生知道每月自己解答題目的數(shù)量和速度及進步程度。自身評價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信心,使其逐漸喜歡上數(shù)學計算學習。
結束語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是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形成的有力保障,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路徑。在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打好計算的基礎,讓學生掌握計算的基本功。教師應當注重計算教學,科學、合理地進行規(guī)劃、設計,開展計算訓練,將計算與應用有機結合,由此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學生計算素養(yǎng)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趙文霞.小學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甘肅教育,2020(18):174.
[2]李祝梅.淺談小學低年級學生數(shù)學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10):120.
[3]許霞.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J].考試周刊,2018(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