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摘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著力促進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已經成為世界迎接挑戰(zhàn)的主要對策。新形勢、新情況帶來了新任務、新問題、新思路、新對策,需要我們以新的教育理念,進行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我體會最深的是教師與學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教育活動中教師責任的含義。
關鍵詞:成長環(huán)境;理解;信賴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而且要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成長環(huán)境
當我們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都更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聯(lián)想也會更加豐富。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fā)揮。一次教學《動物的尾巴》,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愉快的氣氛,準備學生喜歡的各種動物彩色的尾巴圖片和一些沒有尾巴動物的圖片,當我拿出這些圖片時學生一個個都笑了。我抓住時機和學生做游戲。把沒有尾巴的動物先貼上,讓學生給這些動物找尾巴,個個爭著舉手上黑板,看著那一張張可愛充滿稚氣的笑臉,我很興奮。學生把我當成了他們的朋友,我們在這樣的氛圍中輕松愉快地完成了這課的教學任務。
教學時,師生之間的關系融洽非常重要。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要過緊安排,給予民主和自律紀律”。
二、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班上有個學生膽小怕事,甚至平常說話都很小聲。有一次班上開展課外活動,要求學生畫一幅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這是他的特長,他呀在那里畫呀畫呀,我在旁邊看著他畫,他畫得那樣認真努力,快下課時他畫好了,我就拿他的畫來點評,他的臉都紅了,看得出是成功的喜悅。從那以后我就時常關注他,經常和同學在一起玩耍,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聲音也洪亮,做事大方。由此我想到成長需要激勵,面對失敗或成功的結果,孩子最需要 成人的安慰或鼓勵,學生最期待教師公正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教師拿起表揚的武器,就能減少學生失敗的灰心,增加學生成功后的信心。我總是注意在學生中捕捉閃光點,及時給于評價“很好、再試一試”。懇切的激勵語言能讓失敗孕育成功。而“差遠了、別驕傲”,這樣的警誡和折難會使成功的喜悅化為烏有。作為教師應該珍惜少年兒童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不斷地讓學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體會。成功的教育收獲的必是教育的成功。
三、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
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英國科學家麥克勞頓上小學的時候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是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是麥克勞頓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他巧妙地以要求畫出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huán)圖和骨骼結構圖作文懲罰手段。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之心的“懲罰”,使小麥克勞頓愛上了生物學,并最終發(fā)現(xiàn)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所以孩子在犯錯的時候,他們想迫切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他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汲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有一次上體育課,兩學生追跑中一個摔倒了,而另一個學生嚇得在旁邊發(fā)抖,害怕老師的責罵。我跑過去把兩學生抱在懷里,哭的馬上不哭了,發(fā)抖的那個也放松了。我囑咐在玩耍的時候不要跑得太快了。后來兩學生手拉手一起走了,這兩學生后來可好了,一起玩耍一起學習,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四、師生間相互信賴,信賴取決于民主平等的溝通
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師愛的基礎是平等。在學生心目中,亦師亦友,民主平等是“好老師”的最重要特征具有愛心和具有知識,他們更喜愛前者。青少年學生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情感,必定有神奇的教育效果,會使學生自覺地尊重教師的勞動,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老師合作,向老師袒露自己的思想。
能贏得學生的愛戴信賴的老師,才是合格的老師,能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老師才是出色的老師。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情感贏得情感,這就是教師從教的基本功。去當一天學生,體驗一下學習生活,再來反思:教與學是否和諧,我們曾經也是學生。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走進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去體驗他們的感覺,這樣“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xiàn);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你立刻覺得自己和小孩子一樣大,一塊玩,誰也不覺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這時的教育才最能湊效。
參考文獻:
[1]李方標. 淺談探究教學中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之間的關系[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2009, 000(001):4-6.
[2]張華. 淺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J]. 新課程·下旬, 2014(1):48-48.
[3]韋雁仙. 淺談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及其相互關系[J]. 當代教育論壇, 2008, 000(01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