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中圖分類號】R4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7--01
腦出血有發(fā)病急,病情復雜、并發(fā)癥多、致殘率與死亡率高,遺留的各種功能障礙,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腦出血發(fā)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導致更多青年人功能發(fā)生障礙,喪失基本生活能力及勞動能力,增加了家庭生活與經濟負擔[1],本案例總結了一位25歲腦出血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旨在總結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為同類患者的康復護理提供參考和節(jié)約時間。
1病例介紹
患者男性,25歲,因“腦出血術后”于轉入康復科治療,患者意識模糊,煩躁、失語,持續(xù)心電監(jiān)測,氣管切開插管狀態(tài),痰多,留置胃管、尿管,左側偏癱,術后頭部右側顱骨缺失。入科評定:日常生活功能評定(barthel):10/100分,完全依賴;吞咽功能評估(洼田飲水):Ⅲ級,有嗆咳;言語功能評定:失語;MMSE評定:無法完成/30分;肌力評定:左側肢體肌力0級,右側正常;Berg平衡量表:0/56分;步態(tài)分析(Holden):不能步行。壓瘡風險因素評估(Braden):13分,中度危險;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Morse):50分,高度危險;血栓危險因素評估(Caprini):5分,高度危險。
2護理措施
2.1軟癱期:早期意識模糊,煩躁,患肢肌力、肌張力低,無主動運動,不造成病情惡化的前提下,康復護理措施應早期介入[2],從而預防并發(fā)癥以及繼發(fā)性損害,為下一步功能訓練做準備。
2.1.1運動功能訓練:①抗痙攣體位的擺放:患側臥位、健側臥位、仰臥位。②肢體被動運動:對患肢進行按摩可促進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減輕水腫,同時又是一種運動感覺刺激,有利于運動功能恢復。對肌張力高的肌群用安撫性質的推摩,對肌張力低的肌群則予以摩擦和揉捏。對患肢所有的關節(jié)都做全范圍的關節(jié)被動運動,先健側后患側,從近端到遠端。
2.1.2預防血栓:每日飲水量大于1500ml,肢體被動活動,可予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防止血液的淤滯,預防性穿戴彈力襪、氣壓治療,預防性應用抗凝藥物,定期肢體超聲檢查。
2.1.3預防壓瘡:每2h為患者更換體位,在骨突部位墊好軟枕以減輕壓力。保持皮膚的干燥、清潔,保證營養(yǎng)飲食,穿棉質寬松舒適的衣褲,每班觀察患者皮膚情況,每周動態(tài)評估壓瘡風險情況并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宣教、記錄。
跌倒:保持病房地面清潔干燥提供足夠的燈光病房床旁走道障礙清除將常用物品放置在便于病人拿取處告知病房醫(yī)療設備如有損壞或使用不便時(床欄、電燈等),應立即通知醫(yī)護人員予以處理指導呼叫器的使用指導病人使用床欄窗體頂端
2.1.4預防跌倒:指導家屬呼叫器和床欄正確使用方法,保持地面清潔干燥,必要時使用約束帶,床頭懸掛防“跌倒/墜床”警示標識,及時巡視發(fā)現并滿足病人需求,動態(tài)評估患者跌倒/墜床風險并健康宣教。
2.2痙攣期:患者意識清楚,能配合治療,通過主動參與運動,促進偏癱肢體肌力、肌張力的恢復和主動活動的出現,注意防止異常肌張力和攣縮加重,避免廢用綜合征,提高患者語言交流能力、吞咽功能,仍積極預防壓瘡、跌倒、感染、血栓等。
2.2.1運動功能訓練:①主動活動:Bobath握手法,用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使雙側肘關節(jié)伸展,肩關節(jié)前屈并上舉。②體位變換:繼抗痙攣體位擺放,但平臥位會強化伸肌優(yōu)勢,健側臥位會強化患側屈肌優(yōu)勢,患側臥位會強化患側伸肌優(yōu)勢,不斷變換體位可使肢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模式出現。③橋式運動:雙側橋式運動、單側橋式運動、動態(tài)橋式運動,根據患者情況由簡單到復雜訓練。④坐位耐力訓練:開始坐起時可能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故應先行坐位耐力訓練。先取30°堅持30分鐘后,再過渡到45°、60°、90°,如能坐30分鐘,可進行從床邊坐起訓練。
2.2.2呼吸功能訓練:①胸式呼吸。②腹式呼吸訓練。③縮唇呼吸訓練。④輔助使用呼吸放松訓練、機械輔助排痰、手法叩擊、誘發(fā)呼吸訓練器等。
2.2.3吞咽功能訓練:①口腔操鍛煉:口舌牽拉、舌力量訓練、唇力度訓練,咀嚼訓練、冰刺激、空吞咽訓練。②安全進食技巧:取坐位;首選糊狀食物,使用長柄勺子;將食物放在健側舌后部或健側頰部,有利于食物吞咽;調整進食和控制速度的一口量,由少到多;③代償性訓練:側方吞咽、空吞咽與交替吞咽、用力吞咽、點頭樣吞咽、低頭吞咽。④低頻電刺激、球囊導管擴張術。
2.2.4日常生活能力訓練:①鼓勵患者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洗臉、刷牙、修飾、進食等,穿衣服先穿患側,先脫健側。②體位轉移:從仰臥位到坐位、從坐到站。③教會患者正確使用輪椅和助行器。
2.2.5間歇導尿+膀胱功能訓練:①間歇導尿有助于恢復膀胱功能,規(guī)律排出殘余尿量,減少泌尿系統(tǒng)感染。②排尿意識訓練。③排尿習慣訓練。④誘導排尿訓練。⑤反射性排尿訓練。⑥盆底肌訓練。
2.3恢復期:患者能自行下床活動:主要為代償性功能訓練,以適應日常生活的需要,減少后遺癥,幫助患者下床活動和適當的戶外活動,注意多與患者交流和必要的心理疏導,發(fā)揮家庭和社會的作用。
2.3.1運動功能訓練:①平衡訓練:坐位、立位平衡訓練。②步行訓練:當病人達到二級平衡后,患腿持重達體重的一半以上,且可向前邁步時才可開始步行訓練。步行前準備、扶持步行、改善步態(tài)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應遵照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則。③上肢控制能力練包括臂、肘、腕、手的訓練。
2.3.2心理護理:經常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調整心理狀態(tài),積極參與康復訓練,重拾信心,讓病人及家屬提出心理上的疑點、難點,積極給予回答和解決。
3效果評價
半年后,患者神志清楚,能他人攙扶下行走,計算力、定向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略減退,左側肢體肌力4級,康復出院。出院評定:日常生活功能評定:65分,輕度依賴;吞咽功能評定:I級,無嗆咳;言語功能評定:言語清楚,對答切題;MMSE評定:24分;壓瘡、跌倒、血栓風險因素評估:低風險。Berg平衡量表:20分;步態(tài)分析:I級。
4討論
康復評定不僅能決定護理措施內容,還能直觀反應措施實施后的效果,故本案例中運用前后兩次評定。臨床年輕患者確比老年患者康復時間短、效果好,如本案例患者在感染及心理方面問題較少,便于康復護理的開展,針對不同年齡患者的科學、個體化護理方法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賀雪琴.康復護理早期介入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年第35期
[2]燕鐵斌,尹安春.主編康復護理學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