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歡
幾年前,父母決定離開老家,到我所在的城市定居時,為一大箱子瓷器發(fā)愁了許久。這箱瓷器不是什么昂貴的名家作品,就是他倆從結(jié)婚到現(xiàn)在陸續(xù)添置的酒具、盤子和碗,愛惜得很好。離開老家時,這一箱子既不舍得送人,又不好搬運,父母因此左右為難。我只得勸他們?nèi)讼冗^來,等放長假時我再開車回去拉。
一年后,我和老公準(zhǔn)備兌現(xiàn)承諾回老家拉東西,我爸卻說算了,那些東西就是搬來也只能閑置在地下室,對我們而言反而是種負擔(dān),只需要把他們結(jié)婚時那一對酒具和花瓶帶過來留作紀(jì)念就好了。
照他的吩咐,我們留下了最有意義的這兩套物件,其余的都送給了老家的親戚和鄰居。
想起曾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份流行于日本的“終活”清單,這份清單是從40歲以后的人生階段開始的,看上去頗有點遞減的意味:
40歲,要開始大量的物品“斷舍離”;50歲,處理青年時期最愛的運動器械,處理掉90%的書籍;60歲,處理不動產(chǎn)和家具,精簡銀行卡;70歲,處理收集品和相冊,把電子版留給孩子;80歲以后,處理掉大部分鍋碗瓢盆,做好財務(wù)分配……
我把這份清單分享到自媒體賬號上,收到了很多陌生讀者的留言。
有讀者說自己今年45歲,因為孩子在外地成家,他賣掉了原來的大房子,換了一個離地鐵很近的小兩居,家具也盡量簡單,舊物件不是扔了就是送人,生活少了選擇后反而輕松了不少。
還有讀者說,40歲以后連烹飪方式也變得簡單起來,以蒸煮燉為主,低鹽低油低糖,衣服也不再追求繁復(fù),簡單舒適就好。
看了他們的留言,不得不承認:人到了一定年齡,需要有一點兒遞減的智慧。
在精力受限的時候,要開始對成千上萬的好東西說“不”。逐步減掉不好的習(xí)慣、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過多的欲望。
知乎上有個瀏覽量達1億的提問:人是怎么廢掉的?
有一個點贊量很高的回答是:一個人被廢掉,不是因為沒有向上的欲望,反而是欲望太多。
新年立的目標(biāo)之所以很多時候?qū)崿F(xiàn)不了,就在于我們想面面俱到,從健身到充電,再到購物、交友,想在一個時間段,把一切的選擇都實現(xiàn)。
對于精力處于巔峰的年輕人,在多個方面同時發(fā)力可能不是難事,但對于精力逐漸下降的中年人,目標(biāo)越大、選擇越多,反而更容易產(chǎn)生疲憊與無力感,最后事與愿違。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減少目標(biāo)和選擇。
一個成年人不讓自己廢掉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精力把最優(yōu)先的選擇完成好。
可能因為年輕時受過窮,我很愛囤積物品,對他人“扔”過來的舊物也是來者不拒。
后來一位朋友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作為一個白天工作、晚上帶娃的中年婦女,不學(xué)著精簡自己的生活,焦慮和暴躁就會抓著你不放?!?/p>
這話對于一個家有兩個娃的職場女性是很有殺傷力的,于是我也開始學(xué)著“遞減”生活。
例如定期清理衣櫥,拒絕不必要的饋贈,讓購入少于清理,逐漸減少翻找東西的時間;盡量只買黑色和白色衣服,只保留一個學(xué)習(xí)App,減少選擇的時間;只保留兩項自己最能堅持的愛好,減少糾結(jié)的時間。
古人說四十不惑,其實也可以有另一層理解:到了一定的年紀(jì),那些想不明白或者不太重要的事情,都可以放下了。
生命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隨著年齡的遞增,人的精力在逐漸衰退,這個時候?qū)ι钸M行“遞減”,才是有效打開人生下半場的重要方式。慢下來認真思考哪些是適合自己的,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珍貴的事物上。只有懂得刪減,學(xué)會遞減的智慧,才能體驗到生命里更多的珍貴。
(吳寶河薦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