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芳,王天武,康靜靜,柳高冉,李 陽,席 磊
(1 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 a動物科技學院,b動物醫(yī)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 云南農業(yè)大學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斷奶是仔豬生產過程中的重要階段,較為常見的斷奶方式為一次性斷奶,這種方式極易導致母豬患乳房炎,仔豬遭受嚴重斷奶應激[1]。斷奶應激主要是由斷奶、分群及飼料和豬舍環(huán)境的改變等對仔豬生產性能和健康水平產生影響的綜合性應激反應過程[2]。斷奶對于仔豬生理和心理健康影響極大,從而影響仔豬的健康水平[1]和生豬生產效益[3]。因此,根據實際生產情況改進仔豬斷奶模式,對于緩解斷奶應激,減少經濟損失具有重要意義[4]。目前,關于減緩營養(yǎng)應激對仔豬影響的研究較多[5-6],而有關減緩環(huán)境應激對仔豬影響的研究鮮有報道,僅見馬墉等[7]對緩解斷奶仔豬的環(huán)控模式進行了研究。本試驗研究了噴灑氣味劑、先混群后斷奶及常規(guī)斷奶3種方式對仔豬免疫器官指數及腸黏膜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和白介素2(IL-2)含量的影響,旨在尋求能夠有效緩解仔豬斷奶應激的斷奶模式。
試驗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某豬場進行。將27窩“杜×長×大”三元雜交仔豬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常規(guī)斷奶組(C組)、噴灑氣味劑組(S組)和先混群后斷奶組(M組),每組3個重復,每個重復3窩仔豬。C組在仔豬28日齡時斷奶,同時進行混群;S組仔豬28日齡斷奶、混群,同時每天向仔豬身上噴灑體積分數2%的戊二醛,持續(xù)噴灑7 d后停止;M組仔豬在21日齡時,將相鄰3個產床中間的隔板打通,仔豬留在原欄中進行混群,28日齡時斷奶。試驗周期內所有豬只均自由采食和飲水?;A飼糧參照NRC(2012)豬的營養(yǎng)需要配制,其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基礎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風干基礎)Table 1 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of basal diet (air-dry basis)
斷奶后第8天,每組隨機選取3頭仔豬,稱體質量。采用活體前腔靜脈采血法,每頭仔豬采血5 mL,靜置2 h,3 000 r/min條件下離心10 min,移液槍吸取上清液存貯于5 mL離心管中,放置于-20 ℃冰箱中保存待測。解剖供試仔豬(解剖前禁食不禁水8 h),采集扁桃體、脾臟、胸腺、下頜淋巴結、腹股淋巴結,分別稱取質量;分離出小腸,刮取回腸和空腸黏膜,分別貯存于5 mL樣品管內,-80 ℃液氮內保存待檢。
免疫器官指數的計算公式為:免疫器官指數=免疫器官質量/活體質量×100%。
腸黏膜和血清中IgA、IgG、IgM和IL-2的含量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ELISA試劑盒購自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具體操作方法見試劑盒說明書。
試驗數據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組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LSD);所得結果用“平均數±標準誤”(Mean±SE)表示,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P<0.05表示差異顯著。
由表2可知,S組胸腺指數、腹股淋巴結指數和扁桃體指數均顯著高于C組(P<0.05),脾臟指數和下頜淋巴結指數與C組無顯著差異(P>0.05);M組各免疫器官指數均顯著高于C組和S組(P<0.05)。
表2 不同斷奶模式中仔豬免疫器官指數Table 2 Immune organ indexes of piglets with different weaning modes
2.2.1 腸黏膜中IgA、IgG和IgM的含量 由表3可知,S組回腸黏膜、M組空腸和回腸黏膜中IgA、IgG和IgM含量均較C組顯著提高(P<0.05),S組空腸黏膜中IgA、IgG和IgM含量與C組無顯著差異(P>0.05)。M組空腸黏膜中IgG、IgM和回腸黏膜中IgM含量均較S組顯著提高(P<0.05)。
表3 不同斷奶模式仔豬腸黏膜中IgA、IgG和IgM的含量Table 3 IgA,IgG and IgM contents in intestinal mucosa of piglets with different weaning modes μg/mL
2.2.2 血清中IgA、IgG和IgM的含量 由表4可知,S組血清中的IgA、IgM含量均顯著高于C組(P<0.05),而IgG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M組血清中的IgA、IgG、IgM含量均顯著高于C組(P<0.05);M組IgG含量顯著高于S組(P<0.05)。
表4 不同斷奶模式仔豬血清中IgA、IgG和IgM的含量Table 4 IgA,IgG and IgM contents in serum of piglets with different weaning modes mg/mL
由表5可知,S組回腸黏膜中IL-2含量顯著高于C組(P<0.05),空腸和血清中的IL-2含量與C組無顯著差異(P>0.05);M組空腸和回腸黏膜及血清中IL-2含量均顯著高于C組和S組(P<0.05)。
表5 不同斷奶模式仔豬腸黏膜和血清中IL-2的含量Table 5 IL-2 contents in intestinal mucosa and serum of piglets with different weaning modes pg/mL
研究表明,健康的幼齡動物由于自身細胞分裂和生長發(fā)育,其免疫器官質量增加,免疫器官指數增大,機體免疫機能和免疫水平提高[8-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斷奶組相比,噴灑氣味劑可使仔豬除脾臟和下頜淋巴結指數外的其他免疫器官指數均顯著提高,而先混群后斷奶仔豬的各免疫器官指數均顯著提高,與周盟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結果說明,在仔豬體表噴灑體積分數2%戊二醛溶液和先混群后斷奶都能起到減緩仔豬斷奶應激而提高免疫器官指數的作用,且先混群后斷奶組的效果優(yōu)于噴灑氣味劑組。豬只可憑借靈敏的嗅覺識別群內的個體,從而保持圈舍內群體之間的密切聯系,對混入本群的其他仔豬能很快識別并加以驅趕,甚至咬傷或咬死[13]。本試驗S組在仔豬體表噴灑體積分數2%戊二醛氣味劑后所有的仔豬氣味相近,減少了混群時仔豬因重新確立群體位次而造成的撕咬打斗等行為,降低了仔豬混群應激;M組在21日齡時將3個相鄰圈舍隔斷打通,在形式上完成了混群,仔豬可以在母豬的帶領下和同伴交流,減少了打斗撕咬等混群應激行為,在28日齡再進行斷奶,減輕了混群與斷奶帶來的應激疊加造成的影響。
動物免疫系統(tǒng)通過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實現對外界抗原的識別和應答[14-16]。機體免疫器官質量的增加代表著器官內淋巴細胞增殖,免疫活性分子含量的高低則體現了機體免疫應答水平的強弱[17],其中免疫球蛋白是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體液免疫的重要基礎[18]。IgA對局部黏膜可起保護作用,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保護中也擔當著重要角色,是機體黏膜免疫的重要屏障[18]。IgG是機體抵抗病原體感染時的主要力量[19],在動物體內分布極為廣泛,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IgM是機體第1次發(fā)生免疫應答時最早出現的抗體;而當機體發(fā)生第2次免疫應答時,免疫球蛋白IgG是最主要的抗體[2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斷奶組相比,噴灑氣味劑組仔豬回腸黏膜、先混群后斷奶組仔豬的空腸和回腸黏膜中IgA、IgG、IgM含量均顯著提高(P<0.05),而噴灑氣味劑組仔豬的空腸黏膜中IgA、IgG、IgM含量則無顯著差異(P>0.05);與噴灑氣味劑組相比,先混群后斷奶組仔豬的空腸和回腸黏膜中IgM含量均顯著提高(P<0.05)。與常規(guī)斷奶組相比,噴灑氣味劑組仔豬血清中IgA、IgM含量均顯著提高(P<0.05),先混群后斷奶組仔豬血清中IgA、IgM、IgG含量均顯著提高(P<0.05);與噴灑氣味劑組相比,先混群后斷奶組仔豬血清中IgG含量也顯著提高(P<0.05)。產生上述結果的原因可能與噴灑氣味劑和先混群后斷奶的模式能夠有效緩解因應激引發(fā)的腸道黏膜生長發(fā)育減慢、體液免疫力下降有關[21]。
IL-2是輔助性T細胞在有絲分裂素刺激下所產生的一種免疫活性物質,也稱T細胞生長因子,對機體的免疫應答起著重要的作用[22]。IL-2不僅可以增強T淋巴細胞和NK細胞的活性,還具有調節(jié)和增強仔豬免疫功能及抗病毒能力的作用,IL-2還在信息傳遞、免疫細胞激活與調節(jié)以及T、B淋巴細胞的活化、增殖與分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3]。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斷奶組相比,噴灑氣味劑組仔豬回腸黏膜中IL-2含量、先混群后斷奶組仔豬腸黏膜和血清中IL-2含量均顯著提高(P<0.05);與噴灑氣味劑組相比,先混群后斷奶組仔豬的腸黏膜和血清中IL-2含量均顯著提高(P<0.05)。這可能與噴灑氣味劑和先混群后斷奶的模式能夠有效緩解因應激引發(fā)的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提高仔豬免疫功能有關[24-25]。本研究結果表明,先混群后斷奶的模式能夠顯著提高仔豬腸道黏膜和血清中IL-2的水平,從而增強仔豬機體免疫應答水平,有效減緩仔豬斷奶應激。
仔豬斷奶后體表噴灑體積分數2%戊二醛氣味劑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仔豬斷奶應激,提高免疫器官指數及腸黏膜、血清中IgA、IgG、IgM含量,增強機體免疫應答水平;先混群后斷奶能有效減緩斷奶應激,提高免疫器官指數,提高腸黏膜、血清中IgA、IgG、IgM的含量,增強機體免疫應答水平。先混群后斷奶的模式效果更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