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杰 李婧妍
東北是現(xiàn)代經驗的輻輳點?!就醯峦骸段膶W東北與中國現(xiàn)代性——“東北學”研究芻議》,《小說評論》2021年第1期?!繗v史上被視為龍興之地的東北,在文學中的想象、演繹多被視為文學主流表述空間的補充存在,正可謂“持東北事以問國人,每多不知其蘊”?!靖邓鼓辏骸陡邓鼓晡募|北史綱》,第2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坷咸偕罡小暗赜蛞琅f是文學無法自拔的土壤”,【王云峰:《滕貞甫:地域依舊是文學無法自拔的土壤》,《遼寧日報》2020年4月28日?!克橘胗跂|北大地,自覺地以一個作家的責任感,【舒晉瑜:《滕貞甫:努力做一個干預生活的作家》,《中華讀書報》2019年5月15日?!狂雎犐搅值暮魡?,重啟“敘述”這一古老而溫情的方式,分享黑土地上的山林故事,在起承轉合中為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當下重新定位,在表意的過程中為沉郁蒼茫的白山黑水呈現(xiàn)富有自然律動的生命愿景。與《熬鷹》《刀兵過》《戰(zhàn)國紅》等作品不同的是,《北障》將時空坐標投射到東北最后一代獵手生活的時代,在黑龍江的北障林區(qū),在群山林深處,幾代驛路后人生活于焉,打獵是他們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生活方式。而“獵手終結令”的日益嚴峻已然成為獵手們不安的來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自然與人世、經驗與法規(guī)……這些富有張力的因素召喚出東北故事中最生動的生命感覺。老藤以敏銳的目光融合樸素的民間姿態(tài),從民俗及地域的文化視角抵達北障林區(qū)百姓的生活,講述最后一代獵手特殊的生存樣態(tài),由現(xiàn)代語境下獵手與自然的矛盾辯證延伸至生態(tài)倫理與政治倫理的共向追求,進而升華為對自然與人的解放的哲學思索。在揮之不去的感懷悲憫中,慨嘆“該結束的一切都結束了”,【老藤:《北障》,《中國作家》2021年第1期。本文所引小說原文皆出自此版本,不另注。】意在為最后一代獵手寫終傳,為驛站后人書續(xù)傳,為山林譜新傳。
在表現(xiàn)東北山林文化的同時,《北障》更體現(xiàn)出一種自然解放的生態(tài)倫理意蘊。在老藤看來,在存在意義上,自然不僅是人的生存場域與實踐客體,人類與自然更應是統(tǒng)一共存。小說主人公“一槍彪”金虎雖然在獵手群體間極具威信,但仍是“適可而止”的祖訓的貫徹者。金虎關乎自我認同與“獵手終結”外來觀念的矛盾深思就是在山野林間進行的,由曾經的獵手“一槍彪”到現(xiàn)在的牧羊人,在牧羊的過程中,他曾在自然詩意地棲居思索,在觀云聽雪的日子里,他逐漸意識到人的命運也是整個自然生存系統(tǒng)的一部分。在自然的靈氣中,金虎由獵物的征服者轉變?yōu)樽匀唤绲哪裂蛉?,見證了自然生靈的純粹多情與人世生存的荒謬艱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的解放也是人的解放,馬爾庫塞認為:“解放自然主要是指:(1)解放屬人的自然(人的本性):即作為人的理性和經驗基礎的人的原初沖動和感覺;(2)解放外部的自然界即人的實存的環(huán)境。”【〔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第131頁,李小兵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靠梢?,自然的解放也是人解放的一部分?!侗闭稀吠ㄟ^觀照兩種自然共存,達成對山林的主體性確認;以兩條線索的顯隱深描金虎從自然征服者到自然牧羊人的身份轉變,體現(xiàn)對生命的超越性敬畏,預示著作者期待著對自然應該從“人道地占有”轉變?yōu)椤叭说赖貙Υ?與此同時,在多重空間的轉換中,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者、人與自我的相處中,釋放人類合理的感覺能力,彰顯審美的思辨力。
一、兩種自然的共存與山林的主體性確認
《北障》中的東北山林深處,存在兩種自然:“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作者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雙向觀照,追溯兩種自然的共在共存關系,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與紓解中,山林逐步從客體獲得主體性地位。
“自在自然”是尚未被人類認識、涉足的那部分自然界,縈繞于北障林間的神秘性則源發(fā)于這未被抵達的自然存在;而“人化自然”則是經由人類實踐活動改造過的那部分自然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生成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然而隨著“人化自然”的范圍逐漸擴大,人類中心主義伴隨現(xiàn)代性發(fā)生,對于“自在自然”的敬畏在工具理性的膨脹之下逐漸消散。但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彼此交織、互相制約,老藤以詭奇的筆觸為北障林間注入一份“現(xiàn)實主義”的神秘,以期對尚未被人類完全認識的自然留有一絲敬畏,也對人類自身留存一份尊敬。
從黑龍江北障的林海雪原深處開始的訴說,彌漫著濃郁的傳奇性與神秘性。隨著故事的展開,關乎現(xiàn)實層面怪力亂神的“神秘”都不攻自破,反而是歷史與自然的“神秘”仍縈繞在文本中:金虎祖父“狼見愁”與父親“金快手”的民間傳奇,獵殺黃狐的因果“報應”,斷爪狐貍對金虎與苗魁的幾番“戲弄”,猞猁入夢的神奇詭異……自然似乎具有了形而上的意義,不僅包蘊著多樣的存在物,更暗藏著無限的奧秘。
以自然的神秘感為布景,作者從現(xiàn)實與歷史兩重向度書寫北障獵手對自然的態(tài)度及其轉變的過程。隨著胡所長帶來“獵手終結令”的消息,北障獵手需要上交陪伴他們多年的獵槍,在三林區(qū)具備優(yōu)越捕獵技能的五大獵手雖然極不情愿,卻不得不轉行:年齡大些的或去開棋牌室或成為羊倌或閑散在家,年紀輕些的則被聘為輔警,幫助管理林場。這樣一來,自然的意義對于獵手們來說就發(fā)生重大轉變,也就是說,對于金虎們來說,“人化自然”發(fā)生了變化。曾經的獵手,他們要經常出入山林,認識自然的方式就是狩獵。而當打獵這一現(xiàn)實的生命要素產生變化時,曾經的獵物則不再是他們可觸碰的對象。在失去獵手身份的落寞中,獵手們雖滋生過無奈的抗拒,但是在胡所長的嚴密管控下,他們逐漸不再將自然中的動物作為客體看待,而是在一次次因緣際會中感動于自然之美,反思從前的冷漠與殘忍。
在金虎與北障林區(qū)動物的互動之中,自然界通過“一槍飆”金虎在文本中得到復活。我們看到金虎對于林間動物習性的了如指掌:妄圖以一管砂槍獵殺黑熊則是癡人說夢,若不想命喪其手,可向黑熊胸中間白毛處開槍,這便是心臟所在,金虎就是憑借一槍命中黑熊心臟救下經驗不足的“愣頭青”獵人獲得“一槍彪”美名的……在既往的獵手時代,自然界中可能的獵物在金虎眼中無疑作為客體存在。對于獵手來說,生存需要是與自然發(fā)生關系的基本出發(fā)點,三林區(qū)的獵手“那可是驛站人后裔,當年驛站人的第二營生就是狩獵,想終結站上人延續(xù)了幾百年的生活習性談何容易。在金虎看來,適可而止的狩獵本身也是一種文明,因為人是靠狩獵走出愚昧的”,其中不僅有生存因素,還有習慣因素,最初金虎認為胡所長的到來“最多能改變的無非是狩獵方式而已,要做終結者就是吹牛了”。在金虎等獵手的頭腦中,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接受獵手終結的觀念。
老藤對于被獵手們“人化的自然景觀”有著執(zhí)著的書寫,尤其是當禁槍令下達以后,金虎仍想以設獵套的方式守護獵手的身份。文中對設套的部分有著詳細精彩的描寫,對下套的學問“隱、辨、聞、聽、卡、誘六字要訣”有精到的解釋。也許有人認為這些知識性密集的文字會造成情節(jié)阻隔,讀者也許會失去閱讀耐心,但作者卻仍津津有味地描寫和講述,這一方面是作者為金虎難以放棄獵手身份做鋪墊,讓讀者了解金虎和山林難以割舍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對東北山林文化的情感。設獵套的方式相對于用槍捕獵時間更加漫長,每一次設獵套、等待獵物進入圈套與解獵套的過程,都是金虎感受北障林間生命氣韻的機會:或是在混合著堅果香味的干爽秋意中攬秋風入懷;或是回憶起那一次,將保護幼崽的野豬放歸自然的惻隱之心;或是想到護犢的母狼舍生忘死的母性而罪感于自己身上背負了諸多野物的生命……在“漫長”的獵猞過程中,自然已然由單純的客體變?yōu)槌錆M生命意義的鮮活的主體,承認自然具有獨立的生命力是人與自然主體互動關系得以形成的邏輯起點,“當自然固有的有助于解放的力量和質被重新獲得和釋出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將成為人的享受的適當?shù)墓ぞ摺??!尽裁馈澈詹亍ゑR爾庫塞:《工業(yè)社會和新左派》,第134頁,任立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拷鸹⑴c自然從對抗到同盟的對話和解過程,使我們看到曾經被遮蔽的主體——自然,也使我們找回了失落的主體——人。
《北障》不僅通過現(xiàn)實的獵手與山林的關系為我們展現(xiàn)自然與人的生命存在的樣態(tài),更追溯呈現(xiàn)東北山林文化的歷史與歷史中人。狩獵細節(jié)在獵手歷史的敘述中得以突出,諸如金虎的父親憑借獵手“聽就是瞄”的絕技打下了大雁,祖父金克野以一袋箭便可獵殺野狼的傳奇故事等。除了主人公金虎的來歷被詳細描述,基本每一個出場的人物都承載著一段往事,而人物的性情也被這歷史所形塑:當過兵的胡所長一絲不茍,謹小慎微;“鬼都不怕”的劉大牙識法規(guī)、明大體,是第一個交獵槍的人;宋老三是個“練家子”憑著家傳氣功小有威名;李庫是個“有花花腸子”的人;師承金虎的六子和師傅一樣善良忠誠;唐胖子笑臉相迎下有著很深的城府;姜大先生滔滔不絕地講皮影戲……這些人物與北障山林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文本中有著揮之不去的歷史感,作者意在歷史與現(xiàn)實兩個向度書寫人與自然的張力,將獵手文化滲透到北障的自然歷史中,自然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自然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連,不再是單純的客體受人支配,而是具有了主體的性質。作者對歷史飽含深情的敘述不僅為北障歷史文化立傳,亦為這片逐漸失去生態(tài)活力的山林立傳。他為獵手時代譜寫終傳,更期待著開啟生態(tài)和諧的歷史新傳。
“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共存,《北障》以此審視人壓制自然的惡果:人類將自然物之世界僅當做客體看待,對自然的壓制使林間生物減少,“打鹿溝沒了鹿,接下來野豬狍子也不再成群”,連喜好打狼的金虎父親金喜仁都直呼“給北障留個狼種吧”。在這樣的自然中,獵手難尋獵物,難以在自然中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自然之美逐漸幻滅。所以為了刺激吃野味、為了虛榮捕捉珍稀動物、為了錢財盜伐的亂象出現(xiàn),自然已然成為被瘋狂掠奪的對象。人與自然情感的疏離,人與自然倫理的破壞,是獵手時代被終結的一個重要原因。加之單向度的人身處異化之中而不自知,人與人之間也產生罅隙與算計心理。在金虎的心中,自然的解放意味著重新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他不再功利地看待自然,領悟到從前“適可而止”的祖訓在現(xiàn)今只有堅守停止狩獵這一底線,北障林區(qū)才會獲得生命的復蘇。
二、兩條線索的顯隱與生命的超越性敬畏
《北障》通過獵手與自然關系的轉變,確認山林的主體性。我們被以金虎為代表的獵手與山林獵物的關系、與胡所長的“對視”性矛盾糾葛所吸引,也就是為偷獵與反偷獵的顯性情節(jié)線索所捕獲,但我們往往忽略圍繞盜伐設置的隱性線索。共計21章的故事,老藤以18章的篇幅精心設置偷獵與盜伐兩條敘事線索,前者為顯性,后者為隱性,至第19章合二為一。隱性線索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頗有深意。兩條線索的合力,構成完整反映山林文化的動力指向,從而全面揭示對山林生命的超越性敬畏——從“人道地占有”到“人道地對待”。
《北障》比較明顯的一條主線是胡所長一心想成為獵手時代的終結者,一直監(jiān)視著獵手們,尤其是“一槍彪”金虎,阻止他們可能的偷獵傾向。獵手們對于獵物的態(tài)度多是“人道地占有”,比如文中多次提到“適可而止”、不獵黃胡、不獵頭雁、不捕殺動物幼崽等。這種對自然獵物相對人道地占有,雖然有著無可避免的暴力,但卻是非毀滅性的,因為這是以獵手的生存需要為目標,并非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功利性極端擴張。因此這種“適可而止”地對自然的人道占有,因其可以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提高基本生存體驗,而有著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當人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社會需求與奢靡欲望緊隨其后,人類甚至將自身的非生存利益建立在其他生物群落的生存利益上。許多人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或是因為虛榮而屠殺動物,比如莫叉瑪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屠狗以彰顯自己神秘的氣質,苗魁為吃野味而悄悄留下一把獵槍,四林區(qū)的“許大馬棒”為了贏得網(wǎng)友的吹捧而獵殺一頭有編號的馬鹿……人類無節(jié)制地對自然實施占有,貪婪與統(tǒng)治欲、殘忍與私欲便浮出地表。占有,本身就是主體對客體的征服,即使在承認自然主體性的情況下,兩者仍然處于敵對的狀態(tài)之中。
當然,真正改變這種敵對狀態(tài)也并非在朝夕間完成。金虎是以獵手的方式,在與胡所長的“較量”中逐漸實現(xiàn)從“人道地占有”到“人道地對待”的轉變。金虎之前是獵手,更多時候是與森林中的動物打交道,在交出獵槍成為羊倌后,生活中與羊、狗之類的動物有更多接觸,更觸動他以動物的視角看待問題。他對自然的破壞有著直覺的反感,認為林間修路方便的是人,對于動物來說卻是一堵墻;同時,他也敬畏動物的智慧,認為“人并不比動物牛多少,差別就在一個工具上”。這些思考背后折射出生態(tài)倫理的光芒。金虎的家譜《草創(chuàng)紀略》中記載祖上金一畋在傳送官文時被狼群圍攻,幸有身邊獵犬奮勇出擊,才能順利完成任務,但獵犬卻已殞命。于是,金家與狡猾殘忍的狼產生不共戴天之仇,金虎的祖父金克野成為獵狼高手,人稱“狼見愁”。但當金虎父親金喜仁眼見森林中動物越來越少,狼也越來越怕人,他神色凝重地放過一匹被自己瞄準的野狼,深感沒必要對并未傷害自己的狼趕盡殺絕。幼年的金虎尚不理解,直到他在打獵時打中了一只母狼,而母狼仍要趕在血液流干前進洞喂飽幼崽再死去,面對如此情景,金虎也逐漸理解了父親的做法。
在這里,野狼不再被賦予道德的價值,而是被置于整個生態(tài)共同體中加以考察。野狼與林間的獺兔、狍子、狐貍一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與狼關系復雜,當人類獲得對狼的絕對制勝權時,適當?shù)谋Wo非常必要,正如金虎在回憶獵殺母狼這件事時對苗魁說:“可我卻殺死了它,它又沒襲擊我,本來我們可以各走各的路,那匹狼在菠蘿溝應該想捕獵獺兔,那里獺兔成群?!庇谑墙鸹⒏赣H在四方臺放過4匹小狼時所說的“給北障留個狼種吧”更顯得意味深長,這里將曾經被賦予道德意義的動物置于整個生態(tài)共同體中考量以揭示其合理性,無疑是生態(tài)整體觀的表現(xiàn)。
金虎對于獵物態(tài)度的轉變除了從整體生態(tài)觀方面思考人類賦予動物善惡的合理性,還通過將獵物視為有情感、有尊嚴的生命體來觀照。野豬與野狼原本都是獵人的宿敵,但是當金虎因為獵殺母狼而動了惻隱之心后,在一次下獵套時逮住了一只野豬,這時,“野豬的眼里透出一種絕望,和他對視片刻后,突然匍匐在地。那群小豬則像衛(wèi)士一樣,迅速排成隊跑到母豬前面”。金虎沒有扣動扳機,除了不殺幼小的禁忌之外,他感受到動物與人類相通的情感,動物之間的救助與憐惜也映射出一種人類的道德意識——生命的“意志”“通而不同”,因珍貴而值得敬畏,包括那些在人的立場上看起來顯得低級的生命也是如此。對狼、野豬等動物從傳統(tǒng)文化學上的厭棄到生物學上的尊重,正體現(xiàn)金虎對自然生命的態(tài)度從適可而止地“人道地占有”轉而以敬畏生命的態(tài)度“人道地對待”。
人與自然的生命世界“具有既受動又能動的雙重關系。一方面,人從屬于這個生命總體中的過程;另一方面,人則能對他所接觸的生命施加各種影響,如阻礙或促進、毀滅或保存”?!尽驳隆嘲栘愄亍な窇褲桑骸毒次飞?,第129頁,陳澤環(huán)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吭谧匀簧鷳B(tài)被急遽破壞的當下,敬畏生命顯得尤為重要?!侗闭稀分猩拼膫惱碓V求不僅表現(xiàn)在動物身上,也體現(xiàn)在對自然植物的珍視。對國家政策三令五申、極其重視防偷獵的胡所長忽略了北障盜伐的可能性。然而茫茫的北障山林卻是金虎幸福的源泉,每一次進入山林都感到自己與樹林有著某種精神的交流,對山林萬物的細膩感知使他隱隱感到人類對休戚與共的森林有著太多倒行逆施的毀壞性行為,所以,金虎由山上太多動物被打光而想到苗魁的制箸廠也應及時轉型,畢竟樺樹也有可能被禁伐的一天,或被伐光的一天。
胡所長一直將精力放在防偷獵和治安上,反而讓盜伐者鉆了空子——30棵百年水曲柳遭到砍伐,卻沒有留下任何線索。這件事發(fā)生時正是苗魁找高老大“獵猞”反被蛇咬的那天,至此林間防偷獵與防盜伐作為林區(qū)兩大重要生態(tài)問題被一同揭示出來,同時兩條線索在此得以合一。而破獲這起案件的卻是一直有著“偷獵”傾向的金虎,憑借對這一帶林區(qū)地形風貌的熟悉,金虎想到“盜伐者也許想等到風頭過去,大雪覆蓋,再用爬犁往外運”。盜伐案件牽扯到了姜大先生,“這個所謂的拿線高手原來也一直在把別人當皮影?!?。由此看出姜大先生早先出場為苗魁引薦莫叉瑪并不是逸出的枝節(jié),而是隱線的鋪墊與延展。
作者通過偷獵與盜伐兩條線索,展現(xiàn)金虎對待林間生命從“人道地占有”到“人道地對待”的轉變,他在與自然生命的相處中逐漸將敬畏生命內化為自己的倫理信念,由過去的獵手變?yōu)橹鲃拥乇Wo和促進生命的自然的牧羊者,并把這一切看作自己人格的完善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在作者看來,自然作為擁有被尊重權利的、有生命力的主體,只有人類體認其生命的神圣性,自然才有解放的可能。
三、雙重空間的轉換與審美的思辨性實現(xiàn)
以兩種自然共存和兩種線索顯隱彰示獵手與山林關系的變化,小說的宏觀布局和文化意蘊盡顯博大氣勢。而對于追求“中和之美”的老藤來說,這只是小說的一個方面,他更善于在“文化厚重和地域特色”【王云峰:《滕貞甫:地域依舊是文學無法自拔的土壤》,《遼寧日報》2020年4月28日。】的大格局中嵌入“讓心柔軟”【老藤:《書寫新時代新農村新史詩的可能性》,《文藝報》2020年7月20日?!康牟糠郑诰o張的氛圍和對抗性沖突之中注入紓解的調味劑,在進入與走出、看與被看、外顯與內審等雙重空間的轉換中,使人物在與自然、他者、自我的“交往”中逐步自省、自醒與自審而獲取審美感覺與認知升華的同時,也達成文本審美的思辨性實現(xiàn)。
進入與走出山林形成《北障》的兩種空間秩序,也對應兩種不同的倫理形態(tài)。雖然金虎內心還是將自己視為獵手,但是交獵槍當羊倌后,他過上了與以往獵人身份不同的生活:當他走入山林,走在松軟的林地上,不能捕獵的他,時常以旁觀者的角度輕松地觀察自然,體會到自然的諸般美好;當走出山林后,他也有更多時間與人相處,他對于狼的惻隱之心,對苗魁制箸廠轉型的勸說,都是在與朋友的對話中產生的。正是山林與三林生活區(qū)域兩種空間的不斷轉換使金虎意識到自然與人類本就是命運共存,若一味置身于自然的荒野中,在崇拜自然之美的同時,可能還是會陶醉于人類自身對自然的主宰。只有在擁抱現(xiàn)世生活的基礎上去觀察、理解自然,才會在人世與自然的張力中領悟宇宙萬物的整體性。然而對于金虎來說,這一進一出的自然感覺與生命啟悟,并不可能簡單地實現(xiàn)。進入與走出的空間轉換,更深層的意義上勾連金虎的身份體認。獵手身份總是糾纏于他,交槍的“儀式”完成了與獵手身份的告別,然而在他的潛意識深處并沒有放棄這一身份,或許最初羊倌身份的選擇也有“圖謀不軌”的動向。進入與走出山林,一方面讓金虎感受自然的魅力,一方面也挑戰(zhàn)他獵手的身份。來自內心的張力與外力的合力在彼此的對抗與撕扯之中展露金虎復雜的內心景觀。
小說對金虎獵猞必然性的描寫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苗魁的小孩總是夜晚哭鬧,莫叉瑪建議“做一頂帶雙耳的猞猁帽給孩子戴,妖魔鬼怪就不敢再來騷擾孩子了”;二是母猞猁為救幼崽咬死金虎喜愛的紅獒,金虎試圖以只下套不開槍的方式為紅獒報仇;三是來自與胡所長監(jiān)視的較量。獵猞不僅違反法規(guī),也與金虎自身的價值相偏離,一開始,金虎對此不置可否,但與金虎早就結下“梁子”的胡所長對他有“不近人情”的監(jiān)視。金虎每次上山探察回來都會遇到“鬼魂一樣”的胡所長,尤其是胡所長說出“我沒事,最好你們也別有事,我可不想事兒上見”,更加刺激著必須較量一番的金虎。
小說極力渲染金虎和胡所長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并由此形成看與被看的審美思辨空間。“事兒上見”是胡所長的口頭禪,“要感謝的是法,法規(guī)才是它們的護身符”,這體現(xiàn)他對政治倫理的堅定維護。在國家提倡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大背景下,胡所長對生態(tài)的態(tài)度都來源于對政策堅定的貫徹執(zhí)行,他多次宣稱要“當三林區(qū)獵手終結者”。金虎一直是被監(jiān)視的“他者”,他的一舉一動都處于胡所長的目光之下——“這是一雙與猞猁眼有一拼的黃眼珠”。胡所長安排了同樣當過獵手的輔警來監(jiān)視這些老獵手們,并與時俱進地使用了電子眼。但其實胡所長也一直在金虎的“監(jiān)視”之中。金虎前半生的打獵生涯都是作為主體在“觀看”自然,而在獵手終結時代,則是“感到”被自然“觀看”。胡所長的“看”是為了秉公執(zhí)法,而金虎感到被窺看,除了憤怒,也在無意中通過別人的眼睛審視自己,自己成為自己的“他者”,胡所長的觀察也有替代自然去觀看的意味。除了胡所長,動物敏銳而直接的目光也總是令人戰(zhàn)栗難忘,延伸出人與動物彼此的看與被看關系。
金虎看似被外力逼到不得不獵猞的境地,而實際上,這是他內心一直無法徹底放棄的獵手身份“催促”他所做出的選擇。小說最具分量的一句話,是金虎說“有的人沒有誰能終結,能終結的只有他自己”,這便是撬開他內心秘密的最重要的話語符碼。山林的進入與走出,意味著金虎在獵手與羊倌身份之間的轉化與猶疑。他以羊倌身份進入和走出,而在他的內心深處蕩起的更多是獵手的感覺,直到小說的最后,他才徹底和自己的過去告別。小說的特別之處在于,作者渲染外部沖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強化內部沖突。從外部空間進入到金虎的內部空間,疊加的外部沖突與自我的內部沖突,使他自己終結自己,文本顯示出審美的思辨性。
自我沖突構成強大的力量在金虎內心世界里沖撞,促使他自省與自審。在與胡所長的“較量”時,記憶中那些因捕獵對動物造成的種種暴力場景經常浮現(xiàn)在金虎眼前甚至成為夢魘,當從生命自由的角度審視那些獵殺野狼套到野豬的記憶時,對獵殺這一舉動的殘忍性認知便激發(fā)了金虎內心一種“新感性”的復蘇滋長。這是“生命本能對攻擊性和罪惡的超升,它將在社會范圍內,孕育出充滿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的苦難,它將鉤織生活標準,向更高水平進化”?!尽裁馈澈詹亍ゑR爾庫塞:《審美之維》,第106頁,李小兵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金虎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一向果決的他卻總是陷入自我矛盾。小說的高潮,金虎以羊羔為誘餌,在四方臺準備獵猞的時刻,有一大段內心景觀的呈現(xiàn):重現(xiàn)黃牛被殺前絕望的眼神,看到像自己孩子一樣的羊,夢中的猞猁柔和而哀憐。想起父親“凡事要適可而止的話”,他對自己說:“如果套住猞猁而猞猁又不做抵抗,就解開獵套將其放生,反正我套住你,就等于打敗了你?!笨梢姭C猞過程也是捆綁自己的過程,想到放生猞猁實際上是解放了自己,“快慰”和“溫暖”油然而生。最終猞猁未現(xiàn),不過是一只三腳的灰狐貍對人的“戲弄”,這不得不說是作者高妙的設計。猞猁是“大山之靈”,它一直在看。
“善待野生動物并非僅僅是生態(tài)保護的問題,很多人忽略了另一方面的意義,那就是對自我心靈的救贖?!薄纠咸伲骸恫灰凸绖游铩?,見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117/c404032-31933739.html?from=timeline & isappinstalled=0?!拷鸹⑴c自我的對話逐漸解答了關于獵猞的猶疑,被快感和虛榮所支配的虛假需求使他屈從于獵人傳統(tǒng),而沒有考慮這一傳統(tǒng)在當下的合理性。他重新發(fā)現(xiàn)自然生靈們那些感性的、美的、自由的質,同時也激發(fā)了“合理的感覺能力”。傳統(tǒng)的不適應當下的經驗與這種合理的“新感性”產生決裂,感性伴隨著思辨性在心理的領域活動起來,開始發(fā)揮作用。合理的新感性的誕生,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人的解放與心靈的救贖。
人在自我解放之后,自然之美便以原初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北障山林之美并不是全知性的風景描繪,更多是通過金虎這一視角的“看”與“被看”得以呈現(xiàn)。與一般的東北敘事將風光當成粗糲的象征不同,老藤筆下的東北山林呈現(xiàn)剛柔并濟的中和之美,夜間的樹林中會響起凄厲恐怖的叫聲,也會安靜得甚至能聽到橡子落地的撲撲聲,而白日里春夏秋冬也各有一派壯觀與柔美的景致??达L景的金虎是個不折不扣的東北漢子,既能冷靜判斷打死害人的黑熊,同時也有著細膩柔情的一面,尤其是成了羊倌后,他喜歡看藍天,看像小時候吃的棉花糖一樣的白云。此時看云的不僅是年逾五旬的金虎,更是攜帶著童年天真記憶的金輝,這無疑也是作者童年夙愿的隱晦表達。北障林區(qū)的生命靈氣與土地和季節(jié)形成了生命的互動,與作者的主體感官發(fā)生感應,達到會意相通的境界。
自然風景之美與生存其中生靈情感之美的浸潤,促使金虎開始思索人對待自然的盲目性、掠奪性和殘暴性。作者借金虎在進入與走出、看與被看、內審與外顯等雙重空間的轉換,在合理的感性中體味自然詩意之美,表達出對人的自我解放以及自然解放的終極關懷,其獨特的、審美的、思辨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令人深思。
獵手終結的時代,老藤以《北障》應答山林的呼喚,不僅描繪狩獵生活的結束給獵手們的生活與心理帶來的變化,而且在歷史的追述中呈現(xiàn)出幾代獵手的世界,寄托著致敬獵手的情思,并補償為他們立傳的心理。也許,為生活在北障的獵手們立傳,為東北的山林文化立傳,是作者“耿耿于懷”的心結,是童年記憶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情結。不僅如此,老藤將對東北山林文化的景仰融入東北文學的文化坐標建構,他對人與自然生命的呈現(xiàn)、對于林間生態(tài)倫理訴求的真正表達,意在書寫東北生態(tài)的一角,并昭示著“解放自然”對于生態(tài)并非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口號,更是人類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現(xiàn)在和將來。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當代作家小說創(chuàng)作的歷史意識與身份認同研究”(16BZW12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吳玉杰,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婧妍,遼寧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 薛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