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蕾
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小紅書“95 后存錢計劃”、大量年輕人“跑步進場”“跟風(fēng)養(yǎng)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分享自己的攢錢計劃,每個拼命攢錢的人似乎都將儲蓄財富當(dāng)作生活安全感的來源。
然而,存錢計劃到月底卻負(fù)債累累,基金滿屏皆綠,拼命攢錢卻在存不住錢,賺的多也花的多,也由此引發(fā)了“上海賺錢上海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調(diào)侃。
在各大社交媒體上,一類分享“攢錢日記”的攻略成為了近日新寵。隨手輸入“攢錢”“存錢”等關(guān)鍵詞,便能跳出大量類似標(biāo)題為“99 年上海女生,月入7.5k 存錢plog,10.13”的分享博文,這類分享多以95 后女生為主,為吸引讀者,基本都統(tǒng)一采取了“年齡+ 月薪+ 今日開銷+ 每月花銷目標(biāo)+ 日期”的形式?!谶@篇日記里,博主詳盡記錄了當(dāng)天的每一筆開銷,數(shù)額高至上千元的房租,低至2 元的公交車費,事無巨細,最后再附上了自己現(xiàn)有的2萬存款截圖和今年攢夠3 萬元的目標(biāo)宣言。
豆瓣的“喪心病狂攢錢小組”早在2011 年便創(chuàng)建,始終保持著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在豆瓣眾多小組中占據(jù)著一地。直到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后,熱度開始一路飆升。去年疫情期間,收入驟減甚至失去了工作的年輕人們,從消費主義的陷阱中漸漸清醒,有些人開始審視自己的儲蓄水平、創(chuàng)收能力和消費模式,量入為出、未雨綢繆、財務(wù)健康的理念也悄然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fā)芽。甚至在憂患意識越來越強烈時,開始了報復(fù)性存錢。
有些人月入1.4 萬元,卻能存下1.2萬元,每月開銷2000 元;有剛畢業(yè)的大學(xué)生工作14 個月已經(jīng)攢下45 萬元;有些激進者五天只花了9 元……各種各樣的攢錢大法在這個小組里應(yīng)有盡有,每個拼命攢錢的年輕人似乎都在這個時候,把儲蓄當(dāng)做了增加安全感的砝碼。
無論是何種攢錢方法,核心要義都是為了獲得更理想更自由的生活,嚴(yán)格控制欲望、節(jié)制消費、有規(guī)劃存錢?!?019 年90后單身人群白皮書》的調(diào)查顯示,90 后真實的存款情況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旱澇分明的情況。確實有3 成90 后處于零存款狀態(tài)。但同時,也有3 成90 后有3- 10 萬元存款,2 成90 后受訪者的存款達到10 萬元以上。也就是說,默默存錢的年輕人還是大多數(shù)。
趙辰畢業(yè)兩年,目前在上海一家國企的物業(yè)工作,月薪在七千到八千之間浮動。這個工資在上海并不高,但僅僅兩年,他的個人存款已經(jīng)高達15 萬?!拔覜]什么花錢的機會,吃食堂、住家里,每天往基金里定投200 塊錢,有時虧有時賺,攢著攢著就這么多了。”趙辰將自己坐擁十幾萬元存款的緣由歸于“開銷實在太小”,每個月基本上沒什么開銷,偶爾和朋友出去吃飯也花不了多少。
同樣靠開銷少攢下一筆“巨款”的還有銀行“柜哥”李亮立,每個月近萬元的工資開銷可能還不破千,“我每天騎電瓶車上班,十分鐘就能到網(wǎng)點,下班了就回家打游戲,花不了多少錢?!崩盍亮€錢的精髓依然離不開“摳”,至今,他的手機還是蘋果6代,即使卡頓成手機常態(tài),他也絲毫沒有換手機的打算?!熬退阋獡Q我肯定也是24 期免息分期,這種‘羊毛’肯定要薅的?!?/p>
與大多開銷少的男性形成對比的,是年輕女性們每個月只能鼓一天的錢包。工作一年多,在外企工作的小鹿至今存款未破萬,工作福利待遇在同齡人中已是佼佼者的她也有著消費難言之隱?!拔覀儐挝辉陟o安寺,沒有食堂,中午大家習(xí)慣一起吃飯,每頓攤下來基本都要100 來塊。忙的時候天天都要加班,只有晚上9 點以后打車才能報銷,有的時候累到不行了也就不管報不報銷了。”小鹿一一清點自己每個月的開銷大頭,飯費、打車費、護膚品、化妝品……樣樣是剛需,樣樣很昂貴。
比起上文中的魔都土著們,從老家河南前來上海打拼的楊敏還多了一筆必不可少的房租開銷,為了盡可能節(jié)約成本,她不僅住在遠離市區(qū)的寶山,還采取了與人合租的方式盡可能壓低預(yù)算。楊敏調(diào)侃:“上海賺錢上?;?,一分別想帶回家?!彼姺孔?、高昂的生活成本讓楊敏的存款實則為房租儲備金,扣除一線城市里昂貴的衣食交通等日常消費,靠著工資實現(xiàn)大幾萬的存款指標(biāo)看起來真的困難重重。
即使工資在上海的房價前不堪一擊,楊敏依然心存希望,“我還是在攢錢,每個月能攢多少是多少,有的放基金,每年年終獎就存銀行定期。說不定哪天,拼拼湊湊就能付首付了呢?!?/p>
即使不能在上海安家落戶,楊敏也有自己的攢錢計劃,“趕不上上海的房價我就趕老家省會的房價,就想靠自己攢套房。這樣說不定哪天上海待不下去了還能回去繼續(xù)打拼?!?/p>
積水成海、聚沙成塔,每一篇攢錢日記的背后,都是當(dāng)代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