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蘭 顧偉忠 楊敏 李云玲
患兒 男,10個月。因“左側腰背部出現(xiàn)斑塊,逐漸增大9月余”于2019年7月10日來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就診?;純撼錾雮€月后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左腰背部斑塊,質(zhì)韌,表面可見少許毛發(fā)生長,時有出汗。患處無破潰,無觸痛,未見患兒有搔抓現(xiàn)象。否認患兒有局部外傷、感染史;曾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診斷不詳,予以“爐甘石”外用治療,數(shù)周后患兒皮損基本無變化。近幾個月來患兒腰背部斑塊逐漸增大,表面棕褐色,毛發(fā)生長明顯,不能明顯推動,不影響身體活動?;純焊改阜墙H結婚。發(fā)病后,患兒精神佳,睡眠佳,體重漸增,生長發(fā)育無滯后,按時接種疫苗?;純焊飨到y(tǒng)體檢無異常,全身淋巴結未及明顯腫大。皮膚科檢查:左腰背部斑塊,約45mm×15 mm大小,表面棕褐色,質(zhì)韌,不能明顯推動,表面可見毛發(fā)生長,無破潰,無觸痛(圖1,見插頁)。實驗室檢查:血、尿、大小便常規(guī)各項檢查均無異常。腰背部皮損B超檢查:皮膚及皮下脂肪層探及多個相互融合的結節(jié)狀回聲,界欠清,形態(tài)欠規(guī)則,內(nèi)部回聲欠均,范圍44 mm×14.1 mm,結節(jié)最深處距離皮膚約18.7 mm,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示內(nèi)部見少量血流信號。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增生,輕度角化過度,基底層色素顆粒明顯,真皮層彌漫梭形細胞增生、部分延伸至皮下組織(圖2,見插頁);真皮下方可見器官樣結構,纖維組織,幼稚的短梭形、小圓形、卵圓形細胞呈旋渦狀或巢狀的原始間葉細胞,細胞間可有黏液樣基質(zhì)、成熟脂肪組織(圖3,見插頁),伴小血管增生,局部可見小灶狀脂肪組織。免疫組化檢查:CD34(彌漫 +),CD99(彌漫 +),Vimentin(彌漫+),S-100(散在 +),SMA(-),Desmin(-),Ki-67(-,1%~3%)。熒光原位雜交檢測COL1A1-PDGFB融合基因陰性。診斷:嬰兒纖維性錯構瘤(fibroushamartomaofinfancy,F(xiàn)HI)。治療:患兒目前皮損9月余,斑塊逐漸增大,對身體活動及生長發(fā)育無明顯影響,建議行腫瘤切除術,家長暫拒。隨訪2年來,患兒腰背部腫塊面積較前增大,隆起更明顯,余無明顯不適。患兒生長發(fā)育正常,無明顯活動受限現(xiàn)象。目前繼續(xù)隨訪中。
圖1 患兒左腰背部斑塊
圖2 病灶表皮與真皮組織病理學檢查所見(HE 染色,×50)
圖3 病灶真皮下方組織病理學檢查所見(a為纖維組織;b為原始間葉細胞;c為細胞間黏液樣基質(zhì);d為成熟脂肪組織;HE染色,×200)
討論 該例患兒結合臨床和病理資料,筆者首先考慮的是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DFSP是一種發(fā)病率較低的低度惡性/交界性皮膚纖維組織細胞腫瘤,有局部侵襲性,易復發(fā)[1]。DFSP發(fā)病高峰年齡為20~50歲,最小的發(fā)生于嬰幼兒,男性多見,主要表現(xiàn)為無痛性皮膚腫塊,部分呈斑塊狀,組織學形態(tài)是瘤細胞梭形、核纖細,異型性??;典型排列呈車輻狀結構或席紋狀圖像[2-3]。免疫組化一般表現(xiàn)為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4]。DFSP的發(fā)病機制是17號染色體和22號染色體易位及額外環(huán)狀染色體,分子結構發(fā)生重排產(chǎn)生COL1A1-PDGFB融合基因。該融合基因是DFSP特異性、唯一的融合基因,目前在其他腫瘤中未檢測到該基因[4-6]。該融合基因在DFSP中的陽性率高達96%[7]。因此COL1A1-PDGFB融合基因?qū)FSP的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度和靈敏度。
然而,本例患兒COL1A1-PDGFB融合基因陰性,筆者又仔細回顧病理學檢查結果,查閱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與本例患兒有類似情況的病例[8]。在該病例中,作者對活檢標本的分析也是首診考慮DFSP,在完全切除皮損后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有由纖維組織、原始間葉細胞及成熟脂肪組織構成的典型的器官樣結構,COL1A1-PDGFB融合基因也是陰性的,最終診斷考慮嬰兒纖維錯構瘤。因此筆者仔細回顧了HE染色下的病理學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在真皮下方可見三相結構,纖維組織,幼稚的短梭形、小圓形、卵圓形細胞呈旋渦狀或巢狀的原始間葉細胞,細胞間可見黏液樣基質(zhì),成熟脂肪組織。
結合以上情況,該患兒最終診斷為FHI。FHI是一種少見的嬰幼兒表淺軟組織良性病變[9]。其確切的組織起源及特征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是先天胚胎發(fā)育不良或錯構瘤[10]。FHI是一種罕見的腫瘤,約占所有軟組織良性腫瘤的0.02%[11]。大部分患者發(fā)病時<2歲[12],其中1/4在出生時已存在。病變部位常在腋窩附近,其次為上臂、肩、大腿、腹股溝、背、前臂等[13]。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多數(shù)為真皮或皮下腫塊,質(zhì)地軟或堅實,多為單發(fā)。FHI組織學特征有重要意義,主要由3種成分組成,成熟的脂肪組織、縱橫交錯的纖維膠原組織、原始間葉組織的巢樣小集合,3種成分交錯排列,可以以任意比例混合存在,可以以一種或兩種成分為主。當以某一種成分為主或以某兩種成分為主時,診斷就比較困難,需要與其他腫瘤鑒別[13-14]。(1)脂肪母細胞瘤:臨床以無痛性腫塊進行性增大常見,四肢多見,腫瘤細胞由纖維性小梁分隔成小葉狀結構,小葉間可見成熟的脂肪細胞,圓形的脂肪母細胞,梭形細胞和星形細胞,并可見印戒樣細胞[15]。(2)脂肪纖維瘤病:典型表現(xiàn)是界限不清的單發(fā)腫物,兒童多見,好發(fā)于手足四肢末端。腫瘤由成熟的脂肪組織和梭形的成纖維細胞構成,梭形細胞呈條紋樣分布。無FHI中的原始間葉性結節(jié)[16]。(3)肌纖維瘤:常表現(xiàn)為緩慢生長的紅色至褐色皮下結節(jié),好發(fā)部位為肩部及腋部,病理表現(xiàn)為真皮內(nèi)條索狀梭形細胞增生,有時可累及脂肪淺層。增生的腫瘤細胞條索多與表皮平行,并與表皮間形成明顯的無浸潤帶。腫瘤細胞形態(tài)介于成纖維細胞和平滑肌細胞之間[17]。
對本病的診斷融合基因檢測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有明確相關基因疾病的診斷中應盡量完善基因檢測,多一些診斷依據(jù)。本例患兒活檢過程中,選用的是直徑3 mm的圓形環(huán)鉆,直接導致取得的活檢標本不夠大,使得腫瘤的三相結構不明顯,容易漏診誤診。所以在這一類疾病中,活檢標本應廣泛取材,要取到足夠面積,深度要達皮下脂肪層,以手術切除為宜。避免因取材不當造成診斷上的困難。DFSP與FHI在治療和預后方面有很大的差異,臨床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檢測手段來幫助明確診斷,以免耽誤患兒病情或?qū)ζ湓斐刹槐匾膫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