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燕
民間有句諺語:“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彼裕议L們對孩子的偷竊行為大多持零容忍態(tài)度。但是,孩子偷東西與大人行竊并不是一回事——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從2歲到10歲,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要經歷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孩子的偷竊行為發(fā)生在不同階段,原因各異,家長的對策也要有所不同。
2~5歲,孩子處于前道德階段,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物權概念,所謂“偷”,其實是“拿”
4歲男孩陽陽經常把幼兒園的玩具偷偷拿回家,有時是一個積木塊,有時是一支馬克筆。陽陽媽沒當一回事,第二天送還給老師了事。前不久的一天,陽陽媽接陽陽回家,路上突然聽到陽陽的小書包里有振鈴的聲音,打開一看,竟然是一部手機。她慌忙接聽,是幼兒園老師打來的。
“對不起!”陽陽媽向老師道歉,“這孩子膽子太大了,居然敢順走老師的手機!”
老師笑道:“今天中午陽陽向我借手機玩游戲,我沒答應,小家伙不開心了,離園的時候自己動手拿了,沒關系的?!?/p>
幼兒園老師的應答非常專業(yè)。2~5歲的孩子正處于前道德階段,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物權概念,所謂“偷”,其實是“拿”。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乏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當他們看到喜歡的玩具,即使小朋友正在玩,也會上手去搶;在超市里看到有趣的玩具,孩子會直接揣兜里走人;在公交車上,看到陌生人提包上懸掛著毛絨公仔,更會不打招呼地扯下來據為己有。
雖然孩子的行為與道德無關,不應該苛責,但家長有必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培養(yǎng)孩子的物權意識。比如:“這個玩具是東東的,不是你的?!苯又€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征詢方式:“你如果想玩東東的玩具,要先征求東東的同意。你可以問‘我能不能借你的玩具玩一會兒?也可以用自己的玩具與東東交換。”
這樣的教導不可能一次見效,家長需要不斷重復,耐心幫孩子慢慢建立起基本的物權意識,為孩子今后的道德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物權教育。比如在收拾房間的時候,家長可以教孩子歸置自己的物品:“這一筐玩具都是寶寶的,藍色衣柜里的衣服也是寶寶的?!苯酉聛斫毯⒆幼R別別人的物品:“手機是媽媽的,卷發(fā)器也是媽媽的。筆記本電腦是爸爸的,剃須刀也是爸爸的。”
家長還可以向孩子借東西:“寶寶的小板凳可以借媽媽用一下嗎?5分鐘內歸還?!睔w還的時候要向孩子道謝。這樣做,其實是在給孩子示范與人交往的方法,孩子模仿幾次就會掌握。
5~8歲,孩子的道德發(fā)展處于他律階段,偷東西大多緣于物質和精神的匱乏,是建立道德規(guī)范的關鍵期
7歲女孩央央上小學二年級,經常偷同學的文具,橡皮、鉛筆、卷筆刀、塑料尺子等,漸漸被同學孤立。
老師約談央央媽,得知央央生活在單親家庭里,父親在她3歲時因病去世?,F(xiàn)在,盡管母女倆過得不富裕,但還不至于買不起文具,所以,央央媽對女兒的偷竊行為十分生氣,痛打了央央一頓,還逼央央在班會上向全班同學道歉。
央央從此在班里不再與同學說話,甚至在課堂上拒絕回答老師的提問。兩個月后,班里再次有同學丟文具,經查,仍是央央所為。
5~8歲的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已經有了基本的對錯判斷,知道隨便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所以,這個階段偷東西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偷竊行為,但是對孩子的偷竊動機,有必要深入探討,只有弄清楚孩子偷竊行為背后的原因,家長才能對癥下藥。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兒童偷竊行為是“匱乏”導致的,“匱乏”可能是物質上的短缺,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缺失,兩者糾纏在一起,難分你我。
比如,一個孩子沒錢買零食,他看到小伙伴們有很多零食,就可能去偷,這是物質上的短缺導致的;一個孩子有很多玩具,父母總是對他有求必應,孩子永遠感到不滿足,可能會去偷別人的玩具,這個孩子所缺乏的就不是玩具本身,而是玩具所象征的某種精神的缺失,如父母的關愛、支持、贊賞等。
央央并不缺少文具,之所以偷竊,應該與她缺少父愛有關,即緣于精神匱乏。
矯正央央的偷竊行為,首先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
讓·皮亞杰指出,5~8歲孩子的道德發(fā)展正處于他律階段。這是比較低級的道德思維階段,突出的特點是極其尊重權威。他們絕對遵從家長、老師等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孩子,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
因此,家長應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威身份,幫助孩子建立道德規(guī)范。比如多給孩子講有關誠實的童話故事,給孩子講與自律有關的英雄故事,等等。家長不妨給孩子列一個道德規(guī)范表,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值得稱贊的,哪些行為是必須改正的,讓孩子的道德意識形象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控制沖動的能力。比如,買回孩子想要的東西,家長可以不馬上給孩子,而是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xiàn)時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沒有亂碰商場里的東西,家長一定要表揚孩子的自制力。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不要為占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過失時要及時彌補或道歉,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很重要。
需要提醒的是,央央媽打罵女兒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對待存在精神匱乏、是非觀念尚未固化的孩子,懲罰有可能適得其反。最好的對策是給她充滿愛意的關切,從根本上緩解她因匱乏而產生的焦慮,進而克制偷竊沖動。
8~10歲,孩子的道德發(fā)展進入自律階段,偷東西有可能成為惡習,家長必須介入,但打罵并非上策
10歲男孩小丘上小學四年級,在班里的綽號是“神偷”,經常以偷竊為樂。他偷竊得手之后并不把贓物據為己有,而是當眾歸還給同學,然后洋洋得意地走開,明顯是在炫耀偷竊技術。其實,他不是小偷,只是在模仿電視劇的“俠客”。有時,為了捉弄同學,他會隔兩天再歸還贓物,看同學著急傷心。所以,當他歸還的時候往往被同學怪罪,甚至向老師和家長告狀。這樣一來,小丘就麻煩了,回家肯定被爸爸痛打一頓。
小丘引起眾怒的一次偷竊,是從數(shù)學老師的辦公桌抽屜里偷出了第二天考試用的試卷,并以每份10元的價格賣給了3名同學。第二天,事情敗露,小丘因嚴重違反校規(guī),被勒令停課反省一周。
小丘的爸爸痛心疾首:“我每天早出晚歸地工作,沒想到養(yǎng)出了一個賊!干脆送到少管所算了,我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皮帶都打斷兩根了,我總不能打死他吧!”
8~10歲,孩子的道德發(fā)展進入自律階段,偷東西有可能成為惡習,家長必須介入,但打罵并非上策。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都十分氣憤,一旦發(fā)現(xiàn),往往不問原因就采取斥罵、責打、處罰等嚴厲手段予以懲罰,結果往往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出現(xiàn)逆反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可能正確理解家長的教育動機,也不可能將家長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而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有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偷東西,會責罵孩子是“小偷”“賊”“有辱家風”,無異于給孩子貼上恥辱的標簽。家長這樣做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憤怒情緒,對教育孩子沒有作用,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之心。
孩子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的,偷竊無疑是惡習,但其背后的心理也很復雜。
首先,是僥幸心理在作怪。有時,孩子明明知道偷東西不對,但占便宜的念頭一起,便會想:此事沒人看到,不會被發(fā)現(xiàn),不偷白不偷。這是很明顯的僥幸心理在作怪。
其次,顯示自己勇敢、有本事。有的孩子是非觀念不明確,為了表現(xiàn)自己,會用偷竊等冒險行為來證明自己膽子大、技術高。小丘就是這樣的孩子。他頻繁偷竊同學的東西,并以此為樂,有明顯的表演成分,說明他有強烈的引起關注的欲望。事實上,他的確引起了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可惜家長的教育方式太粗暴,不但沒有及時遏制他的表演沖動,反倒逼他走向逆反,最后釀成偷竊試卷并售賣的大禍。
再次,模仿家長或影視人物。有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愛占小便宜,孩子耳濡目染,也不以偷竊為恥,于是大膽效仿。電影、電視劇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許多電影、電視劇有竊賊行竊情節(jié),有的竊賊還是正面形象,偷竊成了神奇的技術,而且正氣凜然。孩子的道德觀尚未固化,凡是有趣的都會模仿,就像小丘,當同學夸他是“神偷”時,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最后,貪圖小利。孩子偷東西往往出于無知,但如果讓他嘗到了偷竊的甜頭,他的偷竊行為就得到了獎賞,那么此后利益的誘惑將會戰(zhàn)勝他的道德正義感和對敗露的恐懼。小丘售賣未公開的試卷,性質上屬于嚴重的泄密行為,學校的處分是恰當?shù)?,因為小丘觸碰了道德底線,甚至已觸犯了法律,非常危險,不能容忍。
面對8~10歲的孩子偷東西,家長應以正面教育為主,心平氣和地詢問孩子偷東西的真實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切忌粗暴地打罵,避免使孩子的負面行為固化。
平時,家長應不斷地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讓孩子辨別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行為是錯的。家長要鼓勵孩子與小伙伴分享玩具和食物,當孩子有了好的表現(xiàn),家長要及時表揚,強化正面行為有助于弱化負面行為。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是道德教育的好方法。家長不妨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體會丟東西后的著急、憤怒、傷心、失望等情緒,喚醒他的良知和道德感。
發(fā)現(xiàn)孩子偷東西,家長必須要求孩子及時物歸原主,還要當面道歉,并做出適當?shù)难a償。這樣做,意義不只是讓孩子改正錯誤,還是在培養(yǎng)孩子敢做敢當、有錯必改的良好品質。家長最好能與失主事先溝通,請求對方配合,當孩子當面道歉時,失主如果能做出積極回應,比如夸孩子“誠實”“勇敢”等,讓孩子感受到正義的力量和改邪歸正的快感,效果會更好。
偷竊事件平息之后,家長不可念念不忘,經常用“別犯老毛病啊”“手腳干凈點啊”等敲打孩子,以免讓孩子產生羞恥感。
最后要提醒家長朋友們的是,孩子出現(xiàn)偷竊行為,家長要及時反?。菏遣皇呛⒆拥耐婢?、文具太少?是不是陪孩子的時間太少?是不是對孩子的關注不夠?是不是家庭環(huán)境不夠溫馨?要重點防范精神匱乏導致的偷竊行為。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