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可
(河南省西峽縣中醫(yī)院,河南 西峽 454550)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體循環(huán)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常伴有腦、心、腎等重要功能器官損傷,臨床可分為原發(fā)性高血壓及繼發(fā)性高血壓,繼發(fā)性高血壓約占臨床發(fā)病的5%,是由某些疾病導致的血壓升高并發(fā)癥;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因目前尚不能完全闡釋,老年人是高發(fā)人群,老年患者多由于冠狀動脈硬化,收縮壓升高,脈壓差增大。本研究以中西藥合用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76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腎虧虛血瘀阻絡型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男16例,女22例;年齡65~83歲,平均(74.82±3.34)歲;病程10~18年,平均(13.14±2.07)年。對照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65~82歲,平均(74.36±2.97)歲;病程9~17年,平均(12.89±2.4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2014年修訂版)》[1]診斷標準:未使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舒張壓大于等于90mmHg或收縮壓大于等于140mmHg。②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標準。a.血瘀證主癥為痛有定處、刺痛、脈絡瘀血、皮膚瘀斑、口唇爪甲紫暗,次癥為肢體麻木、肌膚甲錯,舌有瘀點,舌質暗,舌下脈絡迂曲青紫,脈弦遲、細澀;b.肝腎虧虛證主癥為頭部隱痛、目眩耳鳴、五心煩熱,次癥為腰腿酸軟,舌紅少苔、脈細。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大于等于65歲;③簽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不屬肝腎虧虛瘀血阻絡;②繼發(fā)性高血壓;③高血壓病情嚴重致心腦腎產(chǎn)生衰竭;④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⑤合并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⑥精神意識障礙;⑦對研究藥物過敏。
兩組均戒煙戒酒,低脂低鹽飲食??诜蜇惿程蛊ㄥ珪熤扑幱邢薰荆瑖帨首諬20040996)150mg,日1次;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524)5mg,日1次。
觀察組加用加味地黃湯治療。藥用熟地黃15g,山茱萸10g,淫羊藿10g,山藥15g,桑寄生15g,杜仲10g,澤瀉15g,茯苓15g,地龍15g,丹皮10g,山楂15g,川牛膝15g,川芎6g,甘草6g。日1劑,諸藥加水1300mL,浸泡20~30min,煎煮至300~400mL去渣取汁,早晚2次分服,用藥3個月后依據(jù)血壓情況減少用藥次數(shù),日1次。西藥用藥2個月后劑量減半,用藥4個月后停用西藥。
兩組依據(jù)血壓情況逐漸遞減用量至血壓可控,具體劑量以實際情況制定。均連續(xù)治療6個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并結合血壓變化判斷兩組療效及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24h平均血壓水平以及治療后6個月復發(fā)情況。
中醫(yī)癥候積分:將中醫(yī)癥候(刺痛、皮膚瘀斑、口唇紫暗)按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為0分、2分、4分、6分。得分越高則病癥越嚴重。
血壓水平:使用德國里斯特24h動態(tài)血壓儀(北京東方圓通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ri-cardio)檢測收縮壓、舒張壓。
復發(fā)情況:隨訪3個月,觀察高血壓復發(fā)情況。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舒張壓、收縮壓達到正常范圍。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收縮壓、舒張壓下降小于10mmHg,達到正常范圍,或收縮壓、舒張壓沒有降至正常值但已下降10~19mmHg。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癥狀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刺痛 皮膚瘀斑 口唇紫暗治療前 對照組 38 4.25±1.23 5.21±0.65 4.87±1.05觀察組 38 4.27±1.21 5.22±0.68 4.76±1.02 t 0.072 0.066 0.463 P 0.943 0.948 0.645治療后 對照組 38 3.52±0.65* 3.68±0.75* 3.02±0.31*觀察組 38 2.12±0.30* 2.42±0.38* 1.36±0.22*t 12.055 9.238 26.919 P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24h平均血壓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24h平均血壓水平比較 (mmHg,±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24h平均血壓水平比較 (mmHg,±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平均舒張壓 平均收縮壓治療前 對照組 38 98.14±6.07 158.63±10.21觀察組 38 98.65±6.21 159.92±10.26 t 0.367 0.549 P 0.715 0.584治療后2個月 對照組 38 89.26±6.13* 135.68±6.73*觀察組 38 81.07±5.63* 132.52±5.17*t 6.066 2.295 P 0.000 0.025治療后4個月 對照組 38 90.07±6.05* 141.52±9.73*觀察組 38 80.26±5.47* 131.73±5.28*t 7.414 5.452 P 0.000 0.000治療后6個月 對照組 38 86.14±6.07* 132.63±10.21*觀察組 38 75.19±5.62* 124.35±5.09*t 8.160 4.474 P 0.000 0.000治療后8個月 對照組 38 88.07±6.13* 147.52±9.18*觀察組 38 74.16±5.53* 125.63±5.12*t 10.386 12.838 P 0.000 0.000
復發(fā)情況:隨訪6個月,對照組復發(fā)9例,復發(fā)率23.68%;觀察組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5.26%。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χ2=5.208,P=0.023)。
高血壓病癥與血液對血管壁壓力有關,老年人由于年齡、體質等因素導致動脈血管壁彈性減退,舒張期大動脈彈性回收程度減弱,收縮期彈性膨脹能力消減,導致脈壓差增大,容易出現(xiàn)心血管不良事件。
原發(fā)性高血壓臨床常見癥狀,如眩暈、頭痛、頭脹、耳鳴等,屬中醫(yī)“眩暈”范疇,明代醫(yī)學家虞摶著書《醫(yī)學正傳》中提出“血瘀致眩”,認為老年人久病長衰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出現(xiàn)“瘀”、“虛”癥狀,治療宜補虛祛瘀[3]。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收縮壓及舒張壓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佐證了治療血瘀型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使用加味地黃湯配合西藥療效顯著,可緩解中醫(yī)病癥,有利于血壓恢復。加味地黃湯中淫羊藿、熟地黃為君藥,淫羊藿可益精健骨、補腎助陽,熟地黃可益髓填精、滋陰補腎;二者聯(lián)用,可補腎溫陽[4]。炒杜仲可益肝陰、補腎陽,山茱萸可澀精、補腎、益肝,桑寄生可強筋健骨、補益肝腎、和血散瘀,山藥可固腎益精、益脾補陰,共為臣藥,可助君藥之效。佐藥澤瀉可補陰益氣、泄?jié)崂麧瘢てた苫钛?、清泄虛熱,茯苓可寧心安神、淡滲脾濕,山楂可活血化瘀、健脾助運,地龍可活血化瘀、清熱熄風、疏經(jīng)通絡,川芎可祛風止痛、活血行氣,通絡化滯[5]。使藥川牛膝逐瘀通經(jīng)、補益肝腎,甘草可舒經(jīng)止痛、益氣補脾、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滋養(yǎng)肝腎、化瘀通絡功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熟地黃中含有醇、鋅、糖類及5-羥甲基糠醛等,可加強免疫功能,促進機體造血功能,對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效果[6]。淫羊藿中含有淫羊藿總黃酮,可拮抗異丙腎上腺素對心房肌的正性頻率作用,促進增殖血管平滑肌凋亡,降低全血粘度。炒杜仲中含有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有降壓作用。山茱萸可降血糖作用,可改善血流動力學,加強機體免疫力。桑寄生可興奮循環(huán)系統(tǒng)內(nèi)感受器,抑制血管運動中樞,進而降低血壓。山藥、茯苓可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降低血糖水平。澤瀉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血糖。地龍有抗高血壓作用。丹皮、山楂、川芎、川牛膝等可改善心血管系統(tǒng)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對高血壓具有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中西藥合用治療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血瘀型療效較好,可減輕中醫(yī)癥候,改善血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