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妹妹
摘要:教師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搭建多元化閱讀分享平臺,引導學生多向交流、分享和評議,有利于促進學生保持飽滿的閱讀熱情,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品質的同時,也有利于發(fā)展其心智,鍛煉其品質,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yǎng)。
關鍵詞:閱讀分享;德育;《愛的教育》
課外閱讀是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統(tǒng)編語文教材倡導課外閱讀課程化,因此,教師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應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讀物的德育功能。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搭建多元化分享平臺,可以是小組分享、全班分享、全校分享、親子分享和網(wǎng)上分享等,開展有效的閱讀分享活動,在多向交流和評議中,幫助學生在提高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提升閱讀效果的同時,大大促進德育效果。筆者以《愛的教育》為例,談談搭建多元化閱讀分享平臺對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一、依托文本,挖掘因素,巧妙滲透
健康的課外讀物包含的德育素材豐富多彩,是學生進行道德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和范例。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和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讀物,并善于從課外讀物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認真研讀,深入挖掘、靈活處理和利用讀物中的各種資源,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fā)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愛的教育》可以說是一部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在成長故事里融入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父母、老師、同學的愛、對殘疾人的尊重和幫助、對英雄的敬仰等。我在設計這本書的閱讀指導和閱讀分享,挖掘書中的情感因素和育人價值,靈活利用,通過搭建多元化閱讀分享的平臺,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小說的主旨,從中獲取成長的智慧和力量。
二、聯(lián)系生活,引發(fā)感悟,獲得啟迪
品德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形成和發(fā)展的。為了使學生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教師要抓住課外讀物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讓形形式式的閱讀分享活動變得對學生有意義。
(1)在問題討論和感悟分享活動中聯(lián)系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之間找到契合點,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文本所傳達的人生觀、價值觀化為自己的精神內涵,借助閱讀走向更好的自己。學生讀完《愛的教育》后,在一次讀書分享中我提問:你對哪個人物以及他的故事感受最深?這本書使你發(fā)生什么改變?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體會和收獲,從多種多樣的答案來看,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從閱讀中體會到豐富的情感內涵,獲得成長的智慧和力量。
(2)在讀寫交流活動中聯(lián)系生活。在讀完文本后,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對主旨的把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寫一篇相同主題的文章、寫讀后感、寫閱讀日記、仿寫、續(xù)寫等。我班上有個學生寫了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愛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他的母親得了重病,為了給母親安慰、勇氣和信心,他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轉變。當他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全班的時候,其他學生聽得很入神,有的感動得紅了眼眶。學生通過讀寫交流會,互相分享自己的讀寫成果,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說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提升閱讀的代入感和共情能力,體驗情感內涵,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3)在情境表演中聯(lián)系生活。情境表演是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情景,幫助學生揣摩作者的表達意圖,體會文本的思想內涵。在《愛的教育》“忌妒”這個故事里,老師說:“不要飼養(yǎng)忌妒的蛇!這蛇是要吃掉你的大腦,壞你的心胸的!”部分學生不理解這句話。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并表達對人物的情感,使學生加深對故事的把握,然后進行情境表演。通過演和看,學生體會到這個故事的主旨:要學會欣賞別人,忌妒只會使自己丑陋。這樣的效果,單靠個體閱讀是不能達到的。
三、實踐拓展,知行合一,實現(xiàn)蛻變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個人的發(fā)展,構建起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1]
為了將所獲得的認知和情感體驗轉化為真正的行動,達到知行合一,在《愛的教育》讀書分享的后期,我引導學生列出自己需要改變的行為和學會的處事方式,做成“行為改變記錄表”,用21天來實踐,家長、老師和同學時時對照記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蛻變”。
縱觀整個《愛的教育》讀書活動,充滿活力和生機,在閱讀分享中,德育如影隨行,潤物無聲,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的過程,是符合德育規(guī)律的,收到了預期的德育效果。
總之,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課外閱讀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多元化的閱讀分享平臺,以活動為載體,根據(jù)閱讀內容進行因材施教,滲透德育。通過主動積極的多向交流、分享、評議和實踐體驗,促使學生加深理解,豐富道德情感,將道德內化為自我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實現(xiàn)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