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春沖
教材分材
本課基于湘教版初中美術教材中的七年級下《畫家鄉(xiāng)的風景》、九年級上《走下神壇》、九年級下《畫布上的陽光》等關于西方油畫知識點的課程融會貫通,提煉出一套適用于初中學生“欣賞·評述”的欣賞方法,筆者將初中教材中美術繪畫作品分為西方油畫、中國畫兩大類,本課將在初中“欣賞·評述”模塊教學中從教材編寫者和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依據(jù)“范例教學”理論結合美術專業(yè)知識和語文、社會等相關學科將原本無從下手的欣賞課變成學生積極發(fā)表見解、分享交流的“辯論課堂”,從而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獲得持續(xù)學習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jīng)過初中一年的課堂教學,已具備一定的造型能力并了解了一些基礎的美術語言,但是這些美術知識在他們腦海中還屬于七零八碎的狀態(tài)而沒有完整性,很多學生會將設計與繪畫的內容與欣賞題混淆,欣賞題不同于設計與繪畫的發(fā)散思維,需要學生用收束型思維去尋找統(tǒng)一的答案,這就意味著找到一條能幫助學生順利找到統(tǒng)一答案的道路在教學中至關重要,但大部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還停留在好看不好看,顏色鮮艷與否的階段,而對于畫家為什么要這樣畫,想表達什么含義都是云里霧里,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現(xiàn)狀,本著“以學定教”的教學方針,筆者將結合情景教學引導學生掌握一套系統(tǒng)的欣賞方法,從而提高欣賞能力增強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具象作品與抽象作品的區(qū)別。
方法與過程:通過作品對比分析,了解不同風格的美術語言,掌握具象與抽象作品分析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作品的含義以及與生活、社會的關系,并能夠將欣賞方法舉一反三地應用到其他作品的賞析當中。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具象與抽象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難點:對抽象藝術的美術語言表達
教學準備
課件、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1.展示照片(圖1)
教師提問:這是我們奉化龍津實驗學校老師在疫情期間布置的家庭作業(yè),Cosplay世界名畫,看到這位小朋友你會想到哪一幅名作?
學生的注意力瞬間集中在照片,一眼認出是在模仿名畫卻說不出作品的全名。
2.引出課題
教師出示《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圖2)簡單介紹作品的背景以及作者,并出示課題,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如何欣賞油畫作品。
【設計意圖】
世界名作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距離感,而用學生熟悉的環(huán)境入手將遙不可及的名作搖身變成他們身邊的模仿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注意力拉回到課堂中,為接下來的新授內容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條件。
二、對比分析,講解方法
(一) 初步感知,描述作品內容(我看到)
1.教師引導看圖說畫
教師提問:請同學描述你在《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內容?(引導學生注意描述的方法。)
學生甲:一個少女,在看著我?。▽W生這時觀察較為泛泛,只能說出大概的人物。)
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是怎么樣的人物?除了人物還有什么?
學生乙:帶著頭巾的少女,穿著長袍,還戴著耳環(huán),頭轉過來,身后是一片黑色的背景。此時學生開始漸漸觀察到頭巾、耳環(huán)、衣服、動態(tài)等。
教師再深入引導:同學們再仔細觀察,那是怎么樣的頭巾?什么樣的衣服?少女是哭還是笑還是其他的表情?
學生:少女戴著藍色和黃色的頭巾,穿著黃色的長袍,戴著珍珠耳環(huán),眼睛有神,嘴巴微張,正回頭看。這時學生開始嘗試用修辭手法來進行描述。
2.提煉關鍵詞
教師提問:剛剛大家描述了哪幾個方面?
學生開始提煉:人物、神態(tài)、動作、服飾、裝扮、背景。
教師板書。
3.組成段落
(1)總分總模板
教師:同學們有什么方法可以將這些關鍵詞組成一段語句通順的文字?(引導學生思考平時寫作的方法。)
學生:總分總!
(2)形容詞修飾
教師:組成段落后又如何將語句進行潤色?也可以采用語文寫作中的什么方法?
學生:形容詞加名詞!
教師:看來大家寫作水平都很高??!那老師再問大家,我先描述少女的五官嗎?還是描述背景?我們應該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去描述畫面中的內容?
學生:先說大的,再說小的。
教師:其實就是按照從主到次,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去描述,就如這幅作品先描述人物再到裝扮再到表情和動態(tài),最后是背景。
教師板書(表1)并提示學生可以按板書中的語句進行模板套用。請一位學生按照模板再次完整描述。
雖然學生的描述語句還略顯笨拙,但開始關注細節(jié)語言了,基本可以完整地描述作品中的內容。
4.現(xiàn)學現(xiàn)用
請一位學生口頭描述同作者同類型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圖3),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5.具象與抽象作品對比
教師出示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圖4),引導學生進行相同題材不同表現(xiàn)手法的作品的內容描述。
學生乍一看對抽象作品無從下手,將思緒拉到總分總的模板中,開始思考整理,先將關鍵詞記錄在草稿紙中,再加上修飾語,最終按照從主到次的順序進行總分總的描述。
學生甲:作品表現(xiàn)了一位極其悲傷的女人(總),女人雜亂無章、支離顛倒的眼睛、嘴唇、鼻子給人一種難以言喻、極為壓抑的感覺,頭頂上有一頂紅色與藍色相間的帽子,畫面的左邊用有力的線條表現(xiàn)了女人鋼絲般的頭發(fā),畫面右下一只綠色的手似乎撕裂著自己的臉,淚如雨下,想要嘶聲力竭放聲大哭,紅色加黃色的背景與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分),整張畫面女人臉部扭曲和斷裂的方式營造出一種極度痛苦的氛圍(總)。
學生從中更加明確“總分總”的方法適用于不同的藝術作品,激發(fā)學習信心。
6.教師小結
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再有序地將觀察內容結合語文寫作方法進行語言描述。先找關鍵詞,然后套總分總的模板,就是較為直觀的看圖說畫,利用作品對比將方法運用于不同形式的作品中(圖5)。
【設計意圖】
教師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進行遞進式的內容描述,學生在不斷探索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描述更為豐富。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說,也是學習記憶的方法之一,并優(yōu)于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法。
(二)深入探究,分析作品形式(我發(fā)現(xiàn))
1.連線歸納
教師出示《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哭泣的女人》與對應的九個形容詞匯(圖6),請一位學生分別將與圖片相對應的關鍵詞連線,理解美術語言。
學生甲能明確找到相對應的詞匯并完成連線游戲。
教師:這些詞匯在作品中都可以用來形容哪些構成要素?
教師引導總結抽象、具象、鮮艷、淡雅等詞匯屬于的美術專業(yè)術語。學生開始接觸到造型、筆觸等平時不太熟悉的詞匯,同時也理解這些詞匯的含義與修飾。
2.填表對比
教師出示形式分析模塊的對比表格(表2),請一位學生來填表格內容,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學生甲在連線的基礎上對于填表的學習任務表現(xiàn)得十拿九穩(wěn)。
通過表格更加鮮明的對比分析后,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油畫中具象與抽象作品在表現(xiàn)形式中具體有哪些不同,避免碎片化的學習,清楚欣賞的脈絡與步驟。
3.修辭組段
教師:請同學根據(jù)表格里的內容結合內容描述模塊的語言描述方法,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將這些關鍵詞匯組成一段文字。
同學甲:作品以人物為題材,采用了豎構圖,造型具象寫實給人一種逼真的感覺,畫面色彩淡雅以暖色調為主,左上大的光線較強打在少女的臉上形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筆觸細膩,將人物的皮膚質感和衣物的質感都表現(xiàn)得非常逼真,作品還采用了成角透視,達到近實遠虛的效果。
同學乙:以女性人物為題材采用了豎構圖,構圖飽滿,造型抽象給觀者一種復雜交織的心理感受,畫面的色彩鮮艷豐富利用紅綠色、黑白色、黃紫色等對比色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如嘴唇和牙齒之間的黑白色給人一種悲傷而破碎斷裂的感覺,用大面積平鋪的筆觸將各種幾何塊面組合在一起,豐富了畫面的點線面元素,給人一種支離破碎的感受,整個畫面用幾何塊面和強烈的對比色表現(xiàn)出一種極端的情緒。
兩位學生的分析非常到位,語句通順、要點明確,教師稍作點評加以表揚。
4.教師小結
具象的表現(xiàn)手法較為理性,藝術風格偏向構圖平穩(wěn)、色彩對比柔和,而抽象的作品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立體派及野獸派等現(xiàn)實主義流派的影響,作品內容更具主觀性,更多表達了作者的主觀感受。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用美術術語分析作品的構成內涵,是整個欣賞評述的“主心骨”(圖7)。
【設計意圖】
通過連線歸納與對比的方法能讓學生快速區(qū)分兩種不同藝術風格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和構成要素,分析作品并理解美術語言的含義,進一步理解作品的藝術內涵。
(三)深化內涵,暢談作品感悟(我覺得)
通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練習,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藝術作品畫的是什么?通過什么方法畫的?那么接下來再來探究一下畫家為什么要這樣畫?想表達的情感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在內容描述與形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作品情感主線的剖析。
1.作者角度
教師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價值、地位、影響等方面入手,可根據(jù)社會學科的已有知識,以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為線索,結合歷史政治背景等相關內容推算對后世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如:《哭泣的女人》大膽的創(chuàng)作風格打破了傳統(tǒng)的寫實創(chuàng)作手法,是20世紀西方繪畫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對20世紀下半葉以及21世紀的立體派繪畫與現(xiàn)在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觀者角度
教師:我們再來談談你對這幅畫的感受?你認為這幅作品怎么樣?對你的影響有哪些?你又受到了哪些啟發(fā)?
教師引導學生從小的角度入手對作品進行評述,從畫面內容結合創(chuàng)作手法(如:從筆觸的角度《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柔和的色彩給人一種溫婉而神秘的感覺,表達出作者對少女小心翼翼的愛意,猶如纖細的畫筆落在畫布中那般的小心;《哭泣的女人》則是用大塊面的對比色塑造出女性的猙獰的面部表情和悲凄的命運,畫面表現(xiàn)出畢加索對畫中人物的記憶只有哭泣,這種藝術手法對觀者的藝術理解是有進步意義的。)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發(fā)表各自的觀后感。
教師點評鼓勵。
教師小結:兩個角度基本涵蓋了自我評述的基本內容,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結合社會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暢所欲言,發(fā)表真實的感想。
【設計意圖】
學生對于同一幅作品會有不同的見解,在交流過程中把對作品最真實的感受反饋給老師,老師從中獲取學生對藝術賞析的真實感受,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進行適當點評,不但促進學生之間合作能力,也增強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的“歸屬感”。
三、概括要點,明確方法
教師:我們對比兩幅作品分別學習了具象與抽象作品的欣賞方法,將美術專業(yè)知識結合語文的寫作方法和社會歷史將語言加以修飾組成段落,那么大家知道這三塊內容哪一塊是重點嗎?
學生:形式分析!
教師:對!這一塊內容是整個欣賞環(huán)節(jié)的主心骨,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學們一定要根據(jù)具體畫面按照順序運用美術語言去分析作品的形式構成。
教師:那么形式分析中哪一點又是重點?
學生:色彩、筆觸。
教師:色彩可以分析哪些內容?
學生:色調、色彩傾向、明暗對比。
教師: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很清晰分析的脈絡了,接下來讓我們再來做個小練習。
【設計意圖】
明確賞析模塊的重點。
四、同類練習,鞏固方法
教師出示馬蒂斯《紅色的房間》(圖8),請學生按照賞析三步曲要點進行賞析。
學生進行口頭闡述,進一步熟練賞析方法,對于同類型的藝術作品真正體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
【設計意圖】
通過范例提煉出欣賞方法,再將方法用到同類型其他作品中,學生始終立足于作品本身,反復練習,熟能生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同時也拉近了名作與學生的距離。
五、各式欣賞,拓展延伸
教師展示塞尚、達利、蒙德里安……等作品,簡單介紹印象派與現(xiàn)代主義繪畫的畫風,引導學生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賞析,鼓勵學生多去美術館、博物館等藝術中心欣賞不同的藝術作品。
【設計意圖】
明確該欣賞方法適用度之廣,可用于其他風格的油畫作品。
六、知識回顧,課堂小結
教師:請一位同學來說一說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方法去欣賞油畫作品?
學生甲:主要從內容描述、形式分析、自我評述三方面對作品進行欣賞,內容描述先提煉關鍵詞,再用形容詞去修飾,按照從主到次、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去描述;形式分析需要運用美術專業(yè)語言去分析作品的構圖、題材、造型、色彩、筆觸、透視等;自我評述從分別從作者作品的角度和觀者的角度談一談對作品的感悟以及影響等。
其他同學思考,教師點評鼓勵。
教師小結:每一件藝術作品背后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不管什么流派、什么年代、什么表現(xiàn)手法,再長的故事都可以運用我們今天學的三步曲去探索,希望今后同學們再去美術館不再是“走馬觀花”式10分鐘結束一場觀展,而是與藝術家“面對面”對話。
【設計意圖】
在課堂進入尾聲時,回顧本節(jié)課講授的知識點,能讓學生將瑣碎的知識串聯(lián)成清晰的脈絡,有助于學生牢記和鞏固。
教學反思
畢竟是欣賞課,不像設計與繪畫課程自帶的動手環(huán)節(jié),所以在課堂環(huán)節(jié)設計中如果多加點活躍課堂氣氛的游戲、情景設計學生積極性會更高。
在課堂節(jié)奏把握中,內容描述的環(huán)節(jié)花了將近半節(jié)課的時間,導致最后的自我評述環(huán)節(jié)較為緊張,容易導致學生在做練習和測試的時候把重心放在內容描述而無暇顧及后面兩個環(huán)節(jié),還是要突出形式分析“主心骨”的地位。
雖然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積極,但是總有個別學生從頭到尾處于“游離”狀態(tài),還是要顧及后進生的課堂吸收狀態(tài),適當?shù)貙@些學生進行提問引導。
(奉化錦屏中學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