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婕 戴春闊 孫亞美 王文娟 趙 京
(北京動物園,北京,100044)
環(huán)尾狐猴(Lemurcatta)是環(huán)尾狐猴屬的唯一種。因其棲息地日益遭到破壞,被《華盛頓公約》(CITES)列入附錄Ⅰ。環(huán)尾狐猴有較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因此了解環(huán)尾狐猴,并對其疾病的治療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醫(yī)針灸技術作為我國的國粹,同樣可以應用于動物。筆者介紹1例癱瘓的環(huán)尾狐猴的中醫(yī)治療方法,以期為西醫(yī)治療無果的野生動物癱瘓診療提供一種可行的中醫(yī)療法。
癱瘓環(huán)尾狐猴一直飼養(yǎng)于北京動物園雜一班狐猴館中,2020年5歲,3.5 kg,雄性,種公獸。食欲旺盛,體型在猴群中偏胖,平時與另外2只公猴共同住在高約2 m的獸舍內,發(fā)病前未見任何異常。2019年9月6日,07:30,飼養(yǎng)員發(fā)現(xiàn)環(huán)尾狐猴躺于獸舍地面,無法活動,但意識尚清,抓握無力,無食欲。發(fā)病當天就把環(huán)尾狐猴置于小籠舍中單獨飼養(yǎng)護理。
聽診心音未見明顯異常,肛溫38℃,手足不溫,神志清楚,其他基本正常,但四肢無力,不能站立,四肢末端神經有反射,但反射極弱,頭頸部靈活性較差,全身未見明顯疼痛點,呈全身癱瘓狀態(tài)。X光未見明顯骨折和脫臼問題,T4—T9影像模糊(圖1),疑似存在局部炎癥。由于無CT或者核磁共振相關儀器設備,無法確診。暫時保守治療,皮下注射體積分數5%的拜有利和痛立定,各0.3 mL,1次/d。用藥3 d后,環(huán)尾狐猴癥狀未見明顯緩解,因此考慮嘗試中獸醫(yī)針灸診療。
認同西獸醫(yī)的診斷。環(huán)尾狐猴舌色淡,淡粉偏紫色。脈細但有力;四肢痿軟、屈伸無力,無法抓握,手足不溫。觸診脊柱T5—T7、T11—L1敏感??紤]其突然發(fā)病、屈伸困難、行走困難、起臥困難,結合其舌色偏紫,以及CR懷疑其主要為跌打損傷,尤其是后背處大力磕碰后,導致局部氣滯血瘀,所致癱瘓[1]。
以行氣活血,散瘀止痛為主[1]。方劑應用同仁堂活血止痛散。針刺選穴依據[2],近部選穴原則(如GV-8、GV-12)、遠部選穴原則(如GV-3、GV-14、GV-20)、對癥選穴原則。選擇LI-10、TH-14、SI-9治療前肢跛行和全身無力,選擇腎俞治療后肢跛行和全身無力,并作為灸的重點穴位。其他特定穴[3]還包括:LI-4,頭面部的主穴;BL-11,骨的會穴;SI-3,督脈的八脈交會穴;ST-36,胃的下合穴,以促進食欲;KID-1,腎經的井穴。神經反射不敏感時,可選用遠端穴位,其他穴位主要以動物的接受程度和可操作程度靈活選擇。電針儀為英迪KWD-8081脈沖電子針灸治療儀。
由于環(huán)尾狐猴無法自主活動,故選擇遠端的穴位。應用20 Hz的電針(Bai Hui~GV-14,BL-11~SI-9,Shen-Shu~ST-36,GV-8~GV-3)、白針(LI-4,LI-10,TH-14,KID-1),以及艾灸(BL-23和Shen-Shu)進行治療(圖2A)。計劃2—3 d針灸1次,針灸3次為1個療程,至少堅持2個療程。此外,口服同仁堂活血止痛散,2次/d,每次1/40支,連服7 d。其他藥物停用。同時,叮囑飼養(yǎng)員每日對環(huán)尾狐猴進行簡單的趾間刺激,2—3次/d,點按趾間穴位1—2 min/個。
環(huán)尾狐猴后腰略有力量,尾巴可頻繁甩動,食量恢復至正常的50%,但依舊挑食,喜歡香蕉和葡萄。脈細,有力。因此,穴位選擇與第1次略有不同。環(huán)尾狐猴對針刺的接受程度依舊較好,選擇遠端的穴位。使用20 Hz的電針(Bai Hui~GV-14,GV-12~GV-8,BL-11~SI-9,Shen-Shu~ST-36)、白針(LI-4,LI-10,TH-14,LI-15,SI-3),以及艾灸(BL-23和Shen-Shu)治療。
環(huán)尾狐猴后軀恢復至正常的60%,可依靠自己的力量坐起,前軀恢復至正常時的30%,食量穩(wěn)定,但依舊挑食。脈細,有力。對針刺的接受程度總體較好,但后肢較敏感,已經不能選擇后肢遠端的穴位。使用20 Hz的電針(Bai Hui~GV-14,GV-12~GV-8,BL-11~LI-10,Shen-Shu~ST-36),白針(SI-9,TH-14,LI-15,SI-3,GV-20)治療,并使用隨身灸(圖2B),2次/d,1 h/次左右。
食欲恢復至正常量的70%,沒有那么挑剔,也會取食少量油麥菜和水果,后肢力量已恢復90%以上,有跳躍的能力,但前肢力量較差。由于頻繁的跳躍和攻擊行為,針灸難度加大,為了避免損傷及應激,停針刺療法,只用隨身灸(圖2B),1次/d,1 h/次。從9月17日開始,每日進行康復訓練,將食物置于籠子頂部,迫使環(huán)尾狐猴完全站立,手臂上舉采食(圖2C)。
環(huán)尾狐猴整體恢復90%以上,將其平時居住的小籠舍置于大群獸舍中,互相習慣各自的氣味叫聲和習性。經過1周的適應,10月19日將其放歸種群,但由于近2個月生活空間狹小,跳躍后協(xié)調性以及反應性較差,放歸圈舍后當天從樹上掉下2次,但活動、精神、食欲基本正常,下午飼養(yǎng)員觀察環(huán)尾狐猴在圈舍內進行交配。之后2個月,已完全恢復正常并且狀態(tài)穩(wěn)定,沒有復發(fā)。
在對野生動物進行治療時,對于發(fā)病個體,尤其是有運動障礙的個體,為了避免進一步損傷,建議單獨關籠進行治療和護理。對于骨結構異常所致癱瘓,外科是第一治療手段。若骨結構未見異?;蛲饪茻o法操作時,病程初期應限制其運動,減少應激以及運動產生的二次損傷。針對癱瘓病例,西醫(yī)治療無果時,中獸醫(yī)辨證診斷以及針灸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但是由于野生動物的特殊性,針灸治療在某些動物上具有一定難度。該病例配合使用了灸法以及康復訓練,并取得了成功,除了環(huán)尾狐猴配合度較高外,飼養(yǎng)員的平時訓練也給獸醫(yī)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希望該病例能給野生動物的臨床診療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