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君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就流行音樂專業(yè)而言,聲音的審美指的是學生在歌唱時感受到聲音的美的過程。每個人對生活都有一種美好的憧憬和向往,這是一種常見的審美活動。而聲音的審美,是流行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持續(xù)不斷進行的一種審美活動。流行音樂的唱法不同于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有一種特定的模式,當眾人追求的目標比較一致時,審美就相對一致。流行音樂重點就在于“流行”,“流行”這個詞很廣義,根據每個人的自身條件,通過科學地運用氣息、咬字,會出現不一樣的發(fā)聲模式,即流行唱法是多樣的。歌手林俊杰曾翻唱《精舞門》并將其改編成了搖滾曲風,演出效果是不錯的,但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他的音色屬于干凈透亮型,主流搖滾歌手的音色更偏向粗獷豪邁,這與他的本身音色相悖,因而為了曲風而刻意營造的音色缺乏自然度,沒有呈現出他最好的音色。流行音樂包含了爵士、說唱、搖滾、鄉(xiāng)村、藍調等多種曲風,每種曲風需要用不同的唱腔來搭配,這正是流行音樂中聲音審美的體現。那么如何界定流行音樂中的聲音審美呢?這里要說聲音美的不可比性?!安豢杀取钡囊馑际潜雀叩蜎]有意義。就如同比較貝多芬和莫扎特,或海頓和斯特拉文斯基誰的作品更好,沒有意義。不僅同時期的成熟藝術家的作品比高低沒有意義,不同時期的成熟藝術家的作品比高低也沒有意義,而且不同類型、不同文化的音樂作品比高低同樣沒有意義。[1]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沒法回答、更沒必要回答的問題,沒有人能判定哪種流行音樂的音色更美,流行唱法本身的特質就是具有多元性,沒有一個固定的審美原則,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正確的審美觀對于流行音樂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演唱個性和特點。沒有個性和特點的歌手,稱不上是一名成功的歌手。
根據筆者經驗,在學習流行音樂的過程中,有三種階段性的聲音審美:
其一,初學者剛開始學習流行音樂時,對于演唱作品的選擇,不會有太多的考量,會從比較簡單的作品出發(fā),僅根據當下對于音樂的喜好去選擇演唱的作品。學習初期,學習者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聲音審美觀,缺乏聲音審美和辨識能力,容易盲目地去模仿他人的音色。在筆者接觸過的聲樂學生里,絕大數人對自己本身的音色并不滿意,以別人的音色為美,這便是第一階段的聲音審美。早期的能力不足會讓初學者受到許多限制,這是一種普遍性因素亦是一種關鍵性因素,它直接影響了流行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聲音審美觀的形成。演唱能力不足限制了學生聲音審美和辨識能力的提升,使其無法對自我有明確的認知。
其二,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擁有了一定的審美和辨識能力,處在新的審美觀建立的階段。此階段的學生受客觀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易受某個方面的影響,去過于放大聲音審美和辨識的重要性。由于自身所處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會使學生自主觀缺失,導致學生的審美觀更多的是由客觀環(huán)境因素來決定。學生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會產生大范圍的連鎖效應。例如:筆者出生于音樂之家,家里人學習的是民族樂器、民族唱法,他們的審美受他們生活年代的影響,而對筆者的審美又會產生一種直觀的影響。學校更是一個大環(huán)境,會產生更多不同的審美觀,每位老師心中各有一座最美的“伊甸園”,每個學生心中也有自認為最美的“非主流”。由此可見,每個人都可能擁有不同的審美觀,年代差異等會帶來較大的審美差異。此時,學生剛擺脫模仿音色的階段,嘗試從多角度出發(fā)去選擇演唱作品,卻又受大眾聲音審美觀所困,從而忽略了自身能力以及對音樂作品的思考,更傾向于選擇和挑戰(zhàn)高難度的作品。這就導致許多專門唱高音的學生為炫技而唱,丟失了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即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演繹的作品,沒有一點個人想法就直接演唱的作品,是空洞乏味的,只有有靈魂的音樂才能讓人找到共鳴。沒有靈魂的音樂,只會在短暫的時間里讓聽眾覺得一“驚”,這種“驚”不一定是被音樂的美所“驚”,而可能是聽眾只記得音高,不記得好聽與否。
其三,此階段的學生擁有了成熟的聲音審美能力,能對聲音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能辯證、理性地分析審美對象,且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經驗的豐富,逐漸能夠克服客觀因素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進而形成更具獨立性的審美意識。學生最終會具備完善的審美和辨識能力,可以幫助自身明確音區(qū)范圍以及適合自己音色的曲風,不再盲目地去追求別人眼中的“美”,進而尋找到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并作為今后發(fā)展的方向。
良好的聲音審美觀,是學習流行音樂的基礎和前提,在此基礎上還要具備音樂審美能力。音樂審美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活動?!耙魳穼徝滥芰?,即人們以審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特殊能力,包括聲色感、審美操作技巧、審美感受力、表現力、想象力、鑒賞力、記憶力、意志力、創(chuàng)造力等”。[2]具有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對提升演唱的表現力、創(chuàng)造力等有重要作用?!耙魳匪囆g作為以滿足人的聽覺感性體驗為本質功能的藝術,其完整的活動過程包含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三個層次的活動”。[3]
孩子喜歡聽兒童音樂,年輕人喜歡聽流行音樂,老年人喜歡聽復古音樂,當人們心情不好時想聽悲傷的音樂等等,這些都是音樂對人心態(tài)的一種反映。“研究結果表明,音樂與人格特征中的內外向性格特征具有相關性”[4]。音樂反映性格,性格亦可反作用于音樂,應根據個人性格特征形成聲音審美觀。個人性格能為自己的演唱風格進行定位,外向性格特征的人可以嘗試往活潑曲風方向發(fā)展,內向性格特征的人可以嘗試往抒情曲風方向發(fā)展。要想形成良好的聲音審美觀,需要明確自我的性格特點,從性格特點出發(fā),結合嗓音條件,從而確定音樂發(fā)展方向,并不斷提高聲音審美和辨識能力。
在還未形成良好的聲音審美觀時,不要隨大眾去無端排斥某種曲風,要大膽地嘗試和尋找適合自己的曲風。需要積累一定量的歌曲,然后從中選出與自身音色更為相近的歌曲作為學習模仿的對象,不能僅以喜好為考慮因素,而不考慮自身條件,不能演唱不適合自己的作品,不能在演唱時故意收縮聲帶去模仿原唱的音色,這樣會導致自己習慣性地改變自身的音色,從而丟失自身的特色,完全找不到屬于自己的音色。選擇與自身條件相近的歌手的作品去演繹,可以避免故意收縮聲帶,以及刻意追求某種與自身差異較大的音色所帶來的技術性問題。除此之外,聲樂學生必備的氣息練習、咬字練習、樂感練習等,都需要日復一日地長期堅持,只有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演繹更多不同風格的作品,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耙魳穼徝酪庾R是音樂創(chuàng)造實踐的前提和結晶,音樂作品之所以會產生審美效果,深一層次思考是因為音樂遵循著自身的原則,作為一種在時間中存在的感性秩序,作曲家對音高、節(jié)奏、音色等諸因素的安排,就是一種預先設定的、包含了嚴密關系的、具有其特定聽覺邏輯的思路,這就是音樂性的樂思。”[5]由此可看出音樂審美意識的重要性,審美意識缺乏會導致創(chuàng)造實踐受阻,二者聯系緊密。
內耳即演唱者自己聽到的聲音,外耳即他人聽到的聲音,內外耳所聽到的聲音差異巨大。學生通常在形成聲音審美觀的初始階段會進行模仿學習,此時極易因為內外耳聽覺的差異性而出現巨大偏差,在前文中筆者提到,學生一味模仿他人音色,違背自身條件,無法取得好的效果,特別是學生本身的音色偏渾厚,這時去模仿一名音色明亮的歌手,就容易引發(fā)聲帶緊繃、氣息不通暢,甚至嗓子啞等問題,以致無法正常地進行日常訓練。學生在日常訓練時,不能依賴內耳的聲音,應養(yǎng)成錄音的習慣,時刻記錄練習時的聲音,靠錄音的外耳聲音尋找當前的問題,并對此進行分析解決。“因為內聽覺只對聲音的響度感受強烈,對音質的優(yōu)劣則無法辨別。而歌者最重要的技法是學會如何發(fā)出優(yōu)美悅耳的聲音,并不是發(fā)的聲音越大越響越好。因此掌握用外聽覺鑒別聲音的能力是聽覺感官訓練的重要課題”。[6]內耳聽到的聲音遠比實際出來的聲音要弱,為此學生易使用過多的喉部力氣進行演唱,此時教師應及時糾正,并示范正確的發(fā)音,要引導學生依靠外耳聲音進行日常訓練學習。
只練習沒有實戰(zhàn)經驗即是紙上談兵,日復一日的練習都是為了舞臺,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苦練許久就是為了一朝在舞臺上展現自己,因而多多參加音樂比賽、音樂演出等活動積累實戰(zhàn)經驗,發(fā)掘舞臺上不同演唱者的個性特點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走向舞臺、走向大眾,才能把握主流審美、小眾審美以及歌手間不同的個性審美。連辨識的能力都沒有,何談形成個人的審美觀。要了解不同人的聲音審美觀,分析影響聲音審美觀建立的因素,如此才能更清楚地認識自身,從而建立良好的聲音審美觀。
流行音樂的多元特征,要求我們在學習專業(yè)基本功的同時,必須重視聲音審美和辨識能力的提升。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聲音審美和辨識能力,才能發(fā)現不同聲音的美,并從中得到收獲,將其作為自己個性發(fā)展的沃土。一名歌手成功與否,與其是否具備良好的聲音審美觀密不可分。沒有形成成熟的聲音審美觀,就意味著演唱者沒有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沒有個性的音樂是無法與他人的音樂區(qū)分開的。流行音樂是極致追求個性的藝術,所以聲音審美觀對于流行音樂學習至關重要。提升聲音審美能力的途徑是自己實踐、創(chuàng)造、體驗,確立大致方向,不斷積累舞臺經驗,以提高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