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東路第一小學 甘肅 蘭州 730300)
音樂是聆聽的藝術,而音準更是音樂的核心和關鍵之一。如果說音樂課是學生懂得審美的重要途徑,那么歌唱教學就是這個途徑中的一種體驗,讓學生能更加直觀的去感受音樂的魅力?!秶Z》中說:“和六律以聰耳”,意思是通過調和六種音律使旋律更加悅耳動聽。學生進入小學之后,接受更加系統(tǒng)化、正規(guī)化的音準學習和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個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猶如一張白紙,進入小學之后,通過老師們的教學與引導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積累更多的學習方法,因此在面對低年級學段的學生時老師應該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概念,提高學生的視聽能力,不應該急于求成直接教授歌曲,在課堂中,筆者也在不斷探究和思考具有實踐性的方法。
在筆者短短五年的教學生涯中,通過教授低年級的學生發(fā)現,低學段學生開學初始,對學習音樂的熱情非常高,但卻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能夠用準確的音準演唱歌曲,大部分學生旋律相近但音準不準確,雖然歌聲入耳,但聽賞性欠佳。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音高音準不到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入學前學生未接觸正規(guī)的樂理知識,音樂基礎薄弱。他們所接受的音樂基礎培養(yǎng)欠缺,基本是以聽音樂自學自唱為主,缺少正規(guī)的音樂技能學習。
(二)進入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們才正式接觸到正規(guī)的、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在這個階段中,老師們也常常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及音準概念,使學生依舊停留在幼兒時期的學習狀態(tài),并沒有進入正規(guī)的音準學習過程中去。還有一些老師對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沒有深入理性的認識,一味地追求課堂的“精彩”和“速度”,導致學生對音準音高的了解較少。
(三)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偏小,聲帶細嫩,沒有受過歌唱訓練。許多小學生唱歌時,實際上是在喊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音高和音準的把握。另一方面,小學生因為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歌唱時隨意呼吸,自由換氣,也是導致唱歌氣息不穩(wěn),容易跑調的原因。
(一)正確的歌唱習慣與音準的關系
正確的歌唱狀態(tài)習慣對于學生的音準培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筆者在上課的過程中訓練孩子們的音準時發(fā)現,一些比較難的歌曲,他們會自我放棄,心理上首先就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導致他們在演唱的時候狀態(tài)不好,嘴巴張的不夠大,聲音不夠洪亮,腰背沒有直起來,像這樣的歌唱狀態(tài),是很難把歌曲唱到位的。
(二)歌唱時氣息訓練與音準的關系
通過唱一首簡單的歌曲,筆者發(fā)現學生歌唱時的氣息把控很關鍵。氣息不好,音準也就更不好,氣息做不到統(tǒng)一,唱出來的音就會有偏差,甚至跑調嚴重。低學段的學生,自己對氣息的控制能力還很弱,有時候老師要求的內容,他們做不到,例如:三年級下冊讀譜唱歌《草原上》這首歌曲,“3 5 6”這三個音,學生都能唱準,但是到了“2 1 6”的時候,很多學生“6”低不下去,但是到了“5 1 6 5”這一句時,他們的“1”音,又上不去,低音的時候氣息沉不下去,所以把低音唱高了,但是到高音的時候氣息又跟不上,就造成了音調偏低的現象。面對這種問題,老師可以讓學生跟隨著指示,用手勢提醒他們氣息下沉,和頭腔位置的共鳴,用胳膊手腕抬高來代替高音位置,學生多數情況下能很好的找到正確的音高位置,再唱這首歌時,還需注意最后一小節(jié)的長音,這時候換氣是必須的,但是在什么地方換氣,需要老師給他們明確的指出來。
(三)歌唱中模唱與音準的關系
模唱是低年級學生快速掌握音高音準的有效途徑,通過模唱音階能更有效的鞏固音高,模唱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齡特點,設計多種形式的練唱來鞏固學生對音高熟悉掌握的教學。
1.先將音階分為do、mi、sol、do、fa、la,請兩組同學進行模唱,然后再將兩組學生進行聽音練習。
2.將音階設置成“音階山”,先讓同學們自學,然后讓同學之間互相學習,最后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同學們配合手勢及動作進行反復模唱。
(一)課前音階訓練
在日常的教學當中,要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音準概念是比較困難的,而且音準其實是很抽象,不具象化的。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首先要認識并掌握音樂當中最基礎的元素“音階”,這時老師使用“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對學生的音高音準進行訓練。由于低年級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提升不高,老師可以根據自己學校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旋律和節(jié)奏都比較簡單易學的歌曲,在歌曲教學中融入音高音準訓練,并且在每節(jié)課上課前進行音階的固化練習,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音準。比如在學習湘教版一年級下冊歌曲《勇敢的鄂倫春》時,這首歌曲是一首五聲宮調的民歌,旋律中出現了“1 2 3 5 6 1”這六個音。根據教材設定,歌曲學唱完之后要完成唱名的認識和鞏固練習,在教授這首歌曲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仔細觀察6 個音符分別在“樓層”的哪個位置,他們會說Do Re Mi 在一樓,Sol La 在二樓,高音Do是三樓。學生就在認識了音符的同時,對音符的音高位置也有了直觀的判斷。在認識了音符之后,老師帶著學生學習這組音階的柯達伊手勢,讓他們在唱音階和練習手勢的過程中,體會到音高發(fā)生的變化。這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今后視唱歌譜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課中游戲強化訓練
大量的音階、旋律的強化訓練,有益于音準概念的建立,老師們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年級學生的年齡大小以及他們對歌曲學習程度的快慢,結合自己的課堂實際,設計教學內容,在課堂中加入游戲環(huán)節(jié),比如:音階接龍游戲,一位同學唱“Do”這個音,另一位同學需接著唱“Re”,最開始不要在意學生的音準是否準確,只要讓他們牢記這些音符,之后再進行唱歌的時候,他們只需記住音高就行,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游戲當中掌握并強化音高音準。
(三)課時教唱針對訓練
老師應注意在每一次的教學過程中逐漸讓學生意識到音準音高的問題,初聽新歌時讓學生首先要聆聽歌曲,熟悉歌曲旋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如果沒有強調讓學生聆聽,有很多學生就會在歌曲開始播放之時跟隨范唱唱起來,老師有時為了不澆滅他們唱歌的熱情,也就沒有阻止,看似是孩子們被歌曲所帶動,其實反而對孩子們聽力練習有很大影響。其實良好的聆聽習慣是歌唱教學中培養(yǎng)音準的關鍵所在,學生在初聽時跟唱,如果發(fā)生音準偏低或偏高的情況,老師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孩子們的錯誤,會給今后的教學造成很大的困擾,所以初次聆聽前老師要不斷跟學生強調認真聆聽不能跟唱。其次,唱會歌曲之后,讓學生養(yǎng)成聆聽自己歌聲的習慣,在歌唱訓練中,引導孩子們從要求自己怎么唱的關注點轉移到集中聽自己歌唱的聲音上來。有些孩子雖然很自信大膽的演唱,但是聲音過大,導致自己無法聽到其他人的聲音,那么就無法聽辨出自己的音準是否和他人一樣,雖然能自信大膽的唱歌也是值得欣賞的一面,但是扯著嗓門大唱會帶來音準上的偏差。
在近幾年的音樂教學當中,老師們越來越關注對學生正確唱歌狀態(tài)的培養(yǎng),在我的課堂中,也一直堅持讓孩子使用“輕唱法”學唱歌曲,在歌唱過程老師可以隨時注意學生的狀態(tài),要求他們在保持歌曲情緒的同時控制自己的音量,做到用輕聲演唱歌曲。另外,在歌唱教學中及時關注學生的氣息交換,學會用樂句來劃分氣息交換位置,用科學的“聞花香、吹蠟燭”兩種吸呼方法進行氣息訓練。研究證明,五音不全的孩子其實只是極個別的,大部分的少年兒童經過系統(tǒng)有效地音準音高訓練之后都能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訓練音高音準雖是老師們和孩子們要做的一個長期的事情,但通過教師科學有效的教學后,一定可以讓學生提升自己的歌唱能力,達到更高標準的歌唱狀態(tài)。
通過整理學生最喜愛的十首歌曲,可以發(fā)現低學段的孩子們喜歡的歌曲有很多相同的特點:節(jié)奏歡快,旋律優(yōu)美,最主要的是歌曲富有律動感,有些歌曲帶有故事性,歌詞風趣幽默,生動形象,很貼近他們的生活,在唱這些歌曲的時候,他們都不約而同的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例如:《小青蛙找家》,在上這節(jié)課過程中,加入故事性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采用闖關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歌曲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歌曲表現環(huán)節(jié)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創(chuàng)設的故事進行表演,他們會很積極,并且能把歌曲唱的很準確。
藝術類的課程學習,其實不能光靠死記硬背,還需要一定的天賦和感性理解,讓孩子之中樂感很好的孩子帶著樂感稍弱的孩子唱歌,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師傅”,每位“師傅”最多三位徒弟,通過這樣的嘗試,筆者驚喜的發(fā)現,孩子們特別喜歡這種方式,將他們劃分成小組,比老師重復無數遍教唱效果更好,而且這種方式也讓“師傅”和“徒弟”之間更加親密,他們的唱歌主動性提高了,歌唱的音準也因為有人指導而準確了許多。
通過本論文的研究得出結論,歌唱教學當中,氣息、狀態(tài)的關鍵作用,學生學習唱歌的興趣是學好歌曲的關鍵,讓學生在提高歌唱的準確性的同時,對不同類型音樂感興趣,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信心。結合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與老師在課外搜集的適齡兒歌,讓他們逐漸拓展自己的歌曲儲存量,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最后,以歌曲為基本,培養(yǎng)學生的更高層次的音樂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