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雅馨
文化自信為紅色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的內在靈魂,也是民族信仰、信念的底氣和支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的關鍵組成。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優(yōu)秀文化。它以愛國主義為精髓,從紅船精神啟航走向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到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再到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qū)精神,以及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寫道:“故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紅色文化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它傳承于傳統(tǒng)文化,砥礪于革命文化,弘揚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弘揚紅色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為紅色文化傳播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人民群眾是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歷史文化的見證者。2021年6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宣部《黨建》雜志社、央視網(wǎng)、中國傳媒大學聯(lián)合制作的百集微視頻《紅色文物青年說》節(jié)目在央視網(wǎng)正式上線。節(jié)目邀請全國百所高等學校的學生代表,將百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物故事搬上熒幕。通過青年學生代表的講述,將文字作品轉化成有聲語言,再現(xiàn)時代故事,為時代畫像,喚起人們對時代英雄以及紅色精神的正確認知。
以史為鑒,有聲踐行:紅色革命。多樣化的敘事視角從紅船精神開始展開,這里有《董必武題南湖詩》《<共產(chǎn)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我黨現(xiàn)存最早的入黨誓詞》《秘藏“衣冠?!?0余年的中國共產(chǎn)黨首部黨章》這些歷史文物背后是共產(chǎn)黨人最初的熱血澎湃;也有《趙一曼:一封遲到21年的家書》《一雙與眾不同的草鞋》《永不褪色的登城紅旗》《一口帶有槍眼的行軍鍋》《一條見證初心的紅軍識別帶》等大量見證親情、愛情、友情、軍民魚水情的紅色惦念;更有《賀龍的黨員登記表》《見證紅軍會師的供桌》《紅軍長征帶到陜北的唯一一門山炮》《一根沒有吃完的皮帶》《“推出勝利”的小推車》等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中留下的一件件鮮活的革命文物,以及文物背后可敬的戰(zhàn)士、可親的群眾。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次血與淚的淬煉,一座中國革命的不朽豐碑,觀眾從這些紅色革命的記憶中清楚地看到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如磐的情懷。
以史為鑒,有聲踐行:紅色建設。漸進性的敘事結構從改革走向建設,紅色建設煥發(fā)新的生機。無數(shù)個“第一”——《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升起的第一面國旗》《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初稿》《新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新中國第一臺普通車床》《用在新中國第一條鐵路上的鋼軌》《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共同構成了新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圖景的方方面面。這些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不僅在于宏大的主題,更在于其中的細節(jié)。例如,《周恩來等審閱修改的〈八一起義說明稿〉》的背景是1957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要向全國人民具體地介紹八一起義的經(jīng)過,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提供的文字說明稿一經(jīng)送到北京,立即引起高度重視,之后被修改98處,而周恩來總理前后反復修改了97處之多,最終這份16開方格信紙上的說明稿被永遠珍藏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內。
以史為鑒,有聲踐行:紅色改革。歷史的車輪來到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響徹神州。開篇的《18枚紅手?。阂娮C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中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村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從此,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作為中國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的一種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推廣到全國,極大調動廣大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也又一次解放勞動生產(chǎn)力。此后的《見證偉大轉折的長方桌》《一張油畫,再現(xiàn)鄧小平南方談話譜寫的壯麗詩篇》《新中國第一張股票——“小飛樂”》《第一個全國文明城市的“勛章”》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變化中的中國搭載上時代的東風,以勢不可擋的騰飛速度,描繪出新世紀的輪廓。
以史為鑒,有聲踐行:紅色復興。進入新時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引領下,我們在世界之林堅實根基,中國制造、中國建、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民族開啟了全面復興的偉大征程?!秷A夢飛天的“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月球樣品001號:見證中華飛天夢》等彰顯科技進步的故事,每一次講述都是一份自豪?!丁熬珳史鲐毑宦湟蝗恕保菏硕创迕撠氃u估表》則代表了十八洞村扶貧歷程的見證者,也是新時期黨和政府帶領貧困地區(qū)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物證。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并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這一重要概念,由此開啟中國扶貧發(fā)展事業(yè)新篇章?!墩蔑@中國生動實踐與巨大成就的七部政論片》就像一個總結,包含了《將改革進行到底》在內的七部政論專題片,從不同角度全面展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的輝煌成就。
觸物起興:借紅色文物創(chuàng)設真實共情情境。《紅色文物青年說》最為直觀、顯著的節(jié)目特征是選擇了大量珍貴的紅色文物,通過觸物起興將各個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社會運動、國家建設360度的多元展現(xiàn)。文物本身是陳列于博物館展廳的靜態(tài)物體,通過口頭講述的方式,轉換符號,生成新的“鮮活”案例,創(chuàng)設真實的共情情境。從而更深地觸發(fā)了觀眾對于共產(chǎn)黨人思想品格、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對于紅色文化深刻內涵的理解與感受。有聲化的講述是以一定語言技巧,使其講述準確、鮮明、生動、有聲有色、聲情并茂,不但使聽者愿意接受,而且還能從中得到感悟。由真實文物而觸發(fā)的情感共鳴,可以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讓精神“傳”出來。
塑造認同:以青年學生視角喚醒集體記憶?,F(xiàn)代人的焦慮感很大程度來源于人缺乏一種價值理念的導向性,從而衍生出個體自我的焦慮性心理體驗。加之多元價值觀念的涌入,很多傳統(tǒng)意義層面的精髓性文化逐漸被人遺忘,亟需重新喚醒中華民族所固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當人們對過去進行敘述時,是在將過去的世界通過話語同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而當人們在講述他人的故事時,是通過話語把他人同自己聯(lián)系起來,個人自身的、現(xiàn)實的狀況就是通過與他人、與過去的聯(lián)系呈現(xiàn)出來的。以青年學生的視角去講述、回憶,實則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喚醒、價值認同的重塑。青年一代是國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既有蓬勃之氣,又是一種勢不可擋的新生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劃破一切迷惘與彷徨,表露最真摯的吸引。如何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最根源的方法是傳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從代表希望的青年人身上賡續(xù)發(fā)揚。
積微成著:用大格局、多數(shù)量的微視頻集中呈現(xiàn)。媒介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如何將有聲化的講述與良好的傳播效果直接掛鉤?倫斯·霍克在《結構主義與符號學》一書中闡釋道:“人類社會的傳播系統(tǒng)中最豐富、最社會化以及最貼切的符號系統(tǒng)是以視覺和聽覺為基礎的。”微視頻具有易于情感喚起、場景適應性強、觀看碎片化的視聽特征。在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日趨追求時效性的當代,精簡的敘事、直截了當?shù)闹v述更易于接受。因此,用大格局、多數(shù)量的微視頻集中呈現(xiàn),不僅可以化解體量龐大的歷史內容帶來的繁復,同時進行細化、分解的每一個獨立的故事都是一次思想意識的匯聚。積沙成塔、積微成著,匯無數(shù)支流于江海,紅色文化也可由無數(shù)個小板塊,匯集成一幅大的紅色旗幟,促紅色信仰迎風飄揚。
《紅色文物青年說》是立足于真實歷史故事,蘊涵深刻文化內涵和紅色精神的講述類文化節(jié)目。語言是講好故事的基石,100名青年學子的講述可圈可點,遺憾的是也有語言表現(xiàn)力參差不齊的情況,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之間仍需加把柴火。節(jié)目形式特點突出,但在具體的制作上仍可以增加看點,內容豐富的同時,形式可以多樣??傊?,《紅色文物青年說》的出現(xiàn)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有益紅色文化傳播的積極嘗試。一件件紅色文物、一樁樁英雄事跡,使觀眾在領略紅色文物故事的時代情感中,在情感波動、精神興奮的內心體驗中蕩滌心靈,養(yǎng)民族之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