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雯
(吉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薔花紅蓮傳》與《竇娥冤》是中韓兩國廣為流傳的古典作品。《竇娥冤》是關漢卿雜劇中最出色的作品。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認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端N花紅蓮傳》是朝鮮朝時期典型的家庭倫理小說,也是繼母型小說,朝鮮朝社會對儒家道德的恪守與追求是家庭倫理小說形成的主要背景。兩部作品雖然創(chuàng)作形式和創(chuàng)作時期都不同,但是在敘事、主旨和表現手法上顯示出很多的相似性。
人物形象是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核心和靈魂,在敘事中,具有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將以《薔花紅蓮傳》與《竇娥冤》的文本為基礎,運用比較文學中的平行研究方法,類比及對比兩部作品中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嘗試探究主人公形象異同出現的原因。
1.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相似性
竇娥與薔花紅蓮姐妹有著相似的悲劇命運。她們從小逝母,被人陷害,蒙冤屈死亡,最終化為鬼魂為自己伸冤。
薔花紅蓮姐妹還未出嫁,母親就患病去世。父親裴座首后納了許氏,作為薔花紅蓮姐妹的繼母。繼母許氏由于妒忌裴座首疼愛前妻之女薔花和紅蓮,便設計將剝去皮的老鼠悄悄放在薔花被窩里,假以落胎之象,陷害薔花未婚先孕。裴座首不知自己被許氏蒙騙,為了家門的聲譽與許氏計劃默默將薔花處死。于是深夜叫醒薔花謊稱趕往舅舅家,在路上薔花掉入蓮池死去。妹妹紅蓮意識到姐姐已不在人世,自己也無法活下去,傷心欲絕隨之也跳下了蓮池。死后薔花紅蓮化為鬼魂出現在新任的府吏面前訴說冤屈。
竇娥三歲時,母親便不幸去世。父親竇天章欠了放高利貸的蔡婆婆四十兩銀子,無力償還,把年僅七歲的女兒竇娥賣給蔡婆婆做童養(yǎng)媳抵債。竇娥長大后嫁給了蔡婆婆的兒子,僅隔一年,竇娥的丈夫就患病去世了,竇娥自此成為了寡婦。去要債的蔡婆婆被張驢兒父子所救,張驢兒父子借此脅迫蔡婆婆和竇娥各自嫁給自己,竇娥堅決不從。懷恨在心的張驢兒想要用毒藥害死蔡婆婆后霸占竇娥,但是毒藥陰差陽錯地被其父親誤食致其死亡。張驢兒脅迫竇娥不成,便向衙門控告,誣陷是竇娥害死了自己的父親。竇娥為了免去蔡婆婆的刑罰,不得不認罪,被判處死刑。死后竇娥化為鬼魂,向成為新任楚州官員的父親竇天章訴說冤情。
2.女主人公行為準則的相似性
竇娥和薔花紅蓮姐妹都是善良孝順,有著強烈道德觀念的女子。
薔花和紅蓮認為孝順父母是作為子女應盡的義務,不僅孝順繼母,對父親更是唯命是從。當薔花深夜里接到父親命令要求趕往舅舅家時,雖感到奇怪但也并不違抗。在得知是父親誤會自己不貞潔,想要自己死時,薔花也只是感嘆自己的命運,遵從父親的意愿,為了家門的榮光,自己跳下了蓮池。不僅如此,在跳下蓮池之前,薔花竟然還是想著父親和繼母,對妹妹紅蓮說:“竭誠孝順父母,莫有差池。若如此,姐姐三五日便歸還?!辈⑶壹词够鞴砘?,也求官吏輕判父親。
年僅19 歲就成了寡婦的竇娥,沒有丟下蔡婆婆,而是竭盡所能地照顧蔡婆婆。竇娥為了不讓年邁的蔡婆婆遭受刑罰之苦,違心地承認是自己下的藥;在竇娥被押赴刑場時,為了不讓蔡婆婆看到傷心,故意拜托劊子手繞道走;化為鬼魂的竇娥請求父親收養(yǎng)年老的蔡婆婆。這些足以證明竇娥善良、孝順的性格特點。并且面對蔡婆婆的勸說和張驢兒的逼迫,竇娥也堅決抵抗,不假思索地拒絕,體現出她堅定的為丈夫守節(jié)的貞節(jié)觀念。
1.女主人公性格特點的差異性
竇娥與薔花紅蓮姐妹雖都善良孝順,有著明確的道德觀念,但她們在面對不公待遇時,體現出截然相反的性格。
在接到父親深夜外出的不合理命令時,以及得知自己被誣陷,父親想要自己死時,薔花都毫無反抗意識,一味地順從。即使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父親的判斷是錯誤的,也絕對不反駁父親的命令,淡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紅蓮得知姐姐死亡后,意識到如果自己也像姐姐這樣蒙著冤屈死去,還不如自己選擇一死,便留下了遺書,跳下了蓮塘。在家父長制度下,面對繼母和父親的迫害,從薔花紅蓮姐妹身上完全看不到想要反抗和活下去的意志,只是一味順從。
相反,竇娥在面對蔡婆婆勸說自己嫁給張驢兒時,果斷地拒絕蔡婆婆的提議;在張驢兒父子的威脅和官府的嚴刑逼供下,絲毫沒有屈服;被處斬前立下三樁誓愿:血染白綾、六月大雪、大旱三年,以表自己的清白;父親巡視歸鄉(xiāng),她極力說服父親為自己沉冤昭雪。凡此,都充分表現了竇娥堅決反抗惡勢力的決心,展現了竇娥堅韌的意志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2.女主人公最終結局的差異性
裴座首后又娶了位妻子,但因思念薔花紅蓮,夜里難以入眠,恍惚中夢到上帝說薔花紅蓮姐妹與父親的緣分未盡,要薔花紅蓮姐妹下去與父親化解前世的恩怨。其后,妻子懷孕,裴座首認識到是薔花紅蓮轉世,一直視為掌中寶。到了婚許的年紀,薔花紅蓮嫁給了富裕家庭的一對雙胞胎男子,過著幸福的生活,也算完成了生母的遺愿,給了薔花紅蓮一個美好的結局。
然而被列為“世界大悲劇”的《竇娥冤》,顯然沒有像《薔花紅蓮傳》這樣的皆大歡喜的結局。竇天章雖為竇娥昭雪伸冤,但并沒有竇娥轉世的情節(jié)。這樣的結局設置比起《薔花紅蓮傳》更突出了竇娥堅韌,不為惡勢力所低頭的反抗精神,以及懲惡揚善的思想主題,展現了《竇娥冤》其特有的悲劇價值,給讀者以留韻。
薔花紅蓮姐妹與竇娥善良孝順的性格和行為準則都與其所處時代的主流思想密切相關,其悲劇發(fā)生的原因也寓于其中。
儒家思想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即使在元朝時期,少數民族取代漢民族成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但先進的漢族儒家文化依舊占主導地位?!靶ⅰ笔侨寮宜枷氲暮诵挠^念之一,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古代女性為人女、為人媳更是以“孝”作為基本品德。孟子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弊鹁锤改?,就是最大的孝。三綱五常作為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是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儒家學說在對女性的態(tài)度上基本秉承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男尊女卑思想,要求為子、為妻必須絕對服從于父、夫。朱熹作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將這種思想傾向彰顯到了極致。朱熹將“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句話收在《近思錄》的卷六《家道》之中,將其視為勸導婦女守節(jié)的工具。在封建社會中,這像是一道枷鎖,牢牢束縛著廣大婦女。
深受中國儒學影響,把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念的朝鮮,更是一貫地接受并推行了儒家的封建禮教思想。朝鮮朝時期的女性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受“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支配,女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七歲不同席”等思想。更是用儒家的“三從之道”來約束女子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再加上“三綱五?!敝械摹胺驗槠蘧V”對女人貞節(jié)的強調,因此順從和貞節(jié)成為了比女人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由此可見,薔花紅蓮和竇娥的善良孝順以及骨子里的貞節(jié)觀念都是古代女子遵守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體現,而她們也都是古代社會所要求的完美女性形象的代表。也正是她們所遵循的傳統(tǒng)觀念,或者說是傳統(tǒng)觀念對女性的束縛,成為了造成她們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之一。
《薔花紅蓮傳》是朝鮮朝時期的家庭倫理小說,這一類小說以道德說教為主要方式。作家們極力宣揚仁愛和善良,倡導仁、孝、信、義,勸人向善,懲罰惡人,希望借此形成夫婦和睦、長幼有序、兄仁弟悌、父慈子孝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因此在朝鮮家庭倫理小說中,作者塑造了眾多的具有“仁愛”思想的人物。薔花紅蓮就是典型的代表,是作者宣揚女性美好品德的形象刻畫。
《竇娥冤》是以元代社會為背景展開的。蒙古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之后,天下未穩(wěn),社會失序,民生凋敝;而“法令苛急,四方騷動”,更加重了社會的危機。吏治腐敗,官吏貪污昏聵,毒刑冤獄遍于中國,是社會黑暗的一個標志。劇中張驢兒父子和楚州太守的行徑,正是元代黑暗社會的表征,張驢兒運用各種卑鄙手段滿足個人私欲,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棍形象,“你不知道,但來告狀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幾句插科打諢形象地刻畫出元代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關漢卿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社會現象,刻畫出竇娥這個敢于抗爭的剛烈形象,來揭露人間罪惡,高揚正義的旗幟??梢哉f竇娥的善良反抗形象是時代背景與作者思想的結合。
而對于結局的差異,大團圓是朝鮮朝時期家庭倫理小說共有的結局,這種結局模式在朝鮮社會受歡迎,有其現實的社會原因。它迎合了封建社會廣大勞動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愿望,他們希望生活也會像作品中所寫的那樣。于是就有了薔花紅蓮在來世團圓的結局,彌補了現世不能團圓的遺憾,給讀者以慰藉。
通過上述類比和對比,我們發(fā)現薔花紅蓮姐妹和竇娥有著形象上的相似性,她們都有著相似的悲劇命運。她們都從小逝母,被人陷害,蒙冤死亡,最終化為鬼魂為自己伸冤。并且都是善良孝順、有著強烈道德觀念的女子。但她們在面對不公待遇時,體現出截然相反的性格。薔花紅蓮僅一味地順從,毫無反抗意識。而竇娥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不為惡勢力所屈服。探究主人公形象相似性與差異性出現的原因,我們初步發(fā)現薔花紅蓮和竇娥都同樣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這是其形象相似性的原因。而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作家的思想意識是其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兩部作品分別成功地塑造了傳統(tǒng)社會的女性形象,在抨擊社會現實的同時,宣揚了懲惡揚善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