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雄杰
[摘? ?要]努力提高每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向課堂要質量,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文章以《故都的秋》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策略;《故都的秋》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33-0003-02
一、向課堂要質量,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向課堂要質量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每一天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時間也是有限的。因此,每一位教師不應致力于通過擠占學生的課余時間和有限的自習時間來提高本學科的教學質量,而應把提高本學科教學質量的著眼點放在提高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上。教師應把向課堂要質量與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效率聯(lián)系起來,把向課堂要質量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策略
1.抓好預習工作
要想抓好預習工作,每位教師就需要先按照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整理好課前預習資料,然后讓全體學生認真地學習。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對全體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耐心地解答學生所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而不能只把預習資料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看,因為這樣會導致學生的預習效率低下。預習效率的高低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如果課前預習資料整理得不好或在學生預習時教師指導得不充分,往往就會使課堂教學難以推進,以致教學效率的低下。所以整理好預習資料和做好課前指導,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組織學生進行預習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當今,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有些知識也許教師還沒有接觸,學生卻早已熟記于心了;也有些知識教師剛接觸,但還沒來得及傳授,就已經(jīng)失去時效性了。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并以此方法去獲得更多知識比直接把具體的知識教給他們顯得更重要。
2.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指導
抓好預習工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chuàng)造了條件。要想把教學目標落實好,并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便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指導。
如何判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是否到位?筆者認為關鍵要看這位教師在課堂上問了學生什么,是怎么問的。提問是一門學問,它體現(xiàn)了一位教師在課前對這堂課所要教授的內容的研究是否深入,也體現(xiàn)了一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教師所提的問題及提問的方式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
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次數(shù)不少,但所提的問題不系統(tǒng),甚至沒有內在的聯(lián)系。這樣的提問很難提高學生的思考效率,也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要有效設計問題,要努力做到讓學生依據(jù)自己的提問進行高效的思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筆者認為,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要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而且,教師應意識到,提問不在多而在精。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思考,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故都的秋》時,筆者在“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理清文本思路,篩選文本信息,概括文本內容要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只提了2個問題。第1個問題:郁達夫是怎樣再現(xiàn)他心目中故都的秋的呢?在學生感到疑惑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點撥:“作者運用文字描繪出了一幅幅畫面來再現(xiàn)故都的秋,大家可以找找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共描繪了多少幅畫面?!钡?個問題:從郁達夫所描繪的五幅秋景圖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呢?在學生感到疑惑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點撥:“從課文第1段中找,有一句話告訴了你答案,且這句話就是這篇散文的文眼,只要抓住了這句話,就抓住了牛鼻子。請同學們先把這句話找出來?;谝陨咸骄?,大家想一想,可以用哪幾個字來概括故都的秋的特點?”學生普遍都能有效地回答上述2個問題,這說明學生對這篇散文的內容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也說明筆者預設的閱讀理解目標有效完成了。
筆者在組織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和研究時,向學生提出了3個問題。第1個問題: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是如何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在學生感到疑惑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點撥: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北國之秋懷有什么樣的情感,再告知學生課文第14段中的相關內容流露出了這種情感,接著讓學生去品味這部分內容,然后順勢指出這種情感是間接表露的,最后讓學生思考這種不直接把自己的情感寫出來,而是將其寄寓在所描繪的景物之中的寫法叫什么。第2個問題:本文寫的是故都的秋,但作者為何又寫南國的秋?在學生感到疑惑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點撥:“大家可以先想想,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寫?有什么效果?”第3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覺得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的呢?在學生感到疑惑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點撥:“作者的處境如何?他有怎樣的心情?”
在教學《故都的秋》的過程中,筆者基于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了以下活動:整體感知散文內容,有效探究散文內容,理清散文思路,篩選相關的散文信息,概括散文的內容要點;尋準散文的文眼;品味散文中的重要句子、重要段落;鑒賞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的使用效果;鑒賞即景抒懷、情景相生等抒情方式。其中,引導學生鑒賞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運用這些抒情方式寫一段話或一篇作文是教學的難點;而所教學的這些內容也正是中考、高考??嫉闹匾獌热?。筆者通過有效的引導,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也保證了教學效率。
3.開展必要的鞏固活動
在課堂中,教師能夠使用多種方法鞏固學生所學。教學《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筆者在“思維拓展”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引導學生比較、品味古往今來描寫秋的名篇,然后進行拓展:“秋天是客觀存在的,它并不以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但各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境遇不同、心境不同,因此,即使面對的是同樣的秋天,他們所產(chǎn)生的感受也并不相同。”筆者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對“作者認為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的”這一內容有更深刻的認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筆者又組織學生仿寫《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并用上《故都的秋》中的意象。在一些學生感到無從下筆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點撥:“先探究《天凈沙·秋思》的語言形式及其意象、意境的特點;再從《故都的秋》中選出相似的意象以營造相似的意境。可選用的意象有:破屋、濃茶、小院、鴿聲、碧天、秋草、藍朵、殘垣、槐蕊等?!惫P者這樣做既加深了學生對這篇散文所用意象和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仿寫能力;而正確理解散文所運用的意象和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以及仿寫不正是中考、高考??嫉膬热輪??
在“訓練”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組織學生運用即景抒懷、情景相生等抒情方式描寫秋天的校園,要求突出“秋色、秋味、秋聲”,且語言表達生動、連貫。在動筆寫作前,筆者進行了這樣的點撥:“先仔細回想,當你在秋天走進靖西中學時,映入你眼簾的主要是什么顏色?飄入你鼻子的是什么味道?傳到你耳邊的是什么聲音?再用即景抒懷、情景相生等抒情方式和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將這些內容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訓練既能培養(yǎng)學生鑒賞和運用相關抒情方式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擴寫語段的能力和正確使用各種修辭手法的能力。
筆者認為,教師應開展必要的鞏固活動,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精心設計課后作業(yè)
在《故都的秋》的課堂教學結束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相應的課后作業(yè),即運用即景抒懷、觸景生情、情景相生等抒情方式,以“邊城的秋天”為題寫一篇習作。這樣既能讓學生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
總之,每一位教師都應發(fā)揮本學科獨特的魅力,鉆研教材特點,充分挖掘教材的精髓,千方百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