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文學界對陶淵明的隱逸一直都有所探討,本文僅就陶淵明的歸隱,略談淺陋之見。致使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天性使然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睆男【筒缓狭魉?,喜歡山野田園,這首詩歌就充分表達了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的人生理想,他想隱居山林,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簡單的生活。正是這種對于歸隱田園的追求,使他后來不肯為區(qū)區(qū)五斗米而折腰,把仕途前景看得很淡然,最終回歸自然。在陶淵明的一生矛盾中,出仕與最終的歸隱,并沒有看到各種勢力之間的鉤心斗角,也沒有看出來他受到什么大的不公正待遇。毅然回歸田園就是因為“性本愛丘山”,想要擺脫“樊籠”的束縛,也就是說,他并沒有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得到滿足。
龔斌曾說過:“陶淵明喜好自然,剛直絕俗的個性,是其歸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那追求精神自由,酷愛山林的天性,必然會在不同的人生節(jié)點表現(xiàn)出來。他滿懷壯志,心懷天下,多次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卻最終都無法施展抱負。于是,他有些心灰意冷,將滿腔的熱情寄托在“東籬”“南山”,在鬧市中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在田間的勞作中體悟生命的價值。投身在與世無爭的大自然中,感受到了期待中的寧靜與脫俗,這才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狀態(tài)。
二、家庭影響
家庭對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遺傳、沒落以及貧苦。
其一,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提到:“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彼拘缘馁|(zhì)樸自然并不是后天形成的,在他祖上就有這種本性自然的高人:其祖父陶侃“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從以上可以看出,陶淵明認為自己的祖父為不求功利之人,多有隱逸因素,所以當陶淵明在仕途上受挫想要“逃避”時,這無形中就給了陶淵明更充分的理由。
其二,從心理角度來看,家族曾經(jīng)的輝煌讓陶淵明有一定的優(yōu)越感,但家族的逐漸衰敗也同樣使陶氏這個大家族地位下降,他只能做一些無足輕重的小吏,比如祭酒、參軍等,這和他拯救黎民蒼生的目標背道而馳,更是挫傷了陶淵明的積極性,這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陶淵明用歸隱這一方法來反抗社會。
其三,家貧。在陶淵明出仕的思想動機中,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似乎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甚至在某些學者看來是唯一的原因,那便是“為貧而仕”。他在第一次為江州祭酒時說道:“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弊詈笤谌伟耸嗵斓呐頋煽h令時也說過:“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睆奶諟Y明的許多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過得并不富足,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情況愈加嚴重,甚至會出去乞食。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讓陶淵明更加靠近貧苦人民,貧困的生活更是給他提供了大量的接近自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這就使他迫切地想要親近自然,加快了他回歸田園的腳步。
三、社會的動蕩
陶淵明在青年時期,也有著一番想要兼濟天下的熱血。但他生活在晉宋交替之際,民不聊生,他一生經(jīng)歷了三個朝代,十個皇帝。這樣混亂的社會,使得國家長期處于衰弱的狀態(tài),一些知識分子很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使他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歸隱的想法。與此同時,社會各方勢力時有沖突,作為知識分子,想要建功立業(y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歸隱田園成為一個好的人生選擇。
李澤厚認為,陶淵明的歸隱和政治密不可分。在爭奪王權的陰謀之中,全都是打著道德的幌子,這就使得秉性正直的陶淵明無法忍受。仔細回想陶淵明出仕與歸隱的反復,每次出仕都是因?qū)賵龅氖幕乙饫?,循環(huán)往復的十三年其實是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拷問自己的內(nèi)心的過程。最終走上了回歸田園的道路,也不是他真正自己所希望的,在現(xiàn)實的一再逼迫之下,不得不為了保全自己而退出官場,著實是一種萬般無奈的選擇。
四、道家無為思想
陶淵明“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其中,道家無所作為的思想和儒家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的精神對他的影響最大。陶淵明把孔子的經(jīng)典語錄當作自己評判事情的準則,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少年時期就形成了濟世救人的思想,另外還有一些家庭的原因,使他的思想更加堅定。但是儒家思想同時又使他產(chǎn)生了一些消極的思想,因為儒家思想強調(diào)濟世救人的前提就是能夠解決好自己的溫飽問題,然而這是他不可能辦到的。
陳寅恪在《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系》中曾經(jīng)說過陶淵明是“外儒而內(nèi)道,舍釋迦而宗天師”。陶淵明生活在魏晉時期,在這個年代,儒家思想已不再是主流,社會發(fā)生了徹底的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導致了思想的多元化。而思想的多元化,使得大眾的思想也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他們的心靈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的束縛,以前的道德與信仰對他們的作用已經(jīng)不再重要。這些變化與道家的思想不謀而合,所以,道家思想對陶淵明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五、人生理想的失落
陶淵明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加之先祖都有較為輝煌的仕途生涯,因此,他最初和大部分的年輕人一樣,有為國效力、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的壯志豪情。雖然家族沒落,生活貧苦,但重振祖輩雄風的壯志仍在。東晉王朝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危而復安的局面更加堅定了陶淵明“兼濟天下”的愿望,于是他迫切地走上了仕途,渴望一展雄風。
晉孝武帝太元年間,陶淵明年近三十,出任江州祭酒。本想著可以實現(xiàn)抱負的他在踏入仕途不久后發(fā)現(xiàn),官場絕非自己想象得那么簡單。繁雜的事務和自己的宏志相差甚遠,于是他“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召州主簿,不就”。“不堪吏職”是因為他坦率、放任的性格所趨。解綬歸田,當別人再次召他為主簿時,他也謝絕了。
首次入仕的失望并沒有磨滅陶淵明想大展宏圖的抱負,35歲的他終于等來了機會。陶淵明進了桓玄幕府做幕僚。據(jù)史料記載,公元400年,陶淵明受桓玄差遣,去京城辦事,為朝廷平定叛亂出力。這是陶淵明等來的實現(xiàn)抱負的大好時機,本應該欣喜的他卻發(fā)出了這樣無可奈何的感嘆:“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這種思想上的轉(zhuǎn)變讓人始料不及,陶淵明又一次認識到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更加明顯、更加強烈的反差使他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悔恨不已,認為有違本性,于是又一次起了回歸田園之心。
公元403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楚。這時,桓玄的本性暴露無遺,對官員懷有猜忌之心,濫殺忠良之臣,欺壓百姓,民不聊生。本以為遇見伯樂的陶淵明失望至極,還想拯救蒼生于水火之中的他被現(xiàn)實打擊得毫無反擊之力,借著為母親守喪之名義無反顧地離開了。
緊接著,劉裕舉起討伐桓玄的大旗,陶淵明仿佛又看到了社會的振興,燃起了他報效國家為人民的雄心。適逢居喪期滿,陶淵明出任劉裕參軍,那時的他已經(jīng)處于不惑之年了。在陶淵明看來,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然而,現(xiàn)實總是沒有那么理想化,事情并未按他所想的那樣發(fā)展下去,劉裕其實和桓玄一樣,有著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謀權篡位的不軌之心。劉裕雖有雄才大略,但猜忌成性,獨攬東晉大權,黑暗腐敗的社會并沒有多大的改變。一個人在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時候,能夠做的就只有抽身離開,把握自己的生命。
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淵明回到故鄉(xiāng),在離故鄉(xiāng)不遠的彭澤做了八十余日的縣令,這是他十三年仕途的最后一站。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是為生計所迫。就在這年冬天,州郡派督郵來視察,由于無法忍受向前來的上級領導卑躬屈膝,他義正詞嚴地感慨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北阋闳唤饩R離職。在壯志難酬,心中愿望難以實現(xiàn)的情況下,陶淵明帶著一顆疲憊不堪的心,以一首《歸去來兮辭》表明心意,訣別官場。
六、結(jié)語
陶淵明的學識、家庭背景、社會思潮等眾多因素注定了他對仕途的向往,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諸多不利因素,使他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的魏晉時期舉步維艱。最終,陶淵明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自由,構建起了自己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