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海明威及筆下的人物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的美國人,他去世幾十年后,在文學界依舊有著卓爾不群的地位。他不僅是一位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的新穎作家,還被視為世界文青的文化偶像,一生成就無數(shù),他的很多作品對女性形象及意識進行了描寫。因自身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的影響,他早、晚期作品所體現(xiàn)的女性形象及意識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作品《雨中的貓》中的美國太太和《喪鐘為誰而鳴》中的拉比爾、瑪利亞的形象及特征,深刻反映了海明威作品中包含的女性意識。
一、海明威早、晚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對比
海明威創(chuàng)作了文學作品的同時,也塑造了很多經(jīng)典的女性形象,每一位女性形象都極具代表意義。20世紀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chuàng)作的早期,此時女權運動剛剛興起,海明威處在青年時期,受男權意識的影響,他筆下的女性大多是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這一時期,他發(fā)表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些作品中的女性大多把伴侶的需求視為一切,甘愿為愛人付出。例如《白象似的群山》(收錄于《沒有女人的男人》)中的吉格和《永別了,武器》中的凱瑟琳,她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另一半,對男性有著嚴重的依賴,愿意為對方付出一切,她們的結(jié)局都是悲劇,反映出海明威對傳統(tǒng)女性所經(jīng)歷的悲慘生活狀態(tài)的同情。但他本人也受到女權運動的影響,早期作品《雨中的貓》(收錄于《在我的時代里》),是一部以女性為主角,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小說。
20世紀30年代,海明威根據(jù)非洲的見聞寫了《非洲的青山》,同期還創(chuàng)作了《乞力馬扎羅的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等小說。1940年,海明威以西班牙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著名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后期陸續(xù)寫出了《老人與?!返戎?。而這一時期的海明威到了晚年,他沒有了早期深厚的英雄情結(jié),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洗禮和四次婚姻后,他開始渴望得到一個理想伴侶,至此他筆下的女性形象開始理想化,對于早期作品中對女性的同情與關注有所降低。《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的海倫以及《喪鐘為誰而鳴》中的瑪利亞都是海明威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她們美麗可愛,且也沒有早期女性的弱勢,不再守舊,懂得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海明威賦予了她們傳統(tǒng)女性美麗的外在和新女性堅強、勇敢的特質(zhì)。
通過對海明威早期和晚期作品的女性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與他本人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觀念有著明顯的關系。從他早期對傳統(tǒng)女性受到的壓迫和所經(jīng)歷的生活狀態(tài)表示同情,再到后期作品中對勇敢踏進社會中工作、獨立自主的理想型新女性的贊揚,充分顯示出海明威早、晚期女性形象的不同。他能很好地把對女性的理解和認知運用到形象的塑造中,將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融入到女性所表達的意識中,從而使早、晚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特征大相徑庭,每一位都因創(chuàng)作時間和背景而發(fā)生著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審美價值。
二、海明威的女性觀
(一)海明威女性意識成因及特征
海明威女性觀的變化與海明威的家庭環(huán)境、婚姻狀況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20世紀早期,女權主義運動正處于蓬勃發(fā)展的階段,大街上開始涌現(xiàn)了一批穿短裙、留短發(fā)的新時代女性,她們受女權運動的影響,想要掙脫父權主義的束縛,希望在政治、經(jīng)濟上獨立,追求自我價值。這些女性的出現(xiàn)對海明威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對海明威所刻畫的女性形象影響最大的是他的母親格蕾絲,她喜歡社交,熱衷于女權運動,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觀念在她的身上很少體現(xiàn)。海明威小的時候,她極力想將自己的意志和觀念傾注到兒子身上,讓姐弟倆在穿著打扮方面相同,她的這種做法,在海明威性別意識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很大影響,可以說,格雷絲在釋放自身欲望的同時,也塑造了海明威的雙性傾向。在她的影響下,海明威對女性的社會地位以及生活條件并未過多批判,在寫作中也會站在女性的視角去表達女人的情感意志。加上海明威本人有過四次婚姻,她的四任妻子也都具有獨立品格的新女性特征:哈德莉喜愛旅行、滑雪;波琳是法國《時尚》雜志的編輯,追求新潮,熱愛騎馬、射擊;瑪莎是個新聞記者,個性獨立,喜歡打獵;而瑪麗則擁有深海釣魚的專業(yè)技能。每一位伴侶的形象和性格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讓海明威筆下的女性形象更加真實。也正因家庭和婚姻經(jīng)歷的影響,海明威對于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也越來越渴望理想化,所以他在描寫女性時,在傳統(tǒng)的女性中加入了自己喜歡的元素,塑造了男性視角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后期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逐漸獨立和自由,對傳統(tǒng)女性的描寫也越來越少。從海明威對理想女性形象的描述可知,他欣賞的女性既希望其性格溫婉、忠實,具有隨和、順從的傳統(tǒng)美德,又希望她具有新女性的獨立、自主、勇敢、堅強。這種反差表明海明威在對女性角色的探索中的迷惘。
(二)海明威的女性觀
海明威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因時代不同,在創(chuàng)作時會使各個人物形象產(chǎn)生差異,每個人物都極具時代意義。海明威的《雨中的貓》和《喪鐘為誰而鳴》兩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時代不同而表現(xiàn)出來的舉止行為、女性意識等相差甚遠,從這兩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出,海明威描寫的女性大多是作為審美對象和突出男性形象存在的。他描寫女性時會站在女性的視角去考慮,去傳達女性在男權社會里渴望改變處境的愿望,對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對社會的抗爭也進行了描述,從而使女性形象更加豐滿、現(xiàn)實,這表明海明威對女性的態(tài)度和女性意識是積極、公正的。
《雨中的貓》中美國太太在發(fā)現(xiàn)貓不見以后,并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表現(xiàn)出了一種意識。女權意識的覺醒對女性地位而言,沒有帶來任何改變,女性依舊是被同情的對象,掙扎過后,她們的地位沒有絲毫改變,仍然活在動蕩不安中。這些女性形象,在海明威小說中也如現(xiàn)實社會一樣,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并沒有體現(xiàn),海明威只是從女性的視角細膩地描繪了美國太太被忽視的感受,反映了她渴望得到理解和自由的愿望,折射出那個時代女性主義的思想觀念,并通過美國太太的情緒和丈夫的態(tài)度,表達出自己對女性的同情。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相較于其早期的文學作品,海明威對女性的同情度有所下降,他作品中對于女性的描寫變成了勇敢、獨立、勇于追求幸福的新女性形象,對于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只知道被動接受的女性形象的描寫開始減弱,《喪鐘為誰而鳴》中的兩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就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點。他在該作品中塑造的兩位女性形象體現(xiàn)了其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男性主體意識,克服了個人的性格偏見,對女性形象描寫更加完善。比拉爾在處事方面,勇敢果斷;在政治和權利方面,獨立自由;在戰(zhàn)爭中也沒有絲毫的畏懼。而瑪利亞在遭受了生活的變故之后,依舊熱情似火,主動追求喬丹,爭取自己的幸福,面對敵人也時刻準備著赴死。海明威對這些女性的積極描寫說明了他晚年對女性排斥度降低,他認為女性應該主動地去追求平等的社會地位。海明威賦予了女性形象新的含義,即追求獨立幸福的新女性,突破了傳統(tǒng)女性的審美價值取向。在那個時代,海明威在女性描寫中所體現(xiàn)的新女性的性格特點和思想特征,非常難能可貴。
三、結(jié)束語
在男權制逐漸趨于強勢和女權主義日漸興起的時代碰撞中,海明威筆下的女性形象和意識也不斷發(fā)生變化,并沒有因為傳統(tǒng)男權觀念的束縛而輕視女性,他超越男性的寫作視角,勇于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塑造了很多美麗、善良、忍耐、勇敢、獨立的女性形象,充分表達了自己積極的女性意識。但由于當時女權運動處于雛形狀態(tài),而男權社會和父權文化仍強勢存在,海明威本人善于描寫“硬漢形象”是男權主義者,所以他筆下的女性只是為襯托男性人物的形象而存在的。在當時男權意識濃厚的情況下,海明威還能超越自身性別,對女性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描寫,就值得我們對海明威筆下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識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