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翊 劉迎春
內(nèi)容摘要:中國航海典籍《瀛涯勝覽》真實地記錄了鄭和船隊的海外見聞以及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友好往來。英國漢學家、研究型譯者米爾斯的《瀛涯勝覽》英譯本是迄今為止鄭和航海文獻的首部、最重要的外文全譯本,可謂西方漢學家鄭和航海文獻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將對該譯本中的標題、序言、編輯說明、導言、插圖、注釋、附錄等七種副文本展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副文本在航海典籍《瀛涯勝覽》翻譯中的有效運用發(fā)揮著協(xié)調(diào)多元主體互動、實現(xiàn)多元文本互現(xiàn)、拓展多元文化互通三個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了中國海洋文化的翻譯與國際傳播。希望本研究能夠為中國航海典籍翻譯、中外海洋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等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航海典籍《瀛涯勝覽》;英譯本;副文本解讀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外海洋文化交流歷史文獻的整理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7JZD049)和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山東海洋文化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1DYYJ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季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博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包括典籍翻譯、翻譯與文化傳播等。劉迎春,蘇州大學博士,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包括典籍翻譯、翻譯理論與實踐等。
Title: An Analysis of Use of Paratext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 Ying-yai Sheng-lan
Abstract: Ying-yai Sheng-lan, one of the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gives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of Zheng Hes fleet and Chinas friendly contact with the nation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ing-yai Sheng-lan by J. V. G. Mills, a British sinologists and scholar translator is the first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translation of documents on Zheng Hes navigation, having an academic status of the masterpiece research product by western sinologists. The current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xtensive use of such paratexts as the title, preface, editorial notes, introduction, illustrations and maps, footnotes and appendices in Mills translation.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effective use of paratext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 Ying-yai Sheng-lan have well facilitated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by enabling the multiple cultural mediators—the source-text author, the translator, the publisher and the readers—to co-function, and the many-facet paratexts—research data of the source-text and the target text—to co-exist for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text and better reception of the target-text, thus bridging the gap of Sino-foreign maritime cultural exchang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is conducive to the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literature, and to the global transmiss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Key words: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 Ying-yai Sheng-lan; English translation; paratextual analysis
Authors: Ji Yi, Ph. 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t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is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mail:sdjiyi@163.com. Liu Yingchun, Ph. 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t Suzhou University, is professor and Master Supervisor at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116026,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mail:liuyingchun@dlmu.edu.cn
一、引言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航海壯舉為我國以合作共贏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體系構建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最為集中、全面和豐富”地記載鄭和下西洋史實的航海典籍《瀛涯勝覽》如實地記載了中國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載體的和平友好的中外交流史實(張箭,《馬歡的族屬與瀛涯勝覽的地位》144)。在當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背景之下,通過研究《瀛涯勝覽》來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海洋文明與中外文化交流歷史,更凸顯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王海燕、季翊46)??v覽《瀛涯勝覽》研究的學術史,我國史地研究專家馮承鈞(1935)、英國漢學家米爾斯(J. V. G. Mills,1970)及我國明史研究專家萬明(2018)先后對其不同版本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整理與考證。其中,米爾斯在專注世界航海史研究的英國哈克盧特學會(Hakluyt Society)支持下,選取馮氏校注本進行翻譯,出版了《瀛涯勝覽》英文譯注本。作為《瀛涯勝覽》唯一的英語譯本、在西方世界的首個全譯本(張箭,《迻譯瀛涯信達雅》479)、最重要的外文譯本(萬明209),米氏英譯本向西方世界還原了我國古代和平友好的海洋外交歷史,也對推介我國的海洋文化與造船航海技術功不可沒。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對原著的翻譯,米爾斯還在該譯本中添加了洋洋灑灑近85%篇幅的副文本,凝煉了其對于中國古代航海歷史的大量研究成果,可見其獨具匠心。然而,目前研究《瀛涯勝覽》米氏英譯本的文章僅寥寥幾篇,對其中極具史料價值的副文本更是無人問津。鑒于此,本文將從副文本的理論視角解讀《瀛涯勝覽》米氏英譯本,力圖揭示該譯本在對外傳播中國航海文化、促進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法國敘事學理論家杰拉德·熱奈特于1979年首次提出副文本的概念,與傳統(tǒng)意義的“文本”即“正文本”相對應,指稱“在正文本和讀者之間起協(xié)調(diào)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語和非言語的材料”(Genette 1)。根據(jù)副文本出現(xiàn)的空間位置,熱奈特歸納出內(nèi)副文本與外副文本兩種類型:前者包括在文本內(nèi)部呈現(xiàn)的標題、序言、導言、腳注等信息,是文本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要素;而后者則囊括外在于文本成品的、由譯者與出版者為讀者提供的信息,包含與文本成品相關的廣告、信函、評論、訪談等,間接影響作品的成功推介。在我國的翻譯研究領域,副文本理論重點應用于翻譯批評、文化翻譯、譯者行為、譯創(chuàng)過程等研究之中,拓展了翻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劉虎91)?;诖耍瑥母蔽谋疽暯墙庾x《瀛涯勝覽》英譯本,揭示米爾斯采取的文本翻譯策略與文化翻譯目標,對于豐富中國典籍翻譯研究內(nèi)涵,提高科技典籍翻譯實踐的質量,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學術意義與應用價值。
二、《瀛涯勝覽》英譯本的副文本解析
本文聚焦《瀛涯勝覽》米氏英譯本中的15種內(nèi)副文本。該譯本共412頁,譯文正文本僅占111頁,而譯文中又有近半的篇幅也屬于副文本范疇的腳注,因此,該英譯本整個篇幅的85%都是內(nèi)容豐富、類型多樣的內(nèi)副文本,格外引人注目,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限于篇幅,本文僅對與該譯本的正文本內(nèi)容關系最密切的7種內(nèi)副文本進行解析,而封面、扉頁、版權頁、目錄、圖例說明、致謝、參考書目、索引等8種副文本在此不再贅言。
1. 標題(Title)
標題出現(xiàn)在封面與扉頁之中,實現(xiàn)“為文本成品命名、表明文本主題、吸引目標讀者”的基本功能(Genette14)。在《瀛涯勝覽》米氏英譯本的封面上,標題與副標題上下依次排列。米爾斯首先列出“Ma Huan Ying-Yai Sheng-Lan”的標題,展示了原著作者,同時采用威妥瑪氏拼音法翻譯了原著標題。對于西方讀者來說,這個音譯的標題只是一種來自異域的語言符號,能夠確保他們更充分地領略異域文化。米爾斯隨后又列出副標題“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將原著標題準確地意譯為“大洋沿岸全觀”(張箭,《迻譯瀛涯信達雅》479)。關于該副標題的譯法,米爾斯在其后的序言中給出了詳盡的解釋:在此之前,眾多漢學家對《瀛涯勝覽》書名給出了不同的譯法。在對鄭和下西洋史實進行深入探究,并委托中外學者對譯文初稿進行反復校對的基礎之上,米爾斯又加上了意譯的副標題,以確保該書的標題譯名盡量忠于原著的精神實質。“survey”一詞的巧妙運用,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該典籍詳細記載鄭和船隊所到國家社會面貌這一現(xiàn)實,表意準確、匠心獨運。
2. 序言(Preface)
序言獨立于正文本而存在,內(nèi)容直接針對讀者展開,是讀者進入“正文本”之前了解譯者、原作與譯作的關鍵性“門檻”(Genette 132)?!跺膭儆[》米氏英譯本的序言由米爾斯本人撰寫,是典型的“原創(chuàng)性序言”(Genette 1),通過譯者主導的副文本要素操縱讀者的理解與接受。序言展示了鄭和下西洋的時代背景、馬歡原作的重要意義、該譯作的目標讀者、出版意圖等重要信息。米爾斯直言,馬歡所著《瀛涯勝覽》是對鄭和下西洋這一人類歷史上偉大航海奇跡的“最為充分、最為有趣的描繪”,翻譯該典籍能夠為包括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在內(nèi)的關注航海歷史的專門學者提供一手的“原始資料”(Mills xi)。誠然,該序言擲地有聲地表達出譯者對于原作的欣賞,烘托出該譯本的無窮魅力,同時也預設了潛在的目標讀者群體,向讀者發(fā)出信號,吸引他們進行進一步的閱讀。另外,米爾斯也對該譯本的體例結構進行了說明,向讀者展示了該著作的翻譯目的以及譯著的內(nèi)容框架,并說明了他遵循了出版商的出版要求。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方便讀者對整本譯著結構形成宏觀的把握,另一方面,也促使出版商這一重要的譯介主體走向臺前,通過凸顯其出版意志與愿望,向讀者明確展現(xiàn)該譯本的價值。
3. 編輯說明(Editorial notes)
作為漢學家兼譯者的米爾斯還發(fā)揮著編者的作用,他使用5頁的篇幅分別對與社會文化、語言運用相關的兩類信息的翻譯細節(jié)進行了說明。其中,社會文化信息涵蓋天文學、航海技術、紀年日期、計量單位等方方面面,為西方讀者提供了全面詳細的中西方文化參照,展現(xiàn)出米爾斯向英語世界譯介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一片苦心。而針對翻譯過程中的某些語言運用方面的信息,例如威妥瑪氏拼音法的使用、部分中國文化專有項的命名方法及其英語音譯名的具體指稱意義,米爾斯也給出了詳細的說明。可見,“編輯說明”從譯者與編者的角度出發(fā),對譯文文本生產(chǎn)過程中可能影響讀者理解的內(nèi)容進行補充性說明,其目的在于影響讀者的閱讀過程與認知機制。這充分展現(xiàn)了副文本是翻譯活動中多重主體進行有效溝通的平臺,并起到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4. 導言(Introduction)
導言主要交代譯本內(nèi)容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文化內(nèi)涵等信息,通過信息補充與語境建構,為讀者閱讀與接受正文本提供重要的“前理解”體驗(金宏宇等262),幫助實現(xiàn)譯本的文化傳遞與跨文化接受?!跺膭儆[》米氏英譯本的導言多達66頁,主要包括“鄭和與他的七次航行”和“馬歡與他的著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詳細介紹了鄭和生平、鄭和寶船、隨從人員等相關背景信息,同時評價了中國這一偉大航海壯舉在亞洲外交、貿(mào)易等方面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第二部分塑造了馬歡客觀、公正的譯員與作家形象,揭示了該部著作的重要價值,對比了原著的三本版本,并對比分析了記載鄭和下西洋史實的另外幾本重要典籍。
通過客觀的信息補充和闡釋,“導言”充分呈現(xiàn)了解讀譯本正文本所必備的廣闊歷史文化背景,向讀者打開了了解鄭和下西洋史實與《瀛涯勝覽》原作的窗口,拓展了信息闡釋與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另外,借助譯者主體意志的流露以及原作者形象的刻畫,“導言”彰顯了譯者、原作者在正文本之外的“顯身”,實現(xiàn)譯者、原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互動。總之,“導言”使讀者接下來的譯本正文本理解與接受成為水到渠成之事。
5. 插圖(Illustrations and maps)
鑒于中西方歷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向西方譯介中國典籍的過程中,“插圖”能夠呈現(xiàn)直接的視覺映像、傳神地刻畫異域之美,消除跨文化翻譯所帶來的閱讀障礙與文化陌生感,讓譯文成為更加直觀明了的信息傳輸工具。《瀛涯勝覽》英譯本共附12幅插圖,總體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首先,12幅插圖涵蓋人物肖像、區(qū)域地圖、過洋牽星圖、船型圖、航線圖等五種類型,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第二,這些插圖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分布于譯文正文本的不同章節(jié)之中以及不同類型的副文本之中,位置靈活,但都緊密圍繞全書的信息闡釋,有效地對譯本內(nèi)容進行立體化呈現(xiàn)。例如,米爾斯引用插圖《鄭和寶船》,來輔助“導言”中對鄭和船隊船只配置的介紹。第三,米爾斯擅用插圖與文字相配合的多模態(tài)方式,圖文互釋,相輔相成,發(fā)揮了插圖用于輔助傳遞信息的重要功能。例如,在附錄中,米爾斯引用4幅過洋牽星圖,介紹了中國古代航海家通過測量星宿高度來確認航行位置的牽星術。為了方便讀者了解這種天文航海技術,米爾斯對每一幅過洋牽星圖都進行了詳細說明,非常符合該科技典籍譯本的特征,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專業(yè)讀者的閱讀需求。
總之,米爾斯通過添加插圖,并輔以文字解釋,圖文并茂地深入挖掘了鄭和下西洋背后的歷史、地理、科技、文化背景,提升了譯本信息的立體化呈現(xiàn)效果,實現(xiàn)了圖文之間、譯本內(nèi)外之間、古代史實與當代讀者之間的有益互補。
6. 腳注(Footnotes)
“注釋”是譯者直接介入譯本的重要場所,與譯文之外的其他副文本相輔相成,為讀者提供理解譯文正文本所需的語境內(nèi)容?!跺膭儆[》英譯本的注釋占據(jù)了譯文正文本的過半篇幅,主要通過給正文添加腳注來實現(xiàn)?!澳_注眾多、形式多樣”是該譯本翻譯策略的一大特色(王海燕、季翊48)。這些腳注浸透到語言的內(nèi)部,深入挖掘了東方世界的歷法文化、宗教文化、農(nóng)耕制度、音樂藝術、經(jīng)濟貿(mào)易、地名指稱等方面的文化背景信息,并對原作內(nèi)容進行了細致的考證辨析。米爾斯所用的腳注主要涉及的幾種功能類型詳見表1。
從表1統(tǒng)計可知,米爾斯采用大量的腳注對譯文正文本做了詳盡的信息補充、互文考證以及語言學信息辨析,成功構建了理解譯文的信息網(wǎng)絡與文化場域,成功滿足了典籍翻譯活動“源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的互動要求”(王宏13)。同時,作為研究型的譯者,米爾斯還通過在腳注中插入自己對于原作的評價勘誤以及對于譯作的翻譯說明,再次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凸顯了副文本協(xié)助體現(xiàn)譯者意志的重要價值。
7. 附錄(Appendices)
在譯文正文本之后,米爾斯用171頁的篇幅添加了8篇文章作為該譯本的附錄,構成了該書占比最大、分量最重的副文本。米爾斯在序言中直言,這些附錄對于《瀛涯勝覽》密切相關的諸多周邊信息進行闡釋,個別內(nèi)容的考證在歷史上“實屬首次”(Mills xiii)。這些附錄所涉及的標題和具體內(nèi)容詳見表2。
表2的統(tǒng)計表明,研究型的譯者米爾斯充分利用附錄這一文后副文本信息對《瀛涯勝覽》一書及鄭和下西洋相關史實做了全面考證,凸顯了該譯本“集譯著、專著、工具書、原始數(shù)據(jù)書于一體的綜合性專著”的重要價值(張箭,《迻譯瀛涯信達雅》479)。筆者通過梳理8個附錄的具體內(nèi)容發(fā)現(xiàn),米爾斯的該部譯作在鄭和研究與中國古代航海與技術研究方面,都實屬西方漢學家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另外,米爾斯甚至將其對于中國海洋文化與古代中外交流的相關研究也囊括其中,著實為該譯本的專業(yè)性、全面性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種獨立于譯文正文本之外的附錄,為米爾斯能夠跨越到原作的內(nèi)容框架之外展開豐富相關背景信息的介紹與論證提供了便利條件與廣闊空間,成為譯者彰顯主體性、拓展社會文化信息互動的一種有益嘗試。
三、《瀛涯勝覽》英譯本中副文本的作用
米爾斯通過多重副文本的信息補充與闡釋,為《瀛涯勝覽》的譯者、作者、出版商、讀者等譯介過程多元主體的成功顯身提供了平臺,有效構建了原作、譯作與其他相關文本之間關系的相互協(xié)商,也實現(xiàn)了圍繞在該譯本內(nèi)外的多元文化的立體化呈現(xiàn),形成了形式豐富、內(nèi)容詳實、多元互動、內(nèi)外環(huán)流的副文本信息,拓展了整部譯作的認知視野與文化語境,對該著作從一部翻譯作品成功提升為一部綜合性研究著作奠定了基礎。
(一)協(xié)調(diào)多元主體的互動
譯介活動因其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復雜性涉及多個參與主體。在《瀛涯勝覽》米氏英譯本中,副文本為譯者、原作者、出版商及讀者等多元主體的共現(xiàn)互動提供了機會。
首先,副文本為譯者彰顯其主體性提供了直接的言說空間。在譯者注與腳注中,米爾斯通過翻譯過程中語言學辨析信息的闡釋、翻譯方法的說明等副文本信息充分展示自己的翻譯主張,示范了其譯文實現(xiàn)“忠于原文、方便讀者”這一翻譯目標的過程(王海燕、季翊49)。另外,米爾斯通過在副文本中直抒胸臆的評價、旁征博引的考證、循名責實的思辨,將自己對原作的先驗性理解傳達給讀者,為譯文正文本添加了豐富的背景信息,構建了多元、立體的時空環(huán)境,生成了體現(xiàn)譯者主體意識、溝通譯者與其他多元主體有效互動的開放性場域。
其次,在導言中,米爾斯通過實現(xiàn)原著作者的顯身,引導讀者重視原作者“對于原作意義的規(guī)定性”(劉亞燕31)。米爾斯指出,作為鄭和下西洋的隨行譯員,馬歡對所見所聞給予了客觀的評價,且大多采用積極、正面的視角向讀者描繪令人稱奇的民情風俗、文化風貌。米爾斯通過這一導言內(nèi)容的闡釋,向讀者強調(diào)了原作者參與譯本翻譯活動的宏觀影響,還原了《瀛涯勝覽》文本內(nèi)容的真實性,有利于引導讀者對譯本的解讀與接受。
另外,在該譯本的副文本中,米爾斯也透露了出版商對于該譯本多方面的影響。出版商作為文本譯介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會直接影響譯本的內(nèi)容選擇、結構編排等流程,是翻譯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主體之一(馮全功、張慧玉41)。米爾斯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該譯本的目標讀者之一就是出版商英國哈克盧特學會的全體成員,該譯本的體例結構遵循出版商的出版要求,腳注的長度與附錄的數(shù)量也都在出版商的授意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縮減。可見,出版商在該譯本的翻譯與出版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這一航海典籍的成功出版,也從內(nèi)容、結構上對譯著的最終成品有一定程度的規(guī)約。
最后,米爾斯也通過多重副文本的信息呈現(xiàn)與文化構建,幫助讀者實現(xiàn)與其他主體的多元互動。這種互動關系以顯性互動與隱性互動兩種不同形式存在。第一,米爾斯在序言中直接指明該譯著面向的“目標讀者群體”(Mills xi)。在編輯說明中,解釋為何特別關注明朝我國重量、長度的計量單位信息時,米爾斯也坦言這部分內(nèi)容會對研究貨幣制度、空間距離的相關學者大有裨益。同時,除了這種顯性的互動,副文本中也存在讀者與譯本、與其他主體的隱性互動模式,即讀者沒有直接顯身,但副文本的意義歸屬卻非常明確地指向讀者這一接受群體。例如,在序言、導言與附錄中,米爾斯都對鄭和下西洋與馬歡撰寫《瀛涯勝覽》一書的多重背景信息進行了交代,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而且能夠拓寬讀者對譯本的解讀視野。而在譯者注與腳注中,米爾斯也對翻譯方法、文本內(nèi)容等直接影響讀者譯文閱讀體驗的信息進行了說明??傊?,米爾斯利用副文本在譯作與讀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繼而影響讀者的閱讀感受與譯作的接受機制(Kovala 123)。
(二)實現(xiàn)多元文本的互現(xiàn)
在《瀛涯勝覽》米氏英譯本的副文本信息中,米爾斯共引用、參考了50條中文文獻與207條外文文獻以及64幅地圖。其中,中文文獻涉及我國7個不同歷史時期學者的研究成果,而外文文獻則將英、法、荷、美等多國家漢學家的著作悉數(shù)囊括其中??梢?,在考證如此豐富的中外圖文文獻基礎之上成書的《瀛涯勝覽》米氏英譯本,對于鄭和研究的造詣之深是顯而易見的。萬明教授評價該譯本為“集中體現(xiàn)了西方與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萬明209),成為《瀛涯勝覽》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西方譯本。同時,米爾斯在副文本中基于這些參考文獻進行了多重考證辨析與信息闡釋,這些參考文獻也成為該譯本中重要的副文本要素,形成了多元文本互動的局面。
首先,在導言中,米爾斯通過對比《瀛涯勝覽》的不同版本,說明了選擇馮承鈞的校注本進行翻譯推介的意圖。在米爾斯之前,對《瀛涯勝覽》較為系統(tǒng)的權威的版本考證工作是由馮承鈞完成的。他對該書最重要的原本《國朝典故》、足印本《紀錄匯編》與改編本《勝朝遺事》做了詳細校注,并綜合了包括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譯注章節(jié)在內(nèi)的眾多中西研究成果,于1935年出版了《瀛涯勝覽校注》一書。馮氏校注本糾正了明清時期眾多版本中的錯誤,對不必要的刪減進行了增補,并基于一系列的史實梳理修正了“不同版本之間相互矛盾的內(nèi)容”(Mills 40)。米爾斯在導言中將這些細節(jié)一一呈現(xiàn),展示了米爾斯作為漢學家精益求精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他將《瀛涯勝覽》的翻譯工作融入到自己專注中外交流史的漢學研究之中,以內(nèi)容框架、體式特征、史實還原等維度為切入點,全面梳理了《瀛涯勝覽》不同版本的復雜流變過程與各版本之間的關系。這種副文本信息,利于立體化地勾勒出原作演變與研究的歷史圖景,有力拓展了西方讀者對于該譯作的認知維度,大大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
同時,米爾斯聯(lián)系原作的其他相關文本,呈現(xiàn)不同文本之間的間性互動,為烘托《瀛涯勝覽》的作品魅力提供了多維的、廣闊的闡釋空間。在導言中,米爾斯直言,雖然《明史》、《東西洋考》等重要典籍也都記載了鄭和船隊在各國的所見所聞,但相比而言,在所列國家數(shù)量、內(nèi)容的詳實程度、問世時間等角度,《瀛涯勝覽》都是我們了解15世紀亞洲各國風情面貌以及中外交流史的“最好資料”(Mills 44)?;诖?,讀者在閱讀譯文正文本之前,就已經(jīng)通過譯者提供的先驗體驗,對原作的成書背景、內(nèi)容體系、重要意義等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這為構建讀者完整的認知框架與接受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在腳注與插圖中,米爾斯也多次使用互文注釋,對譯文正文本信息進行多方考證與辨析。在腳注中,米爾斯擅用其他文本中的信息內(nèi)容,為其對該譯本中內(nèi)容的翻譯及解釋提供佐證;而在插圖中,米爾斯還通過直接引用取自于其他文獻中的插圖,對該譯本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說明。這種多元文本之間的互現(xiàn)呼應,折射出該譯本之外豐富的外部信息,為讀者理解文意提供了詳實的參考,消解了源語與目的語語境的隔閡(王琴玲、黃勤83)。
(三)拓展多元文化的互通
翻譯作品中“外域文化的異質性”在目的語讀者與原作之間形成了重重障礙,造成閱讀過程中讀者“闡釋能力”的不足(孫藝風46)。要跨越這些障礙,為讀者提供相關的信息,必要的文化語境解說就成了譯者的最優(yōu)選擇。在該譯本中,米爾斯就通過副文本信息將古代東方的社會文化面貌真實介紹給西方讀者,拓展了多元文化互通的途徑。副文本的這種功能,主要通過闡釋社會文化現(xiàn)象與補償文化缺省問題來實現(xiàn)的。
首先,當譯文正文本中隱含一系列會影響讀者閱讀體驗的文化背景時,米爾斯就會通過副文本來補充闡釋這些文化現(xiàn)象。例如,為了向西方讀者揭示中國航海家鄭和能夠完成七下西洋這一壯舉的緣由,米爾斯首先使用副文本信息解釋了其文化背景。他在導言與插圖中,對主導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進行了詳細的刻畫,評價他憑借“偉大的覺醒”引導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的年代”(Mills 3),并引用肖像圖展示明成祖英明睿智、胸懷寬廣的王者氣度,描述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文化背景。隨后,米爾斯使用插圖、腳注和附錄,對中國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解析,從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天文定位導航技術三個方面向西方讀者揭秘了鄭和下西洋成功的科技支撐力量??梢姡蔽谋局形幕畔⒌年U釋,為西方讀者窺探中國海洋文化與中外交流歷史打開了一扇窗。
其次,譯文正文本中出現(xiàn)的某些文化意象在西方文化中存在文化缺省,會影響目標讀者對譯文的準確理解。對此,米爾斯使用副文本進行了文化補償性說明(黃培希78)。例如,針對“觀音”這一東方宗教文化專有項,米爾斯在正文中將其音譯為“Kuan yin”,既不影響讀者的順暢閱讀體驗,又強調(diào)了它所傳達的中國文化特色。但這一東方特有的、在西方文化中無法直接對應的文化專有項,僅僅依靠音譯法勢必會影響西方讀者的理解與接受。針對這一文化缺省現(xiàn)象,米爾斯在腳注中添加了“The goddess of mercy(仁慈之女神)”進行翻譯補償,采用西方讀者更能接受的歸化翻譯策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了該宗教文化專有項的內(nèi)涵,在西方讀者與東方宗教文化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四、結語
米爾斯在深入研究中國航海典籍《瀛涯勝覽》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翻譯時通過運用標題、序言、編輯說明、導言、插圖、注釋、附錄等副文本形式對譯文讀者可能需要了解、隱含于原著中的各背景信息進行了補充,成功地將鄭和航海典籍《瀛涯勝覽》譯介給英語世界的讀者。研究發(fā)現(xiàn),該譯著的副文本可以協(xié)調(diào)譯者、原作者、出版商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實現(xiàn)譯作與原作不同版本以及與其他相關著作的互現(xiàn),還可以拓展文本內(nèi)外文化信息的互通。希望本研究能夠引起更多學者對中國航海典籍翻譯研究的關注,以翻譯為媒介推動中國悠久航海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fā)展。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馮全功、張慧玉:論圖書翻譯出版中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責任與互動?!吨袊霭妗?(2017):39-43。
[Feng, Quangong and Zhang Huiyu. “On the Major Stakehold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ac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of Books.”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6 (2017): 39-43.]
Genette, G.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7.
黃培希:副文本與翻譯文化建構——以艾爾薩·威斯《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英譯為例。《上海翻譯》3(2018):73-79。
[Huang, Peixi. “Paratexts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angdi Neijing Suwen by IlzaVeith.”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3 (2018): 73-79.]
金宏宇等:《文本周邊——中國現(xiàn)代文學副文本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Jin, Hongyu, et al. Around the Texts: Paratextual Studies of China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uhan: Wuhan UP, 2014.]
Kovala, U. “Translation, Paratextual Mediation, and Ideological Closure.” Target 1 (1996): 119-147.
劉虎:國內(nèi)翻譯副文本研究回顧(2008-2019):問題與對策?!锻鈬Z文研究》6(2020):91-103。
[Liu, Hu. “A Review of Para-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ese Context (2008-2019):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6 (2020): 91-103.]
劉亞燕:副文本在翻譯中的多維建構與時空解讀。《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4(2018):29-35。
[Liu, Yayan.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n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4 (2018): 29-35.]
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Ma, Huan. Ying-yai Sheng-lan. Anno. Feng Chengju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5.]
Mills, J. V. G. Ma Huan: Ying-yai Sheng-lan ‘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 (1433),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text edited by Feng Cheng-Chun,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appendices. London: Cambridge UP, publish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1970.
孫藝風:《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Sun, Yifeng. Perspectives,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Beijing: Tsinghua UP, 2004. ]
萬明:明代馬歡《贏涯勝覽》版本考?!段氖贰?(2018):205-244。
[Wan, Ming. “Research on the Versions of Ying-yai Sheng-lan Composed by Ma Huan in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 (2018): 205-244.]
王海燕、季翊:航海典籍《瀛涯勝覽》的地名英譯研究?!吨袊萍挤g》3(2020):46-49。
[Wang, Haiyan and Ji Yi.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 Ying-yai Sheng-la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 3 (2020): 46-49.]
王宏:中國典籍英譯:成績、問題與對策?!锻庹Z教學理論與實踐》3(2012):9-14。
[Wang, Hong.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3 (2012): 9-44.]
王琴玲、黃勤:從副文本解讀林太乙《鏡花緣》英譯本。《中國翻譯》2(2015):81-85。
[Wang, Qinling and Huang Qin. “An Analysis of the Paratexts in Lin Tai-y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ing Hua Yuan.”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 (2015): 81-85.]
張箭:馬歡的族屬與《瀛涯勝覽》的地位?!段髂厦褡宕髮W學報(人文社科版)》6(2005):144-149。
[Zhang, Jian. “The Ethnic Feature of Ma Huan and the Status of Ying-yai Sheng-lan.”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6 (2005): 144-149.]
——:迻譯《瀛涯》信達雅,研究“西洋”功力深——英國漢學家米爾斯的英語譯注本《瀛涯勝覽》評介?!遏吣鲜穼W》1(2014):477-485。
[---. “Review of British Sinologist Mills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Ying-yai Sheng-lan.” Jinan Historical Studies 1 (2014): 477-485.]
責任編輯:胡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