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濤
沈陽礦務局中學
《涉江采芙蓉》作為第一人稱的一首詩,其中的主人公也就存在著多種解析方式。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采芙蓉一事,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印象便是以女子思念遠方所愛之人的景象,教師可根據不同性別角度展示不同的教學內容。
師:同學們知道古代是怎樣異地戀的嗎?在古代異地戀只能通過書信的方式進行溝通,考取功名之人的書信不僅滿是思念之意,在字里行間更是有著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和知識,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名為《涉江采芙蓉》的古詩詞。
師:涉江采芙蓉這個名字,同學們猜一下作者是男性還是女性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展開對教材內容的閱讀。(學生閱讀)
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導入能夠以較高的學習興趣參與其中,異地這一從古到今始終存在的話題融入到教學導入中也能夠使學生較為感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參與。[1]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展開關于作者的探討和表達,幫助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問題的導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問導學”將詩歌重點內容進行問題的設置,然后以師生探究的方式進行互動,激發(fā)同學們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上課范圍。
師:同學們的閱讀都結束了嗎?那么哪位同學想要表達一下自己對作者性別的猜測和依據呢?
生:老師我覺得應該是男的寫的,因為古代男子經常因為工作和考取功名一類的事“少小離家老大回”,在外地的時候偶然看到了美麗的蓮花,自然也會通過蓮花回想起遠在家鄉(xiāng)的妻子,而且在“蘭澤多芳草”的情況下他還是選擇關注了蓮花,也能夠當作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典故。在采摘蓮花之后他也發(fā)現自己的愛人遠在家鄉(xiāng)而自己已經離家很遠了,然后得出了憂傷以終老的結尾。
師:兩位同學說得都非常好,有理有據而且邏輯清晰語言流暢,但是在老師看來,無論作者是男是女,這首詩都表達了多種情感。作者在詩中從景象聯(lián)想到主人公和抒情的對象,這就是古典詩歌中較為著名的對寫。
師:在寫作中作者沒有直接對個人情感進行表達,而是通過對方的角度由彼及此展開描寫,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含蓄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表達的方式同學們有沒有覺得熟悉?
生:老師那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好像就是這樣寫的。
師:對沒錯,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就是通過在親人的角度描寫自己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這種寫作方式能夠以多個視角的切換更加深入地展示基礎情感。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以作者身份作為基礎的詩歌切入點,并在尋找線索的過程中對詩歌進行充分的解析,甚至其中較為復雜的部分仍能夠在交流和探索中得到正確的答案。教師在后續(xù)的教學中進行清晰的講解,幫助學生在理解文章表象的同時對詩詞的含義及寫作方式等進行深入的解析,使學生正確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內容。
在內容解析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現代白話的翻譯進行對照:
我踏過江水去采荷花,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遠方的愛人。
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xiāng),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要分隔兩地不能在一起,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xiāng)。
師:同學們覺得這樣翻譯對嗎?有什么問題嗎?
生:還是沒說明白作者的身份???
師:沒錯,本文背后主人公的身份就是本次賞析的主要內容,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一下多個視角切換的方式,試一下哪個更加合適呢?(學生閱讀)
師:在閱讀中不難發(fā)現主人公視角的變化對詩歌的內容會造成直接的影響,以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收獲不同的閱讀體驗,這便是詩歌中“對寫”的魅力所在。
在學生進行男女主人公身份切換的過程中,每一次切換性別便是一次重新的閱讀和解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通過不同身份的理解對詩詞形成不同的認知,理解在詩歌中“對寫”的寫作方式及寫作特點。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應用自身思維能力展開自主聯(lián)想,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想法和思維,提升學生對詩詞的理解程度。[2]
通過這樣的古詩詞教學課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對詩詞的分析不應流于表面,應在解析的過程中借助多種信息和渠道展開聯(lián)想,對文章背后的深層含義進行解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借助其他方式展開,如小話劇、作畫等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種展現方式,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引導學生發(fā)現文章深處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