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yōu)勢核心是人才優(yōu)勢?!毙麄魉枷牍ぷ魇钦涡?、政策性、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沒有幾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沒有高素質、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當前,社會環(huán)境、輿論生態(tài)、傳播格局等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效開展宣傳思想工作面臨多方面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戰(zhàn)線隊伍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四力”要求是我國新聞工作者調查研究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具體化、形象化、時代化表達,是對調研能力要求的延伸拓展,為新的時代背景下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提供了方法論原則、指出了切實可行的路徑。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本質就是做人的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站穩(wěn)人民立場,深入實際、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這是宣傳思想隊伍增強“四力”的內在邏輯。面對國內國際新形勢、意識形態(tài)領域新態(tài)勢、信息化發(fā)展新趨勢,夯實“四力”基本功,全面提升政治素質、理論水平、業(yè)務能力、工作作風,既是克服媒體人“本領恐慌”,體現(xiàn)記者職業(yè)精神、專業(yè)素養(yǎng)的有效抓手,也是深化信息生產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新聞報道質量水平的應有之義。
堅持調查研究,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洞察時代大勢,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推動新時代發(fā)展的強大武器。重視調查研究,同樣是黨的歷代領導人對新聞工作者的一貫要求,也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功和生命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聞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徑;只有堅持調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鍛煉成思想端正、作風扎實、業(yè)務過硬的新聞工作者?!鄙钊雽嶋H、調查研究對于宣傳思想工作意味著什么?如何大力弘揚優(yōu)良作風,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老一輩工作者用實踐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新聞名家無不勤于、善于“跑”新聞,無不源自扎實深入的調研采訪。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下,一代代新聞工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開展調查研究,著眼大局大勢、落筆百姓民生,或聚焦影響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或針對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特點新趨勢,采寫的不少名篇佳作影響深遠、觸動人心,為深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彰顯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推動各項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方法、路徑,更是必須遵循的辯證唯物論思想路線。在一些時期,業(yè)界對調查研究的忽視、輕視曾引發(fā)嚴重后果,留下深刻教訓?;ヂ?lián)網時代,新聞信息被快速生產、快速傳播、快速消費,信息渠道越來越多元、便捷,有人認為需要較高時間成本及多方面投入的深度調研、實地調查費時費力,“效率低”“不劃算”。然而,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不單是信息的快速傳遞,“碎片化”并不是浮光掠影、斷章取義,“個性化”也不是主觀片面、以偏概全,新聞報道需要搶抓“第一落點”,追求先聲奪人,更需要高度、深度、廣度。對新聞輿論工作來說,內容永遠是根本,好的新聞報道永遠要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優(yōu)質內容的關鍵始終在于堅實的實踐基礎,調查研究現(xiàn)在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
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凝聚著新聞史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更體現(xiàn)出新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都要求我們的領導工作和領導干部必須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毙碌臅r代背景下,新聞工作者要一如既往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用腳奔走、用眼洞察、用腦思量、用筆抒發(fā),了解人民所思所盼,為民謀利、為民解憂,才能真正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一是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新聞工作者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首要的就是增強腳力,在奔走中與人民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強化溝通了解、增進理解信任,培養(yǎng)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更好地去傾聽、去發(fā)現(xiàn),才會心中有數、筆下有情,發(fā)揮好黨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新聞大家穆青對人民有深厚感情,“勿忘人民”是他跨越半個世紀記者生涯的座右銘。穆青善于與人民群眾交朋友,常懷愛民憂民的赤子之心,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生動闡釋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穆青認為:“要做一個有成就的記者,必須熟悉我們的國情和民情,必須熟悉我們的歷史、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政策,必須懂得基層社會、基層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須懂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自覺地建立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這在今天仍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二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唯物史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比嗣袷峭苿託v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和實踐經驗,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問計于民,是新聞輿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與群眾觀點的具體運用,是獲得正確認識的前提。
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新生事物,社會上一度刮起懷疑、抵觸之風。新聞名家范敬宜在《遼寧日報》做記者時,針對“生產隊自主權改革搞過頭了”的社會輿論,他扎實調研、深入思考,寫出了經典述評《莫把“開頭”當“過頭”》,旗幟鮮明地提出,黨的政策是否正確,感受最深的是廣大農民,回答事情“過頭”還是“開頭”的問題,關鍵要看改革實踐的效果是什么、廣大農民怎么看,對撥亂反正和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新時代新征程上,新聞媒體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凝聚力量推動發(fā)展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艱巨。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如何把準百姓關切、抓住發(fā)展關鍵,增強宣傳思想工作實效性,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如何更有效地進行輿論斗爭,營造有利中國發(fā)展的輿論環(huán)境?如何積極應對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上敲響“定音鼓”?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充分踐行“四力”,運用調查研究這一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準確把握世情黨情國情,“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yǎng)結合起來”,找準工作切入點結合點,推動社會系統(tǒng)順暢運行。
近年來,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zhàn),不少新聞媒體聚焦輿論場上的熱點、焦點、難點,開展扎實充分的調查研究,以“四力”鍛造了大量深度調研報道精品。在經濟參考報的《青?!半[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澎湃新聞的《疫情下的代孕市場》等報道中,記者敏銳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多種形式掌握了真實、豐富、生動的一手信息,由“現(xiàn)象”觀“走向”,在千頭萬緒中多方求證、獨立思考、抽絲剝繭、還原真相,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新聞記者要不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充分了解真實情況、探求客觀規(guī)律、把握內在聯(lián)系,在報道中有的放矢、“破”“立”并舉,做好凝聚人心、鼓舞干勁工作,有效履行新時代職責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當前,社會輿論的生成發(fā)展更加多元復雜,新興信息平臺的議題設置、輿論動員能力日益增強,主流媒體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迫在眉睫。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要求,大力弘揚調查研究傳統(tǒng),圍繞“四力”強化能力建設,鍛造過硬素質、過硬本領、過硬作風,不斷提高履行職責使命的能力水平。
“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腳底板下出新聞”,任何時代,新聞記者都應俯下身、沉下心,不斷強化“走”的能力。1984年10月,時任《經濟日報》記者羅開富經報社批準,開始沿紅軍長征原路徒步采訪,一路上數次遇險,歷盡艱難,368個日日夜夜,走完長征全程的同時,羅開富幾乎每天寫一篇見報稿件,將長征路上沿途百姓的真實生活、二萬五千里所凝聚的長征精神生動呈現(xiàn)給讀者,踐行了新聞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今天,信息技術發(fā)展為新聞采訪提供了極大便利,一些記者慣于“搜材料”“攢稿子”,僅通過上網瀏覽信息、打電話發(fā)微信完成采訪,這樣的新聞產品輕則不夠深入、生動,重則流于主觀臆測、跟風式判斷,造成失實?;ヂ?lián)網時代,真正的“爆款”產品沒有捷徑,觀察近年登上“熱搜”“頭條”,獲得輿論場高度關注的新媒體產品,不少都來自傳統(tǒng)主流媒體踐行“四力”打造的深度調研、獨家報道。下足“慢”功夫,才有真功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信息產品才有強大生命力。
與此同時,調查研究方法也要與時俱進。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chuàng)新調研方式,學習、掌握和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在運用“蹲點”“解剖麻雀”等經典調研方法的同時,應結合具體采訪內容及實際情況需要,創(chuàng)新拓展調查研究方式方法,如重視抽樣調查,建立標準化采樣點,探索科學的抽樣方法等,提升調研質量與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新空間。新聞工作者既要秉持優(yōu)良傳統(tǒng),練就實地調查的基本功,也要高度重視網上民情民意,深入互聯(lián)網輿論場,與網民廣泛互動、深度連接,實時掌握網絡輿論變化動向,真正了解廣大網民特別是新生代網民所思所想、所感所盼。
“眼力”是“四力”的關鍵。做好新聞輿論工作必須煉就一雙看得清、看得透、看得遠的慧眼,為“腦力”的研究分析和“筆力”的表達傳播定向、把舵。
“眼力”不只是“看見”。能“抓活魚”的同時,還要能更全面地觀察、更敏銳地發(fā)現(xiàn)、更精準地辨別,借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望遠鏡”“顯微鏡”,運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深入認識事物。全媒體時代,信息過載、魚龍混雜,一些媒體及信息平臺一味求快,往往未經審慎調查核實就發(fā)布信息,導致網上傳言和表象信息先入為主,新聞時有“反轉”,這就需要排除各種蒙蔽甚至干擾,從不同層面、多種角度進行全方位、立體式觀察;明辨是非,增強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感性,正確認識主流和支流,善于辨析復雜情況,在撲朔迷離中去偽存真撥云見日;明察秋毫,以獨特的視角、寬廣的視野觀察分析,從苗頭性、偶然性問題中預判輿情走向,透過表象抓住真問題。
實踐中,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正為“眼力”全面賦能。智能化信息獲取手段在媒體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無人機新聞、衛(wèi)星新聞、傳感器新聞等新樣態(tài)新模式,體現(xiàn)了“眼力”的無限延伸。大數據逐漸成為新聞領域的重要生產要素,借助專業(yè)化的收集整合、識別甄選、分析挖掘等數據處理手段,可以從海量、多維度的數據中發(fā)現(xiàn)優(yōu)質內容、預判潛在輿情,大大拓展了感知社會的維度、精度。
“腦力”具有先導、統(tǒng)籌作用,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寫什么、怎樣寫,都離不開“腦力”。新聞記者的腳步不只是為了趕路,如果只停留在“走出去”,僅僅把調研視為收集材料的手段,缺乏思考、不加分析,就會收效甚微,甚至無功而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工作“不僅要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實際情況,更要善于分析矛盾、發(fā)現(xiàn)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把握規(guī)律性的東西”,“要注重調查研究的有效性,不僅要重調查,更要重分析研究,能夠綜合提煉、見微知著、管窺全豹”。在調查研究中充分運用“腦力”,貫穿正確的思想方法,才能摸透情況,抓住本質,找準辦法。社會學家費孝通一生行走在祖國的山水間,每次調研都認真思考,圍繞“點與面”“質與量”“因與果”展開分析研究,真正實踐了“沉下去,成為農民;走出來,再成為研究者”的調查原則。新聞調查也是如此,運用腳力深入實際調查的同時,更要善于辯證思考,調動腦力進行系統(tǒng)分析研判。
避免“調”而不“研”,首要的是加強理論學習,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懂弄通做實,在各種問題交織、矛盾疊加、錯綜復雜的背景下,以足夠的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把準方向、找準問題。在高度上下功夫,用正確輿論導向和主流價值觀去駕馭引領;在廣度上下功夫,從具體問題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研判趨勢。促進“研以致用”,還應在“腦力”中涵蓋受眾思維、用戶意識。毛澤東指出,“做宣傳工作的人,對于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宣傳思想工作讓讀者受眾“入腦、入心”,達到好的傳播效果,首先要“用心、走心”,充分把握移動互聯(lián)網條件下的新聞信息生產傳播規(guī)律,將用戶意識、受眾思維、產品意識、效果意識融入新聞生產全流程,對網民偏好、信息消費行為等加強調查研究,更加重視傳播效果,區(qū)分對象、精準發(fā)力。
筆力即表達力,腳之所至、眼之所見、腦之所思,最終都要付之于筆端。針對現(xiàn)實當中存在的作風文風不扎實不過硬、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等現(xiàn)象,要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多一些真情實感,多一些鮮活事例,堅持精益求精,運用生動的筆觸記錄、運用鮮活有個性的語言表達,令受眾耳目一新、如臨其境,才能更好地讓主流思想入腦入心。與此同時,受國際國內復雜因素影響,意識形態(tài)斗爭和較量日益激烈,這也要求我們“筆力雄健”,敢擔當、善作為,增強輿論斗爭本領,講究策略方法,激濁揚清、針砭時弊,書寫有思想、有筋骨、有力道的作品。
增強“筆力”在全媒體時代還有著更豐富的內涵,要從“純文字書寫”延伸到“融媒體表達”。當前,新聞傳播日益呈現(xiàn)人人傳播、多向傳播、海量傳播的特征,受眾需求越來越多樣、參與意識越來越強,新聞信息的可視化呈現(xiàn)、互動化表達、個性化傳播等成為趨勢。好的“筆力”意味著積極響應“萬物智聯(lián)”,用好用活新技術手段、新呈現(xiàn)方式、新傳播渠道,適應互聯(lián)網語態(tài),適配多信息平臺,提升全媒體內容生產能力。近年來,不少主流媒體以互聯(lián)網思維引領跨界敘事,在創(chuàng)意化表達上下功夫,強化差異化、服務性,推出不少“網感”鮮明、直抵人心的現(xiàn)象級全媒體產品,運用“微傳播”“融傳播”,實現(xiàn)廣泛的圈層互動,大大增強了主流輿論吸引力感染力。(本文系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研究系列文章之一,作者系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媒體與輿論研究室副主任)
【注釋】
[1]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輔助材料.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年:7-8.
[2]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8-23.
[3]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1992:88.
[4]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
[5]穆青.穆青論新聞[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17.
[6]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9]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534.
[10]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
[11]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
[1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13]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556.
[1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