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在今年“119消防宣傳月”開展之際,“光影頌英雄,影像耀中華——蔣愛山攝影作品展”在上海圖書館舉行。這個攝影展很特別,在展出的200余幅作品中,除了祖國的旖旎風光和民俗風情,還有人們不太見到的消防官兵撲救大火、銷毀炸彈、危地救人等諸多驚心動魄的搶險救援瞬間,相當震撼人心,而浦東陸家嘴“前世今生”的對比畫面,也會讓熟悉上海的觀眾有時空穿越之感。
攝影展的主角蔣愛山,是記者在上世紀90年代就熟知的一個名字。彼時的他,是一名青年武警警官,是上海市消防局宣傳處處長,同時也是上海新聞界的“老熟人”。他用手中的筆和相機為讀者,不斷書寫記錄著消防戰(zhàn)場的宏大與點滴,向我們報道著各種來自火場和搶險救災前線的消息。當記者這次采訪第一次見到本尊,他已從事檢察文聯(lián)工作多年了,不變的是,相機依然是他的忠實伙伴。這次蔣愛山的攝影作品個展,就是他為慶祝建黨百年,同時為自己近40年攝影生涯的積累舉行的一次典禮。
在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消防攝影界,蔣愛山無疑是最勤奮執(zhí)著的作者之一。
身為宣傳處長,他卻一直像一個小兵一樣,沖在消防救險的第一線。如果說消防員手里的武器是水槍,而蔣愛山的武器,就是他掛在脖頸上的相機。他告訴記者,那時上海一有重大火情,他的BP機上就會收到119臺發(fā)來的信息,而接下來的動作就是立即收拾裝備,奔向煙火紛飛的火場。
如果說消防員手里的武器是水槍,而蔣愛山的武器,就是他掛在脖頸上的相機。
蔣愛山的戰(zhàn)場不光是在上海,那個年代,全國重特大火災不斷,他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趕赴現(xiàn)場。1993年損失多達2.5億元、死亡15人的廣東深圳清水河“8·5”大爆炸現(xiàn)場、1994年死亡90多人的珠海前山紡織城火災、1994年令7000萬年前恐龍化石及其大量文物珍品毀于一旦的吉林市銀都夜總會火災、1994年致使 233名青少年罹難的遼寧阜新市藝苑歌舞廳以及損失慘重的1995年鞍山商場和1996年沈陽商業(yè)城火災、1994年死亡325人的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一個個大火災現(xiàn)場,都留下了蔣愛山頻頻按動快門的身影。
1998年東航客機迫降虹橋機場,公安、消防、武警、醫(yī)護等人員全力施救,機上人員安然無恙。
1997年,上海蘭州路河堤受臺風影響潰堤,消防官兵緊急轉移被水圍困的群眾。
1996年,上海消防官兵撲救金山石化大火。
2002年,消防官兵奮勇?lián)渚壬虾I驐罨ざ齑蠡稹?/p>
2001年,上海消防官兵準備銷毀廢舊炸彈。
無論是北上還是南下,抑或是西進,無論是高溫難耐的酷暑,還是極寒的冰天雪地,在到達的每個現(xiàn)場,蔣愛山都拍攝下了一幅幅珍貴的火災和救災圖片,那些年的積累,讓他成為了全國火災圖片資料最多的擁有者之一。
當年采訪拍攝深圳大爆炸歸來,上海召開全市消防安全工作會議,蔣愛山采訪的材料,為全市防災救災提供了有力素材。那次會議,也為上海的城市規(guī)劃和消防裝備后來的發(fā)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那時他也是多家報刊、電臺電視臺的通訊員和特約記者。很多次,報社老總遲遲不壓版,在新聞版留著“天窗”,就是為了等蔣愛山來自火災撲救一線的報道和圖片。而蔣愛山也極為盡職盡責,有時凌晨一點多從現(xiàn)場歸來第一件事就是往報社跑。消防員撲滅火災后可以回營休息,而他卻不知疲倦地還要為報道繼續(xù)奔忙,這讓他成了上海新聞圈的“紅人”,很多記者編輯都和這位沒有“處長架子”又多產的武警警官成了老朋友。
哪里發(fā)生火災,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會出現(xiàn)蔣愛山的身影,追溯火災起因和蔓延的蹤跡,透視災難,記錄人類和火災搏斗的壯烈場景,反映人性。
的確,雖然不是槍炮齊鳴、子彈橫飛的戰(zhàn)場,但蔣愛山卻時刻銘記自己作為一名軍人的天職,煙火繚繞的火場,就是他的戰(zhàn)場。為了追求更好的角度和畫面,蔣愛山一直把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隨英美法聯(lián)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惟一的戰(zhàn)地記者羅伯特·卡帕視為榜樣?!翱ㄅ琳f過:如果他拍不到好作品,那是因為他離拍攝對象還不夠近?!边@句話也時刻提醒著蔣愛山,督促他離火的戰(zhàn)場近些再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