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靈動活潑的藏狐。圖片提供:奚志農/野性中國
對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而言,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召開意義深遠。在此,人們分享全球各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的經驗,達成溝通與共識,發(fā)布重要的研究成果。
該締約方的第十五次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已于今年10月15日在中國云南昆明閉幕。這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tài)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更是提出了充滿中國智慧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和中國案例、中國實踐。
生物與環(huán)境形成的生態(tài)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tài)過程的總和,包括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三部分——這是如今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其實,處于蠻荒時代的遠古人類,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不得不注意哪些動植物好吃、有用,分布在什么地方、有哪些特征,以便下次再尋找自己喜愛的那些動植物,這就是人類最早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樸素認識。
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產生顯著的影響、對這個領域生產突飛猛進的認識,發(fā)生在近幾百年間。生物多樣性研究者、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殖民者對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掠奪,導致當地的生態(tài)出現明顯的退化。至18世紀、19世紀,和殖民者一起抵達的一些科學家開始觀察和意識到這種變化,現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啟蒙思想逐步誕生。
土地不光是土壤,還包括氣候、水、植物和動物;而“土地道德”是要把人類從以“土地征服者”自居,變成這個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
隨后就是工業(yè)革命給人類帶來生產力的飛躍,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顯著破壞。2019年5月,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發(fā)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目前約有100萬種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其中許多物種將有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滅絕;當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值高出幾十到幾百倍,而且正在加速。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
該報告指出:自1900年以來,大多數“主要陸地棲息地”的本地物種的平均豐度至少下降了20%。超過40%的兩棲動物物種、近33%的造礁珊瑚和超過三分之一的海洋哺乳動物面臨滅絕危險。
此外,自16世紀以來,至少有680種脊椎動物已經滅絕。到2016年,6190種人類馴養(yǎng)哺乳動物品種中有559種已經滅絕,約占總數的9%,另有至少1000種受到威脅。人類的諸多活動對生態(tài)系統造成破壞,如砍伐森林、濫用農藥、人為改變土壤屬性、過度捕撈、排放二氧化碳等。如此下去,人類似乎避免不了未來在地球上成為孤獨的物種!
時間進入20世紀,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出現了一些標志性事件。美國生態(tài)學家奧爾多·里奧波德提出:人的道德觀念最早是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兩個層次;隨著人類對生存環(huán)境的認識,逐漸出現了第三個層次——人和土地的關系,即“土地道德”。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只把土地看做財產,只需維持特權而不盡任何義務。
奧爾多·里奧波德首次提出“土地共同體”的概念,認為土地不光是土壤,還包括氣候、水、植物和動物;而“土地道德”是要把人類從以“土地征服者”自居,變成這個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
20世紀50年代,《寂靜的春天》在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環(huán)境保護運動,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識。在書中,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生動細致地講述了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的廣泛使用給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巨大的、難以逆轉的危害。不僅如此,她還尖銳指出:環(huán)境問題的深層根源在于人類對于自然的傲慢和無知。她呼吁人們要重新端正對自然的態(tài)度,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道路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的蓬勃發(fā)展,使得遺傳多樣性開始更多進入人們的關注視野。21世紀開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成為熱門的話題,世界各國越發(fā)注重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的協調合作。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事業(yè)中,做出了堅實的貢獻和模范的引領。
1972年中國參加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大會,1992年在里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中國簽署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認真履行這些公約規(guī)定的義務,在應對氣候變化、防治污染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在COP15召開之前的2021年10月8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向世界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舉措和成效,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這是中國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發(fā)布的第一部白皮書,它的發(fā)布,本身就是中國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具體表現。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個,約占陸域國土面積18%,提前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所確定的17%的要求。
中國初步劃定的生態(tài)保護紅線,覆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qū)域,將各類自然保護地和大多數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區(qū)域納入其中。90%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中國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了恢復與增長:大熊貓從上世紀80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藏羚羊由不足7.5萬只增至30萬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