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超 李電萍
【關(guān)鍵詞】漢代墓葬;案;身份等級;擺放位置;使用功能
【摘要】統(tǒng)計與分析兩漢墓葬中出土案情況可知:西漢早中期,隨葬案的墓葬數(shù)量較少,但是案多為漆、木質(zhì),少部分為銅質(zhì),做工精致,使用者身份較高,為貴族或官吏,主要功能為宴享;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末,隨葬案的墓葬數(shù)量較多,陶案成為主流,除貴族和官吏外,地主和平民墓葬也有隨葬,功能為宴享或祭奠。
————————
*本文為河南大學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重大項目“黃河流域諸侯國墓地喪葬制度研究”(項目編號:2020M23)的研究成果之一
案是漢代墓葬中較為常見的隨葬品,前人已有研究,但在案的功能(主要用于祭奠還是宴享)上存在著不同見解:如李如森先生認為,方盒、案、耳杯、勺等器物組合的出現(xiàn)說明漢代墓內(nèi)設(shè)奠習俗廣泛流行[1];蔣若是先生則認為,前室中案、杯、盤這類器物組合的設(shè)置是用于宴飲[2]。今筆者不揣淺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漢墓考古發(fā)掘中出土案的數(shù)量、材質(zhì)、年代、形制和出土情況等進行分析,圍繞案的隨葬時期、擺放位置等內(nèi)容,探討墓主人的身份差別和案擺放在不同位置所對應的不同功能。
截至目前,已發(fā)掘的漢墓有上千座,其中隨葬案的有一百余座,分布在關(guān)中、甘肅、中原、幽燕、山東、四川、蘇皖、湘鄂贛貴、嶺南、雁北、遼東等11個區(qū)域(地域劃分參考《中國考古學·秦漢卷》[3]),年代從西漢初年到東漢末年,墓主人的身份涉及貴族、官吏、平民等各個階層。
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目前所見漢墓出土的案共有181件,包括6件銅案、22件漆案、5件木案、1件石案、147件陶案(表一)。其中保存較好、形狀清晰的有112件,根據(jù)形制特征,可分為三型。
A型:共92件。長方形,案面周邊起沿。依據(jù)是否有足可分二亞型。
Aa型:38件。有足。根據(jù)案面下四角所附足的形態(tài)差別,可分四式。
Ⅰ式:26件。蹄形足。標本:陜西西安南郊潘家莊169號漢墓出土,編號M169∶29,泥制灰陶案。足部正面飾獸面紋,長56厘米,寬36厘米,通高12厘米[4](圖一,1)。
Ⅱ式:1件。空心柱狀足,近底內(nèi)收。標本:四川郫縣古城鄉(xiāng)7號漢墓出土,編號M7∶17,夾砂灰陶案,長52.6厘米,寬42.2厘米,通高10.6厘米[5](圖一,2)。
Ⅲ式:5件。曲尺形足。標本:江西南昌蛟橋1號漢墓出土,編號M1∶63,綠釉陶案,長63厘米,寬42.3厘米,高11.7厘米[6](圖一,3)。
Ⅳ式:6件。方形矮足。標本1:湖南沅陵虎溪山1號漢墓出土,編號M1T∶20,漆案,長71厘米,高6厘米[7](圖一,4)。標本2:廣西梧州市旺步2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梧州市博物館,刻花銅案,長69.4厘米,寬43.6厘米,高2厘米[8](圖一,5)。
Ab型:54件。無足。標本:山西廣靈北關(guān)96號漢墓出土,編號M96∶11,陶案,長55厘米,寬35厘米[9](圖一,6)。
B型:共9件。長方形,案面周邊不起沿。根據(jù)是否有足可分二亞型。
Ba型:4件。有足。根據(jù)足的形態(tài)差別,可分二式。
Ⅰ式:3件。案面下四角以榫卯結(jié)構(gòu)附四個柱狀足。標本:山東日照大古城漢墓出土,編號M2∶25,木質(zhì)案,長55厘米,寬41厘米,通高20厘米[10](圖一,7)。
Ⅱ式:1件。案面下附兩個長條形足。標本:江蘇徐州賈汪古墓出土,石質(zhì)祭案,案下短邊各附一足,長邊配有牙飾,高21厘米[11](圖一,8)。
Bb型:5件。無足。標本:河北張家口下花園區(qū)1號漢墓出土,編號M1∶2,陶案,長51厘米,寬34厘米,厚2厘米[12](圖一,9)。
C型:共11件。圓形,案面周邊起沿。根據(jù)是否有足可分二亞型。
Ca型:5件。有足。標本:廣西貴縣羅泊灣1號墓出土,編號M1∶12,銅案。案沿較高,沿外壁飾細蟠虺紋,中有一道凸起的繩索紋,繩索紋上等間距分布有四只鋪首,三蹄足,蹄足正面飾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圖案,口徑43.5厘米,高8.3厘米[13](圖一,10)。
Cb型:6件。無足。標本:河北涿鹿礬山五堡3號墓出土,編號M3∶40,陶案,直徑40厘米,厚2厘米[14](圖一,11)。
將上述三型案的年代和地區(qū)分布資料列為表二,分析可知:A型案在漢代最為流行,從西漢早期到東漢晚期的墓葬中都有出土,約占可分型案的82%,并且分布范圍廣,遍布11個區(qū)域;B型案數(shù)量最少,僅有9件,分布較為集中,出于中原、幽燕、山東、蘇皖地區(qū)的墓葬中,主要在東漢中晚期流行;C型案的數(shù)量和B型案接近,但流行的時間較長,嶺南地區(qū)從西漢早期就已出現(xiàn),中原地區(qū)則在東漢晚期仍有使用。
案是漢墓眾多隨葬品中的一類,它的發(fā)展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使用者身份等級的下移和自身功能的增多。具體分析每一時期不同等級墓葬隨葬案的情況及案的材質(zhì)和擺放位置的變化,厘清產(chǎn)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兩漢時期喪葬制度的演變和當時人們生死觀的差異。
(一)使用者的身份等級
隨葬案的漢墓有大型墓也有中小型墓,墓中隨葬品的等級、數(shù)量、種類可反映墓主人的身份等級。從目前資料看,出土案的漢墓墓主可分為五個等級(表三)。
附記: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河南大學袁俊杰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謹表謝忱。
————————
[1]李如森.漢代喪葬制度[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62.
[2]河南文物工作隊第二隊.洛陽30.14號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參考資料,1955(10).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
[4]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南郊潘家莊169號東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8(6).
[5]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縣博物館.四川郫縣古城鄉(xiāng)漢墓[J].考古,2004(1).
[6]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南昌蛟橋東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1(4).
[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3(1).
[8]梧州市博物館.廣西梧州市近年來出土的一批漢代文物[J].文物,1977(2).
[9]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廣靈北關(guān)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1(7).
[10]日照市博物館.山東日照市大古城漢墓發(fā)掘簡報[J].東南文化,2006(4).
[11]南京博物院.徐州賈汪古墓清理簡報[J].考古,1960(3).
[12]陶宗治,屈建基.張家口下花園區(qū)東漢墓[J].文物春秋,1992(2).
[1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8(9).
[14]張家口地區(qū)博物館.河北涿鹿礬山五堡東漢墓清理簡報[J].文物春秋,1989(4).
[15]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徐州北洞山西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8(2).
[16]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17]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遼陽苗圃墓地西漢磚室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4(11).
[18]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fā)掘整理組.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5(9).
[19]河南省博物館.靈寶張灣漢墓[J].文物,1975(11).
[20]洛陽博物館.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5(2).
[21]李宏.漢代喪葬制度的倫理意向[J].中原文物,1986(4).
[22]班固.漢書:卷九十二:游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3716.
[2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扶風紙白西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0(10).
[24]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磨咀子三座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2(12).
[25]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東郊沙河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61(2).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