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峰
(山西寧武張家溝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寧武 036700)
煤柱尺寸是影響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煤柱尺寸的確定在巷道支護設計中具有重要意義。煤柱的荷載、煤柱的寬度和形狀以及煤柱和圍巖的力學特性決定了煤柱的穩(wěn)定性。增大寬度后可能損失更多的煤炭資源[1-2]。如果選擇較小的寬度,煤柱開裂影響安全開采,但回收的煤炭資源更多。煤的采收率與巷道變形之間存在矛盾。如何設計合理的煤柱尺寸是采礦工程中的一個難題[3-4]。
沿空掘巷掘進是地下開采巷道布置技術,沿空掘巷掘進支護的設計和施工往往是基于經(jīng)驗或工程類。因此,經(jīng)常出現(xiàn)巷道造價高問題。本文根據(jù)煤礦10416工作面沿空掘巷的具體地質(zhì)條件,對窄煤柱沿空巷掘進的圍巖變形特征進行了分析,得出了開采后巷掘進的時間和煤柱尺寸。在現(xiàn)場應用了相應的巷道圍巖控制技術,降低了支護和維護成本,也可用于其他巷道條件下。
10416工作面是煤礦10414工作面的后繼工作面,工作面沿空掘巷開挖。10416工作面走向長度為1 160 m,傾角長度為180 m。圍巖物理力學參數(shù)如表1所示。
沿空掘巷掘進使巷道置于固體煤和采空區(qū)中。如圖1所示,頂板崩落特征為工作面端面折線為圓弧,形成圓弧三角形塊體B。
表1 圍巖物理力學參數(shù)
圖1 沿空巷道與上覆巖體結構的關系
工作面開采時,原始平衡狀態(tài)將受到強烈影響,主頂板巖層會產(chǎn)生新的破壞,新開發(fā)的A塊與原有的弧形三角形B塊鉸接在一起。主頂板脫落后,關鍵塊體A、B由于彎矩M、M’處于松動狀態(tài),在沿空巷道前方形成高支承壓力,如圖1所示。
沿采空區(qū)開挖過程中,根據(jù)10416工作面的地質(zhì)條件,主頂板穩(wěn)定圍巖變形較小。開采時,關鍵塊體A、C受動壓移動,鍵塊A、C的運動打破了平衡結構。巷道支護承載巖層的重量最終導致10416工作面尾巷變形較大。
第一工作面采出后,巖層不穩(wěn)定圍巖變形控制非常困難。因此,研究合理的開挖時間對確定圍巖穩(wěn)定性具有重要意義。采空區(qū)主頂板崩落后,形成砌體梁。巷道上方主要頂板由砌體梁、矸石、巷道支架和實煤支撐,可簡化為鉸接支座。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頂板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的時間如式(1)所示。
(1)
式中,h為采動高度;kc為垮落巖的殘余膨脹系數(shù);mz為直接頂高度;k碎石抗壓強度;qz巖梁上部荷載;m為主屋蓋的斷跨;E1主屋蓋彈性模量;g1黏性模量。10416工作面采深600 m。其他參數(shù):ε=9.1×105,E1=2.16×1010Pa,g1=4:41×1013N·s/mm2,k=2.15×104kN,kc=1.05-1.15,qz=2.548×106N/m2,h1=8.45 m,h=3.1 m,mz=4.38 m,Lm=26.7 m。10416工作面回采后主頂板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的計算結果為82 d~103 d。
圖2 主頂板斷裂后的力學模型
鏈柱的寬度直接影響巷道圍巖和煤柱的穩(wěn)定、煤的回收率。煤層與巖層接觸界面的巖層接觸界面的黏結力與極限強度、接觸界面的摩擦角等密切相關。如圖3所示,通過極限平衡區(qū)應力模型和極限平衡區(qū)寬度公式[公式(2)],極限平衡區(qū)寬度表示為x1=1.69 m,破碎區(qū)和塑性區(qū)范圍分別為0.8 m、1.2 m,巷道破碎區(qū)范圍與塑性區(qū)范圍之和為2.1 m,錨桿長度大于2.0 m。如x2=2 m、x1=1.69 m、x3=0.2×(2+1.69)=0.74 m,煤柱合理寬度為B=x1+x2+x3=4.44 m。為便于工程施工并考慮一定的安全系數(shù),10416工作面尾巷煤柱寬度設置為5 m。
(2)
將“回采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分級與支護決策系統(tǒng)”與理論計算結果相結合,10416工作面尾巷支護頂板螺栓參數(shù)為Φ22 mm×2 500 mm,間距為700 mm×800 mm,并采用不銹鋼絲網(wǎng)。絲網(wǎng)規(guī)格為1 200 mm×2 000 mm。螺栓扭矩應大于300 nm,錨固力應大于80 kN。M4鋼帶長度為4 300 mm;兩側螺栓規(guī)格為Φ20 mm×2 200 mm、650 mm×800 mm間距,鋪設塑料網(wǎng)、不銹鋼網(wǎng),寬度1 200 mm,長度1 600 mm。M3鋼帶長度2 800 mm;每排布置間距1 500 mm×1 600 mm的兩根錨索加固頂板支護。錨索規(guī)格為Φ17.8 mm×6 300 mm,錨索架規(guī)格為400 mm×400 mm。預應力不小于100 kN,緊固力不小于200 kN。支撐圖如圖4所示。
圖3 極限平衡區(qū)的應力分析
圖4 巷道錨桿支護段
本文采用密封技術防止煤層自燃、瓦斯事故等事故的發(fā)生。通過第152頁式(3)計算,漏風距離為0.86 m。在5 m煤柱中只有0.45 m煤柱對隔離起作用。因此采用封閉技術保證異常區(qū)域的影響。結合工程實踐,10416工作面尾巷采用注漿。
(3)
式中:L為漏風距離;K0為原巖體的滲透系數(shù);F進口截面面積;Q單位巷道長度單位時間內(nèi)的風量;Sa單位巷道內(nèi)表面積;S是巷道面積。選用普通水泥作為灌漿材料。根據(jù)實驗室不同水灰比下注漿后巖石試件的強度,確定合適的水灰比。4種配比(0.5:1、0.75:1、1:1、1.5:1)的抗壓強度見表2。對比發(fā)現(xiàn),當水灰比為0.75:1~1:1時料漿效果較好。
注漿壓力、淺孔注漿壓力、深孔注漿壓力分別控制在0.8 MPa~1.0 MPa、2.0 MPa~2.5 MPa、2.5 MPa~3.0 MPa范圍內(nèi)。注滿后漿液濃度應按照稀釋后再進行固化。在注入一定濃度的漿液時,在漿液不下降或壓力不升高時增加漿液濃度水平。如果灌漿壓力不斷增大,用封孔長度不小于300 mm的快硬化水泥封孔。在巷道兩側注漿區(qū)設置兩排注漿錨桿距離巷道底板分別為1 m和2 m的錨桿。注漿錨桿為空心鋼筋錨桿,幾何參數(shù)為Φ20 mm×2 000 mm。
表2 不同水灰比下的抗壓強度
在開挖與開采過程中,位移隨著正面距離發(fā)生不同的變化,如圖5、圖6所示。在開挖期頂?shù)装遢椇厦孀畲笪灰茷?50 mm,兩邊最大位移為110 mm。尾礦庫圍巖移動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距原始掘進頭25 m左右,巷道圍巖面位移迅速增加而周邊圍巖劇烈移動;第二階段為距離原始水頭25 m~53 m左右,巷道圍巖面位移逐漸減小并趨于穩(wěn)定而圍巖平穩(wěn)移動階段;第三階段為巷道圍巖表面位移較小而圍巖穩(wěn)定移動階段,即在53 m外遠離原始掘進頭。
開采期間,頂?shù)装遢椇洗笥趦蛇?,頂?shù)装遢椇献畲鬄?10 mm,最大位移為178 mm。在巷道變形較小時,窄煤柱沿空巷道也處于平衡狀態(tài)。因此,5 m煤柱及巷道支護方案的設計合理。尾巷圍巖移動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距工作面25 m左右,巷道圍巖面位移迅速增加而圍巖劇烈移動;第二階段為距離工作面約25 m~60 m,順圓巖層移動的平穩(wěn)階段巷道而圍巖面位移逐漸減小。第三階段為圍巖移動穩(wěn)定階段,巷道圍巖表面位移變化較小,即遠離工作面60 m以內(nèi)。
圖5 開挖過程中巷道表面位移曲線
圖6 開采過程中巷道地表位移曲線
根據(jù)煤柱極限平衡帶的計算與工作面開采和窄煤柱沿空掘巷布局分析,10416工作面尾巷合理掘進時間為4個月,合理寬度為5 m,也可以確定10416工作面尾巷的錨固支護參數(shù)。經(jīng)現(xiàn)場試驗,其配套設計能滿足正常生產(chǎn)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