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
2020年11月10日,晚上放學時,班干部氣喘吁吁地跑過來,告知我阮同學和左同學又在教室杠起來了,下課互相搶筆,并且還弄丟了一個筆袋。我快速進班,分別將兩人叫出教室。起因是阮同學看見左同學用的筆跟自己剛丟的筆一模一樣,便懷疑是對方故意用自己的筆,一生氣就動手去搶筆,正在寫字的左同學眼見自己的筆被搶,自然很生氣,倆人因筆的歸屬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我看了一下筆,確實是學生常用的類型,無法區(qū)分筆到底屬于誰。
我把他倆叫到辦公室,左同學偏著頭,臉漲得通紅。據(jù)了解,這兩位學生自進班以來發(fā)生過幾次小的摩擦,兩人經(jīng)?;唬荒芷胶偷靥幚硇栴}。這種情形下,估計任何道理倆人都聽不進去,甚至會激化矛盾,我想他們最需要的是我來“熄火”,即“冷處理”。我讓他們先平復(fù)自己的心情,每人拿一張紙,我勸解他們寫寫字緩緩心情,先寫下對方的優(yōu)點和缺點;再寫下今天發(fā)生的事情。
他們沒想到會面臨這樣的“寫作”,掙扎了一下,看我的態(tài)度堅決就開始低下頭來寫。十分鐘后倆人交了東西,看完之后我發(fā)現(xiàn)問題聚焦在筆到底是誰的。左同學認為筆是爸爸剛給他買的,阮同學沒有理由懷疑他;阮同學認為左同學之前藏過他的東西,現(xiàn)在又用跟他一模一樣的筆,所以我拿走對方的筆袋驗證一下??赐陜扇说臄⑹觯矣X得這兩個學生因為多次的沖突已不能理性地看待對方。
我讓左同學給阮同學講疑鄰盜斧的故事,同樣我讓左同學給阮同學講將相和的故事,他們感覺臨時講故事比解決糾紛難多了。等兩人分別講完了故事,我開導他們,在沒有憑據(jù)的情況下去奪別人正在用的筆,做法是不對的;為了一支筆而爭執(zhí)一下午,甚至弄丟了筆袋,更是耗費精力和感情。接著我結(jié)合他倆寫的內(nèi)容,讓他們各談下對方的優(yōu)缺點并商討兩人之后相處的方式,用文字記錄下來并簽字。在之后的集體生活中,倆人基本和平相處,很少有沖突。有時兩人故意拌嘴,班委及其他同學會第一時間干涉并制止。
左同學是一個凡事認真、認死理的孩子,揪住一個問題非要據(jù)理力爭。如果我狠狠批評他一頓,他會和我對抗。阮同學是一個話多、喜歡爭執(zhí)的孩子。這兩人屬于具有活力的兒童,對待他們,一味地說教和各打一棒,是達不到教育效果的。這次我轉(zhuǎn)換思路,讓他們真正認識自己在遇到爭議時如何理性解決問題,并找到融洽相處的方案。
基于這次經(jīng)驗,我認為學生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可以用這三個步驟來解決,即:“冷處理”,使急躁的心恢復(fù)平靜;“斷是非”,使他們得到公正的對待;“談感想”,使膚淺的認識得以深化。
在解決學生的矛盾沖突中,必要時班主任要運用迂回策略,即借助私下談話及引導反思等手段,不當眾傷害學生的自尊,引導學生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這種處理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保持穩(wěn)定,不使事態(tài)嚴重化;二是培養(yǎng)當事學生的自我審視能力,自我糾錯并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我認為適當?shù)挠鼗靥幚恚o了學生一個自我管理和獨立的機會。
班級既是教學的集合體,同時也是學生個體自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的集體影響力教育功能,是極為重要的塑造價值觀的外部環(huán)境。在班級引導寬容謙遜、融洽相處的交友原則,建立健康、向上的道德價值觀,引導學生學會與同學和平共處。
學生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技巧是班級和諧的重要保障,也是防止沖突的良好措施。幽默是處理人際沖突的潤滑劑,班主任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幽默感以對人際沖突自我化解,減少學生之間的沖突。
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學科優(yōu)勢,運用講故事、談體會等方式啟發(fā)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語文學科本身就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學生在自述故事的過程中慢慢體會道理,從而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目的。因此,班主任利用學科優(yōu)勢對學生引導得法、得當,會產(chǎn)生“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