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之選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我們生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說它是一門聆聽的藝術。外界的聲音先通過人類耳蝸去刺激神經,然后產生神經沖動,傳遞到大腦中,從而產生聽覺。由此可見,音樂基于聽覺感應。視唱練耳這門學科是音樂專業(yè)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學科,它主要包括視唱、音樂聽覺及音樂基本理論知識,音樂學習者通過視唱練耳的訓練能為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基礎。在視唱練耳訓練中,聽覺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它貫穿著音樂教學的全過程。
音樂聽覺能力分兩種:一種是外部聽力,即聆聽通過某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或是聆聽一個人演唱以及合唱的聲音;另一種是內部聽力,也稱內心聽覺,指的是在大腦中對聽到的聲音進行處理,對聽到的聲音形成音樂概念,它是一種音樂經驗積累與外部印象相結合的心理活動。本質上來看,人生下來都只具有一般的聽覺能力,想要具備音樂聽覺能力則需要經過一定的系統(tǒng)化訓練。音樂是聆聽的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來感受音樂,只有在具備一定的聽覺能力后,才能準確地感受、認識與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由此可以看出,具備一定的音樂聽覺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培養(yǎng)音樂聽覺能力可從音高聽辨、節(jié)奏訓練、識譜視唱及音樂欣賞等方面進行。音樂聽覺有絕對聽覺(固定音高概念)和相對聽覺(相對音高概念)這兩種類型。
具有絕對聽覺的音樂學習者具備絕對音高的聽覺,也可以說擁有固定音高概念,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比較音高的情況下,音樂學習者通過主觀的聽覺就可以確定每個音的位置高度。絕對聽覺在概念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性絕對聽覺,是指一個人在不給比較音的情況下能夠找到任何一個音準確的位置;而另一種則是被動性絕對聽覺,指的是一個人能夠不依靠任何比較音,準確地聽辨出所聽到的音。相比之下,主動性絕對聽覺是較少見的。
相對聽覺,也即相對音高,指的是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憑比較和記憶來聽辨每個音符的確切高度。假如在鋼琴上按下一個音,具備絕對聽覺者能夠立刻反應出音名,而具備相對聽覺者則需要通過一個基準音進行比較才能得出這個音。
一般來說,具備絕對聽覺者可以迅速反應的音高是不限于單一頻率的。例如,世界上通常使用的標準音是小字一組的a,它的振動頻率是440 赫茲,在氣候影響下會有所變化,或由于其他原因也會發(fā)生變化,但只要是比440 的振動頻率多或少于平均律的四分之一的音,具備絕對聽覺者聽到后依然會反應出來是小字一組的a 的音,不會在聽覺上產生混亂。具備絕對音高感的人在聽音后可以準確地模唱出這個音的音高;可以憑著記憶以固定唱名來唱出這個音的實際音高;可以從聽到的聲音中聽辨出實際音高,并準確地說出這個音的音名;可以區(qū)分出兩個不同音高的聲音。例如,具備絕對聽覺的指揮者了解熟悉任何音符的音高位置,在排練中能準確直觀地判斷樂器的音高位置是否準確,能隨口給出所要的音的位置高度,幫助糾正音準。相對聽覺高度發(fā)達的作曲家,可以寫出優(yōu)美動聽的曲調與和聲,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擁有絕對聽覺,兼具很強的調性感,則會進一步豐富創(chuàng)作的構思。聆聽音樂時,具備絕對聽覺者不看譜即可以迅速準確地判斷音高及調性與轉調的位置,并且能夠準確地按音高及調性記錄自己創(chuàng)作或聽到的樂曲。
擁有相對聽覺的音樂學習者是將所聽到的音,通過音程關系的比較而得出其他的音,要熟悉調式中每個音之間的關系,聽到某一音樂片段時能夠模唱出來旋律。具備相對音高感的人體現出以下特點:他們可以模唱出所聽到的聲音;可以區(qū)別出兩個不同音高位置的聲音;可以用首調唱名模唱出所聽到的音樂片段。這大多是在比較晚進行音樂訓練的學習者身上體現出來,他們對音高的位置很模糊,大多都需要通過標準音去找另外一個音。這種學習者在聽記旋律、音程時相較于擁有絕對聽覺的學習者來說要更費勁一些。
各研究表明,開始進行專業(yè)性聽覺訓練的最佳年齡是五歲,并且在十一歲以后就很難訓練出絕對聽覺。有很多因素(例如先天基因、外部環(huán)境等)會影響人們獲得絕對音高的能力,因此進行音樂訓練并不能完全保證絕對聽覺的形成。但一般來說,只要在接受音樂教育的最佳年齡進行嚴格且系統(tǒng)的訓練,大多是可以培養(yǎng)絕對聽覺的。
已經擁有固定音高感的人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系統(tǒng)的音樂訓練,那么也無法鞏固、發(fā)展他們的音樂聽覺,他們的聽覺能力只會處于初始狀態(tài),而不能持續(xù)發(fā)展;對于具有相對音高概念的學習者來說,如果經過嚴格的系統(tǒng)化聽覺訓練,也可以具有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
有些人可能會誤解,認為用固定唱名法的學習者就具備絕對音高聽覺,而使用首調唱名法的學習者就具備相對音高聽覺。實際上,學習者對唱名法的選擇并不能決定其音樂聽覺的類型。使用固定唱名法的學習者并不一定都具備絕對聽覺,想要具備絕對聽覺還需要經過嚴格科學的訓練,但具備絕對聽覺者一定是使用固定唱名法的;具備相對聽覺者唱視唱時不一定都使用首調唱名法,但使用首調唱名法的人必然是具備相對聽覺者,因為心里并沒有音高的位置。首調唱名法能夠輕松熟悉音與音之間的距離,對于業(yè)余愛好者或聲樂、民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更易于掌握;固定唱名法能夠直接反映樂音之間的關系,不需要通過推斷,對無調性音樂也一樣,能將其辨別。兩種唱名法都有其各自的優(yōu)勢,應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唱名法。比如在筆者大學所在的城市,藝考中視唱考試就是一條線譜視唱,一條簡譜視唱。簡譜視唱要求的就是首調唱名法,依據給的第一個音高,按照C大調的音程關系就能唱出這段旋律。用固定調唱不準,而使用首調又能唱準的學習者,可多進行構唱音程的訓練。筆者認為在全國各大院校的音樂專業(yè)中應明確提倡固定唱名法。固定唱名法與首調唱名法相比,更便于讀譜視譜以及進行識譜演奏。
感性積淀指的是音樂活動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從而產生直觀認識,它是提升音樂聽覺能力不可或缺的方式。理性積淀是以感性積淀為基礎的,通過理性積淀可以把音樂聽覺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加強內心聽覺訓練的同時也需要結合有關的音樂理論,二者缺一不可。例如,在聽辨和弦時,聽到和弦的那一瞬間,心里就應馬上聯(lián)想到色彩與音高,每個和弦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色彩,每種和弦獨特的色彩可以幫助學習者迅速判斷和弦的性質,這就是感性積淀;聽出性質后,需要結合聽到的音高判斷和弦的唱名,這就需要相關的音樂理論知識,最終得出答案。
絕對聽覺是較少見的音高記憶能力,是無需任何音進行比較,便能模唱或聽辨出任何一個音高的能力,并不需要思考,隨時可以準確唱出、辨別任何音。而相對聽覺則需要通過與開頭音或是標準音的比較來推理出一個音,這需要時間和計算過程。但是,在聽辨和聲音程或是和弦上,絕對音高感也會阻礙辨別,因為具備絕對聽覺者的優(yōu)勢是辨別不同音高,而不是感受音與音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良好的聽覺能力應由易到難、穩(wěn)步推進。讓學習者先將單音掌握好,可從兩三個音開始,接著可按調號體系逐步加進黑鍵音,然后再不斷擴大音區(qū),要不斷練習、鞏固,為固定音高概念的培養(yǎng)打好基礎;同時也可加進各種音程,包括旋律音程與和聲音程,可先通過模唱、構唱來尋找和聲音程的感覺。在聽辨或視唱時,最好不給任何比較音,即使給音,也是讓學生聽音之后,先唱出固定音名,然后開始視唱。
雖然在各音樂院校中,具備絕對聽覺的學生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從小學習西洋樂器的學生,但還是有多數學生是具備相對聽覺的,因為其相對較晚進行專業(yè)的訓練。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相對聽覺能力是教師應該關注的重點。相對聽覺對客觀音高的記憶是模糊的,對不同音高不夠敏銳,它強調的是調式調性的關系,長期進行訓練,會習慣性地注重旋律的進展??蓮囊韵聨讉€方面進行訓練:
1.采用固定唱名法,加強對單個音程、和弦的訓練。學生可以通過背熟各音上下的各種音程與和弦,加深對音程與和弦的印象,要先掌握旋律音程,再進行和聲音程的訓練。同時也需要進行具有調性感的音程、和弦的訓練,在準確聽辨單個音程、和弦之后,就可以加入音程的連接、和弦的連接練習。
2.系統(tǒng)科學地進行調式調性訓練。①先掌握正三和弦的連接,再加入副三和弦連接的訓練。正三和弦是大小調和聲體系的骨架和弦,在調式的正音級一級、四級、五級上構成和弦,包含了調式的全部音級,具有明確調式、調性的作用。進行正和弦練習的同時應結合音階練習,調式的定義是與音階相聯(lián)系的。②調式中不穩(wěn)定音級的音程、和弦解決到穩(wěn)定音級的訓練。要求學生掌握音程、和弦解決的一般規(guī)律,之后再加入不協(xié)和音程及不協(xié)和和弦解決的訓練。培養(yǎng)學習者良好的聽覺能力必須經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聽力訓練的實踐中,為了讓學習者獲得絕對音高的感覺,必須使用科學的唱名法以及進行嚴格系統(tǒng)的音樂訓練。盡管其不能完全保證絕對聽覺的形成,但進行一定的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之后,一般情況下都能夠建立起絕對音高的感覺;具有相對音高概念的人要想提高音樂聽覺能力,同樣也需要經過科學、系統(tǒng)的音樂聽覺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