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霈文,王 凱
(安徽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安徽 合肥 231699)
黃梅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雖然黃梅戲的起源地尚有爭論,但是來自湖北黃梅采茶調并繁榮于安徽安慶的說法,還是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同。植根安徽后,黃梅戲吸收了大量的徽文化元素,開始了地域化的發(fā)展。從文化生態(tài)角度來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漸成一方習性,戲曲發(fā)展也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與當?shù)厝嗣竦纳盍晳T,文化習俗密不可分,所以從文化生態(tài)角度思考黃梅戲的品格就成為比較科學的方向。從現(xiàn)實發(fā)展來看,摸清黃梅戲的文化脈絡對有效開展戲曲創(chuàng)作發(fā)展頗有意義。
采茶調傳入安徽后,融合了當?shù)氐摹盎ü摹薄盎簟钡让耖g藝術形式,逐漸形成載歌載舞的小戲,由此奠定了黃梅戲的基本形態(tài)。應該說,即便是今天,在黃梅戲身上還能找到歌舞小戲的影子。黃梅小戲多以村姑、農夫、手藝人、生意人作為舞臺表現(xiàn)主體,這些人物來自社會底層,形象質樸,帶有突出的民間性。而對于早期并不登大雅之堂,更多流傳在民間以普通百姓為受眾的劇種來說,這樣的表現(xiàn)主體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例如在黃梅小戲《打豆腐》中,小夫妻因為沒有豆腐過年而發(fā)生爭執(zhí),借來豆子后又快快樂樂打豆腐過年的小事兒恰是黃梅戲通俗易懂的典型。它沒有典雅的氣韻,更多是泥土的芬芳。誠如前文所言,黃梅戲脫胎采茶調,從名字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發(fā)展和農業(yè)生產勞作關系緊密,這就注定了它保留著農耕文化的印記,所以基本形式不龐雜,內容也接地氣,能夠讓老百姓在農閑時自發(fā)組織表演,具有通俗性。
當然,安徽有安徽的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國中部地區(qū),同時有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淮河橫穿省境,所以這里既有南方的溫婉,也有北方的直爽。黃梅戲在安徽扎下根后便不斷吸取當?shù)匚幕木A,青陽腔、徽腔,安慶方言等等都進入到了黃梅戲中,使得黃梅戲的內容和形式都體現(xiàn)出特有的風情。例如,黃梅戲和鳳陽花鼓合力而成的傳統(tǒng)小戲《孔瞎子鬧店》,其中的“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一下就能把觀眾拉入到典型的安徽文化氛圍中。
我國長期深受農耕文明影響,所以農耕文化塑造了我國文化品格的基本雛形,黃梅戲自然也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在農耕為主的生產生活中,農民們嚴格按照二十四節(jié)氣的規(guī)律來處理事務,并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適應了這樣有規(guī)律的慢節(jié)奏生活并形成一種悠閑的心理節(jié)奏,這為日后戲曲的發(fā)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和原始的規(guī)范。春耕、夏鋤、秋收、冬藏,經歷了豐收后的農民們需要慶祝、需要娛樂、需要祈禱,也為來年風調雨順爭下一個好彩頭。所以,一方面,自然節(jié)律為辛苦勞作一年的農民們提供了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另一方面,也促使物質豐沛的他們可以去人口集中的地方,買賣物品、調劑余缺、抒發(fā)情感、放松身心,享受民間文化生活。趕集之后,農作者們扯起嗓子,扭動身姿,娛人娛己,借此來滿足內心需求。
不僅是安徽一地,其實全國各地的人民都會在農閑時節(jié)趕集、辦廟會,上演各自地區(qū)的地方戲。即便是在西方也是如此。西方戲劇起源于酒神祭祀,這便是豐收之后,農閑時節(jié)的狂歡活動,和我們的廟會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于安徽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相對優(yōu)越,人口相對稠密,所以很多村落、集市、廟會場所也都有戲臺,這就是戲曲活動豐富的明證。尤其是古徽州地區(qū),各種民俗活動更是突出,每當重要節(jié)慶,地方的農民就會走村串巷,將戲曲演出和地方祭祀戲劇放在一起搭班演出,儺戲、目連戲等等劇種恰誕生于這樣的背景。及至今天,在安徽很多相對封閉的山村中仍然保留著傳統(tǒng)風俗,而與之相聯(lián)系的就是農耕文化,戲劇的表演者是“穿上戲服是演員,脫下戲服是農民”,他們既上演著自己的生活,也抒發(fā)著閑適的心情。同樣,黃梅戲《龍女》之中就有豐收之后、共同慶祝、物物交換的情節(jié),可以說,這是黃梅戲劇目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又是文化生態(tài)的藝術再現(xiàn),正體現(xiàn)著藝術源于生活的闡釋。一個小小的情節(jié),讓我們看到了黃梅戲等地方戲曲的發(fā)展,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它與農耕生態(tài)文化之間存在的微妙聯(lián)系。
當然,農閑僅僅只是一部分原因,在這背后還有更多需要深思的內容。人們大多以為,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采茶調,但是采茶調何以能衍生成為一個劇種,就不得不提到農耕科技文明的孵化之功了。簡單的機械運用使得農耕勞作者的勞動強度相對減弱,較多的農耕婦女從田地里脫身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就有時間投入到能獲得更高效益的茶葉生產中。相對而言,茶樹生長較為密集,采摘期也有三個階段,所以茶農就有了群體接觸的機會,青年男女在一起,他們穿著五彩繽紛的服飾出沒在青蔥翠綠的茶園中,于是“戲”便從茶山歌的最初形式中孕育出來。
如果說,農耕文化是黃梅戲的基礎,那么民間文化則為它提供了無盡的養(yǎng)分。黃梅戲作為安徽省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層身份就說明它深受當?shù)厝嗣竦南矏郏@份重視自然也對塑造黃梅戲品性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自古以來,安慶地區(qū)及其沿江一帶一直就是民謠比較發(fā)達和興盛的地區(qū)?!皹犯p璧”中的《孔雀東南飛》便提到了廬江府,“即今安慶治下潛山縣(一說懷寧)一帶”。樂府詩既是民間文學,又是音樂藝術,還是整個地區(qū)文化風貌的象征,并進而給同樣“以歌舞演故事”的黃梅戲更多啟示。不可否認,包括黃梅戲在內的地方戲曲一直和當?shù)氐恼Z言、民謠等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所以這樣一種小家碧玉的風情,這樣一種南方歌謠的溫情,恰恰契合了黃梅戲的整體風格。
除了塑造藝術品格,在內容和手法上,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也對黃梅戲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多重要支撐。就內容上看,民俗文化是黃梅戲的重要組成。例如傳統(tǒng)小戲《鬧花燈》,其故事背景就是對正元十五鬧花燈的直觀反映,直到現(xiàn)在這種民俗依舊是當?shù)匚幕囊徊糠帧氖址ㄉ峡?,黃梅戲也從其他藝術樣式中吸收了很多可借鑒的內容,比如“道情”“花鼓”“連廂”“蓮花落”“羅漢樁”等等,這些民間藝術為黃梅戲注入了有益的營養(yǎng),使得在與它們的交合、碰撞、互補、再創(chuàng)造中終于形成了嚴格意義上的戲劇品種。
眾所周知,黃梅戲是安徽的名片。想當年湖北采茶調進入安徽,是安徽人民用盡所有的寬容與熱情接納了它,使黃梅戲的種子得以在這塊熱情的土地上盡情播撒、生根、發(fā)芽、茁壯并且健康地成長。也正因為在安徽受到特別“優(yōu)待”和廣泛歡迎,以至于今天在安徽各地都能看到黃梅戲的身影。當然,入鄉(xiāng)隨俗,黃梅戲也必然受到安徽文化的影響。
黃梅戲和安徽不少地方戲都有密切的互動關系,青陽腔、徽腔等安徽戲曲促進了黃梅戲聲腔的發(fā)展成熟,并且不少劇目中還能看到移植與改編的繼承關系。青陽腔大本戲中包括不少載歌載舞形式特點的折子戲,黃梅戲老藝人把它移植了過來,既適應本身演出條件,也為觀眾喜聞樂見。通過向青陽腔學習,黃梅戲在劇目、唱腔、表演、服裝等方面有所發(fā)展,這促使黃梅戲藝術家登臺演出的條件逐漸成熟。以《天仙配》來看,它是黃梅戲早期三十六本大戲之一,雖然現(xiàn)在的演出本經過歷代黃梅戲人不斷打磨和精粹,已經發(fā)生不少變化,但是其基本內核還是相同,保持了青陽腔《織錦記》的大致模樣。不得不說,安徽本土文化對黃梅戲的沁潤是其立足本地的基礎。
徽商也為黃梅戲的發(fā)展提供了別樣的幫助。清代,徽商與晉商共同組成了整個中華大地上的南北兩大商幫,尤其在鹽務運輸中徽商更是凸顯其影響力。同時,徽商是有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品位的文化商人,他們?yōu)辄S梅戲的傳播帶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使其進入了安慶、揚州這樣的大城市,獲得了更大的舞臺,讓黃梅戲既是娛樂消遣,又是文化標識。
有人說,劇本是劇團的生命;也有人說,名角是劇團的靈魂。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并不全面,舞臺是“觀演”的默契關系所造就的藝術載體。所以,觀眾所處的文化生態(tài)氛圍就成為影響戲劇舞臺表演成功的基石。所以針對黃梅戲的劇目建設必須立足地域、立足傳統(tǒng),確保黃梅戲的品性不變。
其實當前不少戲曲作品的新創(chuàng)都有強烈的歌舞化、泛話劇化的傾向,特色語言、特色音樂、特色表演技巧的消失讓戲曲看似光鮮亮麗,但卻丟失了“真性情”,也讓老觀眾漸行漸遠,新觀眾望而卻步,所以回歸傳統(tǒng)品性才能保有劇種的生命力。
質樸的文化氛圍給予黃梅戲質樸的品性,也塑造了劇中人物質樸的性格。黃梅戲人物形象多為青春活潑的女性,《女駙馬》中的馮素珍,《天仙配》中的七仙女,《牛郎織女》中的織女等,她們敢于為了樸素的情感奮不顧身,既溫柔善良又剛烈不屈,戲曲透過青春的形象和活潑的個性來展現(xiàn)人物的真善美,這符合整個地區(qū)對于戲曲傳統(tǒng)的理解。所以,處于特定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戲曲想要獲得市場還是必須先從原生環(huán)境出發(fā)構建人物形象,講觀眾更欣賞的人、事、物,這應該是一種常識。
不論過程如何曲折,戲曲多習慣使用大團圓結局,這恰好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簡單期盼。由于國人普遍如此,那么情節(jié)設置當更加貼近其精神訴求,把他們帶入角色中,并使其產生共鳴。另外,仙女下凡、女扮男裝,都是黃梅戲推進劇情發(fā)展中常常使用的離奇設計,其反映出來的本質往往凸顯了對權威的顛覆,對世俗生活的青睞,這更接近于基層觀眾普遍的文化心理。毫無疑問,這種精神訴求和文化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種文化的延續(xù),它成就了黃梅戲昔日的輝煌,也必然會影響到黃梅戲今日的發(fā)展。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文化,黃梅戲是立足于安徽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藝術品種,雖然它不斷借鑒各劇種、各藝術樣式,但是究其根本,還是最受這片土地既有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才形成了其鮮明的個性特色,所以對黃梅戲而言,不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表演,抑或是對戲劇的欣賞,還是應先從文化生態(tài)入手,通過找尋文化與戲劇的聯(lián)系,加深對兩者的共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