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歐洲語言文化學(xué)院
別林斯基對于萊蒙托夫的詩歌曾有過這樣的評價:普希金的詩歌“充滿了光明的希望和勝利的預(yù)感”,而萊蒙托夫的詩歌中“已經(jīng)看不到希望,它們用來震撼讀者心靈的是 :雖然渴望生活,洋溢感情,但卻慘淡凄涼,對生活和人類感情失掉信心......”茹拉夫廖娃曾這樣評價詩人創(chuàng)作的長詩《惡魔》:“他用一生精確地雕刻出了一個塑像——惡魔”。這些評價充分證實了萊蒙托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在詩歌文壇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又是對《惡魔》的肯定。
其實,在萊蒙托夫之前,已經(jīng)有很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寫了惡魔這一形象,但因為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所以所描述的惡魔形象特征也就有所差異。比如,普希金在敘事詩《加甫利頌》中描寫了上帝、天使長加甫利、撒旦和女主人公瑪麗亞四者之間的鬧劇。普希金筆下的的撒旦與萊蒙托夫筆下的《惡魔》中的主人公有所不同:前者快活,后者孤獨、叛逆,可以說,萊蒙托夫已擺脫了對普希金創(chuàng)作的模仿,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特點?;羯9P下的《拉伯西尼醫(yī)生的女兒》中的拉伯西尼醫(yī)生為了自己的科學(xué)事業(yè),不顧親情,將自己的女兒變成了無辜的科學(xué)實驗品,而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滅絕人性的魔鬼。而萊蒙托夫筆下的惡魔有著自己的特點、氣質(zhì)。此外,我們可以通過他筆下的惡魔感受到作者自身的影子:惡魔集叛逆精神與自我中心于一身,同時又是萊蒙托夫孤獨、漂泊意象的化身。通過閱讀萊蒙托夫的長詩《惡魔》,我們能夠感受到詩歌中所體現(xiàn)的孤獨與幻滅的主題。
通過閱讀長詩,同時結(jié)合這一創(chuàng)作背景,筆者發(fā)現(xiàn),長詩《惡魔》中的主人公惡魔身上的孤獨感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失去友情帶來的孤獨。長詩《惡魔》凝結(jié)了多部長詩,如《死亡天使》。長詩中的主人公本是生活在天堂的司智天使,雖然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要受到上帝的管轄,而他不愿只聽上帝的命令,想做“認識與自由的皇帝”,要與上帝平起平坐,因此惹怒了上帝,被逐出天堂,成為了一個在天地間四處游蕩的惡魔。惡魔離開了自己一直生活居住的家園,獨自游蕩在這人世間,而他在天國時的朋友為了獨善其身,早已與他斷絕了往來;也因為時間的久遠,早已認不出他本來的模樣。被逐出天堂的惡魔由于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再加上沒有朋友,對這世間感到陌生,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獨之感:“那時候急駛的彗星還常常/含著那親切的微笑同他/在互相對視、在互相質(zhì)問”;“我看見我那舊曾相識的星宿們......也不認識他們往日的伙伴?!?/p>
“我已為舊伙伴所鄙棄,世界,對于我,象伊甸園一樣,變得這樣地冷靜而沉寂?!?/p>
此外,惡魔在向塔瑪拉公主表露愛意的時候,他的話語也流露出了他的孤獨:“整整的一生,好多個世紀(jì)/獨自享樂著、獨自痛苦著,不因為善而期待著報答,也不因為惡而期待著稱贊;為自己而生活,因自己而苦悶?!?/p>
無論是旁白的描寫,還是惡魔自己的話語,我們從中都能深刻感受到惡魔由于沒有老朋友的陪伴,在這世間無目的、無蹤跡地游蕩,不知去往何處的孤寂之感:“正如同一只被撞壞的小船/既沒有帆兒,又沒有舵/順著流水自由的激蕩/飄流著,不知道自己要怎么”。
另一方面,失去愛情所帶來的孤獨。在天地間四處游蕩的惡魔,被塔瑪拉公主的美貌所吸引,一時間怦然心動,品嘗到了戀愛的感覺。“帶著顆為幸福而敞開的心,準(zhǔn)備要去愛。他在想,他所期待的新的生活的時刻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臨?!睘榱藧矍?,惡魔決定為此放棄欲望與所擁有的一切,甚至想“同神圣的天國和解”,只做一個平凡的人。但是他因為受到“上帝的詛咒”,必將永遠忍受孤獨的痛苦,所以,惡魔給塔瑪拉的一吻直接導(dǎo)致了愛人的死亡。
惡魔被逐出天國,沒有了往日的朋友,獨自游蕩,忍受著失去友情所帶來的孤獨;游蕩多年之后,他得到了塔瑪拉公主的愛情,并且認為愛情是他的再生,是他擺脫孤獨的開始,但卻沒有想到直接導(dǎo)致了愛人的死亡這一悲劇。終于,失去了愛人的惡魔也沒有得到他所期望的再生,而是在雙重孤獨的影響之下變得更憂郁、更孤獨。
此外,長詩《惡魔》中所體現(xiàn)的孤獨主題在詩人身上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首先,萊蒙托夫父母的婚后生活是不幸的,他兩歲時病魔奪取了他的母愛;后來,父親為了兒子的未來,丟下自己的兒子,讓外祖母把他撫養(yǎng)長大。所以,從小沒有父母的陪伴(父愛、母愛的缺失)、家庭的破裂造成他的性格內(nèi)向、孤僻。其次,孤獨感也體現(xiàn)在詩人情場上的失意。在感情上,詩人雖然有過幾段感情經(jīng)歷,但都以失敗告終。此外,詩人也曾被流放,我們可以想象到在流放地沒有朋友的陪伴,萊蒙托夫所感受到的孤獨。因此,沒有父母、朋友的陪伴、情場上的失意,詩人終生感到孤獨。詩人在1830年創(chuàng)作的詩篇《孤獨》中,寫道:“孤獨中拖著這人生的鎖鏈......我獨自一人,像空幻的沙皇”;寫于1830年的《斷片》中詩人覺得自己是“人間造物中最可憐的人”,“對人生不敢有什么期望”,詩人覺得自己活著像是亂石中的一粒石子,最后只剩下孤獨寂寞的自己一人而已。除了這兩篇詩歌,萊蒙托夫在其他詩歌中也描寫了孤獨的主題,詩人或是如《惡魔》中那樣通過愛情、友情的破滅來描寫這一主題,或是將詩歌中的主人公比喻成孤帆、落葉、烏鴉等,從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詩人的孤獨無助,懷疑而茫然,能夠在讀者身上引起共鳴。
字典中,對幻滅一詞的解釋是希望、理想等像幻境一樣地消失。長詩中,詩人并沒有花費很大的篇幅來刻意突出幻滅的主題,只是我們在閱讀長詩的過程中通過了解惡魔的遭遇,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一主題。筆者認為長詩中所表現(xiàn)的幻滅主題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惡魔因為想獨立,不想永遠活在上帝的統(tǒng)治之下,因而反抗上帝,成為了“上天的敵人,宇宙的災(zāi)難”。但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他想與上帝平起平坐,結(jié)合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來看,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一切不過是他自己的幻想而已,當(dāng)幻想破滅,他也就遭到了放逐。
第二,當(dāng)惡魔遇到塔瑪拉時,他渴望通過愛情得到再生,但最終希望還是幻滅了:“失敗了的惡魔只好詛咒著自己那些狂亂的幻想/傲慢、孤獨的他在宇宙間/又孑然一身,沒有期望、也沒有愛情,同已往一樣”。這里的狂亂的幻想說明惡魔其實是承認自己之前的種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只是“狂亂的幻想”而已。比如,惡魔在向塔瑪拉公主表露愛意的時候,說的那些“我以......起誓”:“我以沉淪的痛苦的磨難、勝利的短暫的幻想來起誓”“我以至上的天國和地獄,人間的圣物和你來起誓”“我,這宇宙的自由的兒子,要把你帶進星云上空的地方;我的第一個可愛的女友呀,你將要成為世界上的女皇”等。從中不難看出,惡魔的言語只是他的一種理想,他給自己編織了一場虛無縹緲的幻境。
另一方面,塔瑪拉愛上惡魔后,她明知道惡魔對于她來說是致命的毒素,惡魔的語言是“毒鳩與烈火”,將要毀滅掉自己,但是她還是希望惡魔能夠不再作惡,希望愛人能夠向善,于是讓惡魔向她起誓,以此“斷絕對罪惡的貪求”。但最終惡魔還是不能改變作惡的本性,塔瑪拉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以,我認為從塔瑪拉的角度,她希望能用愛喚起惡魔心中的善,這只是她的一種希望而已,而最終希望破滅。
那么他們幻想破滅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我看來,惡魔不想永遠活在上帝的統(tǒng)治下,想奮起反抗,這沒有錯;同樣的他想得到塔瑪拉的愛情,這也沒有錯,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quán)利。惡魔最終失敗在于他無法克服自己利己的個人主義,他的反抗只是個人同上帝的斗爭,是孤軍奮戰(zhàn)。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惡魔只是突然有一天想成為“認識與自由的皇帝”,想與上帝平起平坐,于是就立刻付諸行動了,事先并沒有沒有同朋友商量,也沒有周密的計劃與安排。惡魔的失敗證明了個人主義的反抗在強大的惡勢力面前不但不會有什么好結(jié)果,反而還會帶來更大的不幸。除此之外,我們知道惡魔被放逐之后一直都在世間作惡,作惡多端,這已經(jīng)開始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的行事風(fēng)格,就算他想開始行善,但是事情的開始他先想到的肯定還是作惡,所以他無法拋棄惡,無法改變自己作惡的天性。這也是塔瑪拉希望幻滅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惡魔在同上帝的斗爭中取得勝利,但是他的斗爭是利己的個人主義的斗爭,所以最終結(jié)果只是在天國中又換了一個統(tǒng)治者而已,又有了另一個上帝。
萊蒙托夫早在1829年在寄宿中學(xué)讀書時就開始了《惡魔》的構(gòu)思,并開始寫初稿,但期間一直在修改,直到1841年在圣彼得堡又作了最后的加工。在此期間詩人曾親身參加過瓦列里克河上的戰(zhàn)役,或是聽一些軍官講過衛(wèi)國戰(zhàn)爭、十二月黨人起義等。在詩人的眼中,等待著孤軍奮戰(zhàn)主人公的結(jié)局只有失敗與死亡。當(dāng)時尼古拉一世的反對統(tǒng)治讓人們悲觀失望,詩人也對此不滿。結(jié)合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其實長詩中還有一個讓他們幻想破滅的原因就是詩人認為惡魔最可貴的品質(zhì)在于他敢于挑戰(zhàn)上天的權(quán)威,但是惡魔在向塔瑪拉表白的時候,卻“想要同神圣的天國和解”,以此來換取愛情。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情景在幻想中有可能實現(xiàn),但是在現(xiàn)實中讓詩人和沙皇妥協(xié)是一定不可能實現(xiàn)的。同時,文學(xué)作品和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guān),所以詩人將長詩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也就致使惡魔幻想破滅。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孤獨與幻滅的主題在長詩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同時,長詩中所表現(xiàn)的這一主題又能體現(xiàn)在詩人身上,因此,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孤獨與無助,求索而不解。詩人其實在1830年的時候?qū)戇^詩歌《我的惡魔》,而且與長詩《惡魔》的第二稿相互呼應(yīng)。但在《我的惡魔》中,我們只能體會到惡魔的作惡,“他的本性是罪惡的總匯”,他不會允許善的出現(xiàn),不懂得愛情和欣賞世間的美好,所以,我們無法體會到主人公的孤獨與希望的破滅。在評價長詩《惡魔》時,別林斯基曾說:普希金的惡魔只是“否定或懷疑”的體現(xiàn),萊蒙托夫的惡魔發(fā)展為“為肯定而否定,為創(chuàng)造而破壞”。(《別林斯基全集》)萊蒙托夫在當(dāng)時的上流社會中看到其中存在的種種現(xiàn)實的黑暗,并對其強烈譴責(zé);他的詩歌往往都帶有孤獨、漂泊的特征,但是他不但在孤獨中憂傷,而且在懷疑中思考。在他孤軍奮戰(zhàn)時,詩人肯定會感到孤獨,但是孤獨和憂傷又促使他繼續(xù)思考如何擺脫困境,繼續(xù)斗爭。